[獨家]中信重工-水泥裝備“雙創”的鮮活樣本
《人民網》報道了“李克強河南考察調研 首站中信重工”,考察企業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裝備“走出去”情況。
此消息也令水泥行業十分振奮。中信重工原為洛陽礦山機械廠,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156個大型項目之一。如今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重型礦山裝備供應商和服務商、全球最大的水泥裝備制造企業。說起洛礦,水泥業內都知道。在過去計劃經濟時期,水泥基本建設項目的很多裝備都下達洛礦制造供貨。改革開放后,改制為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在水泥裝備市場中名聲顯赫,占有不可小覷一席之地。
報道稱,李總理贊譽洛礦“是一個國有的傳統的老企業,也是一個大企業,但是你們跟上了時代的潮流,在搞創客群,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際上也是你們企業本身升級了。”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是小微企業的生存之路,又是大企業的繁榮興盛之道。”李總理說:“重大裝備企業也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不是‘權宜之計’,而要有長遠謀劃。要創出成果、效益、品牌,也要創新機制和分配模式,走活‘雙創’這步棋。” 臨別前,李總理還對企業寄予厚望,希望工人、技術人員和社會創客群通過“互聯網+”推動中國品牌、裝備走向世界,展現競爭力,創出中國金字招牌。
中信重工不愧是大企業推動“雙創”的鮮活樣本,其“雙創”經驗值得水泥行業內裝備制造企業借鑒。中信重工聘請10位院士、15位行業領軍人才,引領組建18個技術創新團隊,并建立了勞模工作室、大工匠工作室和工人創客群體,直接參與者逾500人,帶動4000多名一線工人成長成才。其中與大工匠(工廠授予工人的最高技術等級)張東亮領銜的創客工作室同樣的,在全廠就有5個,在2014年共取得創新成果46項,實現價值1285萬元。如此量大面廣的創客群,正是企業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活力所在。
今年6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國發〔2015〕32號),《意見》指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發展的動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計、強國之策,對于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打造發展新引擎、增強發展新動力、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具有重要意義,是穩增長、擴就業、激發億萬群眾智慧和創造力,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公平正義的重大舉措。
《意見》明確指出,隨著我國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強化,要素的規模驅動力逐步減弱,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發展方式難以為繼,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需要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支持各類市場主體不斷開辦新企業、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培育新興產業,形成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的發展格局,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動力。
水泥發展方式屬典型的傳統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發展方式,受資源環境約束的壓力越來越大。從剛在山東泰安舉辦的“2015第三屆中國水泥節能環保交流大會”情況看,參會者有600人之多,創參加節能環保交流之最。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水泥企業已經充分感受到了資源環境的巨大壓力。
中國聯合水泥公司總工程師袁亮國在交流大會上介紹的正在建設完善中的泰安中聯-世界低能耗智能制造示范項目給水泥企業轉型升級有著領跑的作用。這一示范生產線的要取得預期效果,離不開裝備制造企業的創新、離不開生產線技術人員的創新、離不開生產線操作工人的創新。即需要一大批創客群的努力。
泰安中聯-世界低能耗示范線亮點不少,與會者對示范線做到礦山開采智能化和原料處理無均化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因為這一做法是對傳統的礦山開采和原料均化方式的顛覆。預均化堆場和均化庫可以說是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有別于濕法生產的根本標識。中聯水泥敢想、敢為、敢于向專業的研究院所挑戰,敢于向水泥行業世界領先水平跨越。大膽創新,實現了原料向無均化的跨越。可以說,泰安中聯-世界低能耗示范線也是水泥企業“雙創”的示范案例。
《意見》要求形成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的發展格局,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動力。何謂“頂天立地”,這就象李總理在中信重工所要求的,通過“互聯網+”推動中國品牌、裝備走向世界,展現競爭力,創出中國金字招牌。
水泥裝備企業“雙創”正在行動,水泥企業“雙創”正在行動,在“雙創”中實現升級,實現繁榮興盛。我們可以滿懷信心說,“中國水泥”成為世界公認的“金字招牌”為期不遠了。
編輯:張曉燁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