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需求重壓 水泥行業格局面臨重塑
冥冥中自有暗示,早在2012年,水泥行業迎來“冷凍期”之時,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已經日益尖銳,然而借著“4萬億”投資的余溫,讓不少人相信,談需求拐點還為時過早,而一場行業風暴其實已經暗流涌動。
當年,行業利潤雖然達到657.41億元,但已經結束了持續多年來的上升勢頭,而水泥利潤跌幅更高達20元/噸,與此同時,在供給端,74.4%的產能利用率也從側面印證了,產能過剩壓力成為不爭的事實。
供需失衡的背后
可以說,包括水泥在內,伴隨著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供需失衡已經非常普遍,但就水泥行業而言,在不同時期,供需失衡的背后卻有其極為深刻的原因。
在今年以前,水泥行業雖然在新增產能擴張的背景下,產能過剩一直較為嚴峻,然而壓力卻主要來自供給端,在需求端水泥依舊保持了較好的增長態勢。事實上,即便在去年經濟已經明顯下行的局面下,水泥需求仍然出現了1.8%的增長。
因此,2015年以前的水泥行業產能過剩是一種相對過剩,主要壓力來自于供給端,在此背景下,控制新增產能,就成為一種較為有效的應對策略。而與此同時,由于市場空間依舊相對穩定并有所增長,企業間可以較好的達成利益訴求,行業協同也較易達成。
然而,上述的平衡卻在今年被打破,企業會發現僅靠控制新增產能和行業協同已經不能解決供需問題,生存還是毀滅的考驗悄然間已經來臨。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水泥行業需求首次出現下跌,跌幅為5.3%,單月水泥產量和累計水泥產量同比下滑幅度繼續擴大。另外,從中國水泥網監控數據來看,全國有22個省市自治區水泥產量出現下跌,其中14個省區半年水泥產量跌幅接近或超過10%。
如果說,2015年以前的產能過剩是由供給端帶來的,那么2015年以后的產能過剩壓力將向需求端轉變,成為絕對的過剩,且愈加明顯。
事實上,如果需求沒有下滑,即便整體產能有所過剩,行業形勢也不會快速下滑,正是需求端的不足并且下行,加劇了產能過剩,使產業效益面臨全面下滑態勢,這就是今年和去年市場的差異,而相對于供給端造成的產能過剩,需求端的產能過剩對行業的影響將更大,對部分企業而言,也將是毀滅性的。
房地產: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1-6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43955億元,增速比1-5月份回落0.5個百分點。另外,8月份,全國300個城市共成交土地轉讓面積5389萬平方米,環比減少29%,同比減少40%,流拍土地多達1079宗,房地產行業正在持續衰落。
中國有句古話,成也“蕭何”敗“蕭何”。房地產之于水泥乃至整個中國經濟,可謂“貢獻”巨大,這里的“貢獻”一詞,筆者認為可以理解為褒義也可以理解為貶義。
一方面,房地產的快速發展,加速了市場經濟發展進程,是創造中國經濟奇跡的重要推手,同時也帶動了包括水泥、鋼鐵在內的一系列上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另一方面,房地產投資的過熱卻給中國經濟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供求失衡、泡沫經濟等等問題已經浮出水面,騎虎難下的感覺不僅僅是房地產,已經蔓延到相關的金融、工業等領域。
關于房地產如何綁架中國經濟的問題,筆者不愿多做贅述。回到我們的話題,房地產在水泥需求結構中的比重,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異,全國平均水平約占30%-35%,而在東部地區由于經濟發展起步較早,近年來基礎設施建設已經趨于完善,城鎮化比例更高,房地產在水泥需求結構中所占比重也會更高,部分地區甚至高達40%-50%。
因此,房地產投資增速的下滑,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的將是華東。事實上,從今年水泥行情來看,華東水泥市場持續的萎靡不振,以及下半年較為悲觀的行情走勢,都印證了,房地產投資下滑,正在對華東水泥行情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另外,從華東水泥價格指數來看,6月底價格指數為78.93,環比下降4.67%,降幅擴大1.63個百分點;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4.24%。至6月底,華東噸水泥均價已較年初跌落50元之多,更是低于去年同期75元。[Page]
水泥是被拉動產業,取決于國家經濟建設速度,尤其是投資拉動。投資主要來自于工業、房地產和基建。目前總體來看,前兩項投資已相當乏力,基建投資由國家主導,但目前由于資金等因素,開工并不理想,也間接導致了上半年以來水泥的低迷行情。
“低位平臺期”的水泥業路在何方?
曾經,部分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經濟增速放緩,水泥需求將進入一個高位平臺期,但從今年產量走勢看,也有另一個可能,持續下滑幾年,再進入一個平臺期,即相對的低位平臺期。事實上,華北地區從2013年需求下滑,至今已經連續3年下行,東北2年,目前都還未止跌站穩。后期,華東將步華北和東北的后塵,而中西部也不可能獨善其身。
那么,我們不禁要問水泥行業出路到底在哪里?是否就應該坐以待斃?雖然船大掉頭難,但水泥行業的轉型升級之路卻并非難于上青天。
需要指出的是,業內千萬不能寄過多希望于政府的刺激政策。從筆者來看,政府刺激更多是基于當前經濟轉型困難推出的應急之策,目的并非拉動經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而是一種經濟托底政策。這種托底絕不可能帶來水泥市場需求的再次較大幅度增長,僅僅是為了實現經濟發展的軟著陸,如果業內將希望過多的寄托在基建投資這塊蛋糕,那么將再難翻身。
其實回看近年來的經濟政策,已經可以一窺政府經濟發展思路,所有當下經濟熱點都可以概括為三點。1、用大規模基建投資,即:“長江經濟帶”等,擴大內需,降低房地產投資增速放緩的影響,保證必要的經濟增速,為經濟轉型贏得時間;2、大力發展服務業,即:“互聯網+”等,加快經濟轉型,實現經濟增長的多元化;3、鼓勵企業走出去,即:“一帶一路”等,轉移過剩產能,緩解國內壓力。
可以說,“三板斧”揮好了,威力是極為巨大的,但對于水泥行業而言,切不可以為找到了救命稻草。以托底為目的的基建不會成為支撐國內如此龐大水泥體量的工具,而借助“一帶一路”走出去,更是一種“精英戰略”,并非所有水泥企業都具備這樣的實力。因此,對于大多數水泥企業而言,“自救”的意義將遠大于“他救”,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王道。
歸根到底,企業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在于效益,任何企業都逃離不了。當前市場將步入深度調整期,需求端的壓力將演化為嚴酷的行業競爭。本輪經濟下行將是長期性的過程,水泥需求也會隨之繼續探底下行,未來幾年水泥行業將為前些年不計市場容量的瘋狂擴張付出慘痛的代價,一批企業恐難逃關停命運,而對于企業,更低的成本可以獲得更大的市場半徑,更強的競爭優勢,弱肉強食已經開始。
今年,國家重點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規劃,智能制造也成為未來國家戰略重要組成部分。在水泥行業,智能制造絕非停留在紙面上的一句話。事實上,在行業壓力不斷加大的背景下,智能制造給企業帶來的最直接的幫助便是生產線集成的進一步提高,管理的進一步優化,以及最根本的——成本的進一步降低。
從杭州云天軟件等水泥行業信息化服務商提供的意見來看,未來水泥工業的科技含量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無人值守、商業智能、智能控制……一系列應用技術的推廣,帶來的是整個行業面貌的再一次變革。
在過去十多年時間里,國內水泥行業已經逐步實現了從落后的污染型行業向清潔生產行業的轉變,而接下來,行業將面向智能化生產轉變。
其實,實現效益提升的途徑很多,筆者不再一一例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環保也是企業經營成本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目前國內環保壓力不斷加大的背景下,環保對企業的影響正逐步加深。在江蘇,一家企業曾為環保整改付出10億元代價,而相鄰的另一家企業卻因為拿不出整改資金停產。高耗能、環保差的生產線環保成本過高,難以跟進行業發展步伐,在這輪市場下行的趨勢中將成為制約企業前進的牢籠。
綜合來看,筆者認為,未來水泥行業發展關鍵需要提升效益,做好環保,以此倒逼過剩產能,實現需求下行背景下的產能去除,如此產能過剩問題才不至于愈加嚴重。
基于國內龐大的經濟體量以及東部、中部、西部在發展階段上的差異,水泥需求出現斷崖式快速下跌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但逐步回落的趨勢已經愈加明顯,需求端的萎縮會成為倒逼水泥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推手。
幸運的是慢速回落的水泥需求給了行業轉型升級的時間,不幸的是這種回落會是必然,部分企業將面臨退出。這是一個需要“自救”的時代,國家政策不足以拯救整個行業的未來,經歷本輪市場整合,水泥行業格局將得到重塑。
編輯:曾家明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