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環境違法失信企業“黑名單”制度已走進水泥企業
環保部網站刊登了《中國環境報》報道“河北公布環境違法失信企業‘黑名單' 對9家上榜企業實施聯合懲戒”。報道稱,河北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日前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首批9家環境違法失信企業黑名單。所幸的是,在首批“黑名單”中沒有水泥企業,但在9家企業中有4家為建材行業內玻璃纖維企業,占比高達44%。對于列入“黑名單”的環境違法失信企業將在《信用河北》官方平臺上進行公開發布。之后,發改、環保、國土、工商、電力等部門及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將同時依法采取懲戒措施,涉嫌構成環境污染犯罪的,由公安機關依法查處。列入“黑名單”的環境違法企業,將受到12項聯合懲戒。其中包括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限制擔任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等懲戒措施。
去年6月,國務院下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將環境保護和能源節約領域信用建設作為全面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綱要》要,建立企業環境行為信用評價制度,定期發布評價結果,并組織開展動態分類管理,根據企業的信用等級予以相應的鼓勵、警示或懲戒。完善企業環境行為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加強與銀行、證券、保險、商務等部門的聯動。《綱要》提出,完善以獎懲制度為重點的社會信用體系運行機制,加強對失信主體的約束和懲戒。強化行政監管性約束和懲戒。在現有行政處罰措施的基礎上,健全失信懲戒制度,建立各行業黑名單制度和市場退出機制。建立多部門、跨地區信用聯合獎懲機制。通過信用信息交換共享,實現多部門、跨地區信用獎懲聯動,使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寸步難行。
之后,各地積極行動。河北省在今年2月下發《河北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 (2014-2020年)》,《省規劃》從四個方面嚴格失信懲戒機制。
1.加強行政監管性懲戒。加強在市場準入、公共資源交易、資金扶持和評先評優等方面的失信監管,有關部門和相關單位對列入黑名單的失信者,采取限制高消費、不得參評文明單位、不得享受有關政策支持等懲戒措施,形成揚善抑惡的制度機制。探索開展跨地區、跨部門聯合懲戒行動,使失信者“一處失信,處處受制”。
2.加強行業性懲戒。加強行規行約對成員行為的監督和約束力度,建立失信成員懲戒機制,努力形成全行業誠實守信的良好氛圍。
3.加強市場性懲戒。鼓勵、引導企業和個人等市場主體了解交易對象信用狀況,發揮信用服務產品評價評級功能,使誠信狀況成為市場交易重要參考依據,加大市場機制對失信者的制約力度,強化市場手段對失信行為的懲戒。
4.加強社會性懲戒。加大社會對失信行為監督力度,通過政府網站、信用信息平臺、行業協會、信用服務機構、新聞媒體等依法向社會發布失信者黑名單及違法違規行為處罰結果,形成對失信者的社會性懲戒。
根據《省規劃》,河北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日前公布首批環境違法失信企業“黑名單”,對9家上榜企業實施聯合懲戒。上了榜,出了名,躲也無處可躲,失信者“一處失信,處處受制”成了現實。對水泥企業有著強烈的警示作用。
事實上在去年,河南省內某水泥企業就曾被省環保廳列入實施環保“黑名單”管理。好在該企業按整改要求,全面建成5號線脫硝設施,且運行正常,經省環境監控中心在線監控數據顯示氮氧化物達標排放;對窯尾收塵進行了改造,更換收塵袋,維修和補裝了各個堆料場的防風抑塵網(墻);對堆料場加蓋了頂棚;對輸送皮帶架進行了封閉補修,有效控制了無組織排放。5號生產線項目也已于2014年7月24日取得省環保廳環境保護竣工驗收批復;對該公司下達行政處罰后,罰款20萬元也執行到位。對此,省環保廳下達通知,將其“恢復名譽”,撤出環保“黑名單”管理。
河北省對列入黑名單的企業同樣實施動態管理,規定信息公布期限一般為1年。1年屆滿并經整改后,企業可向處罰機構申請,撤出“黑名單”。就象河南省某水泥企業撤出了“黑名單”一樣。但真可謂好事不出門,糗事傳千里,即使撤出了“黑名單”,但涉事企業日后被市場多方主體指指點點也在所難免,對企業經營在一段時間內產生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也在所難免。
可以說,環境違法失信企業“黑名單”制度已經走進水泥企業,不可不重視!
編輯:張曉燁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