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經濟斷崖式下跌真相是什么?
一汽總部位于長春市,前身是第一汽車制造廠,毛澤東主席親自題寫廠名,有著輝煌的歷史。
外界評論東北經濟面臨三個衰退:資源型衰退,結構性衰退,體制性衰退。
“我們承認斷崖式下跌,但是媒體都在炒東北失速,沒有解釋斷崖式下跌的關竅,沒有給東北一個公道。”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不是提高你在全國的地位,而是抑制住下降的速度?!?
“在重化工業領域存在嚴重產能。所以等到近幾年全國增速下跌的時候,產能非常過剩的東北馬上凸顯了出來。”
“吉林省的快遞進件與出件比的比率是4:1,意味著從省外進4件,從省內才出1件。消費帶動的也是省外經濟發展?!?
“吉林是全國唯一一個地下管廊建設的省級試點。全省計劃建設1000公里地下綜合管廊,總投資約1000億元,建成后對其他產業的帶動會達到八到九倍?!?
“吉林省對一汽是很依賴的,但我們不能只仰仗它,在它需要我們的時候沒有作為?!?
……
“全盤否定東北和盲目的區域對比,都是不準確的?!?
2015年對于整個東北地區來說,無疑經歷了一場經濟地震。一季度全國31個?。ㄊ?、自治區)GDP增速排名,遼寧為1.9%,成為墊底省份。黑龍江與吉林分別是4.8%、5.8%,分別列全國倒數第四、第五。而上半年全國GDP增速情況,遼寧增速僅2.6%,依舊墊底。
中共吉林省委決策咨詢委員、吉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孫志明接受了無界新聞的獨家專訪,詳細解釋了東北尤其是吉林的經濟失速真相。
“我上午剛剛在省里開完會,正好有很多說明問題的數據,”孫所長急匆匆拿出文件包里的筆記本,“你們媒體最近提這個'斷崖式下跌'沒有錯,但是缺乏一個科學準確的解釋。”
斷崖式下跌
無界新聞:對于斷崖式下跌的原因,從內因與外因來辨析你有什么看法?有媒體給東北經濟定論:東北經濟有三個衰退,資源型衰退,結構性衰退,體制性衰退。你同意嗎?
孫志明:斷崖式下跌是基于全國經濟增速下降的背景,2011年全國的(GDP)增速還是9.3%,2012年直接下降到7.7%,連續兩個7.7%到7.4%,吉林省2012年還沒有大幅下跌,還是12%,到2013年8.3%,2014年6.5%,就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了,是1998年以來第一次低于全國。從數字上來看,斷崖式下跌的說法是很形象的。
但是你說的這三個衰退我是不完全認同的。首先,結構上我們不能講是衰退,而是扭曲。東北的經濟之所以現在出現問題,源頭是從80年代開始。80年代全國的輕工業發展較快,重化工業發展慢一些。但東北卻是重工業比重較大,輕工業不僅比重小,而且發展的也不好,東北很多輕工業工廠都黃了。到2003年,全國的輕工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又到了發展重化工業的契機,所以開始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央的時機抓的還是很準的,東北重化工業的基礎得以發揮作用,振興十年取得很大成績。
但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即嚴重的產能過剩,尤其是在重化工業領域。所以等到近幾年全國增速下跌的時候,產能非常過剩的東北馬上凸顯了出來。在發展的契機上東北是尷尬的。
無界新聞:那么振興十年有一定的成效嗎?為什么沒有在這個時間段調整呢?
孫志明:振興十年當然有成效。東北在2003年的時候趕上了重化工業發展的良機,一是東北經濟需要振興,二是東北重化工業的基礎好。1978年東北GDP占全國的14%左右,到2003年下降到全國的9.14%,而2014年進一步下降到了全國的8.4%。11年只下降了0.74%,比前25年大大減慢了。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不是提高你在全國的地位,而是抑制住下降的速度。所以我們不能武斷定論是結構性衰退,而是因為東北特殊的產業結構,是我國重化工業產能過剩非常嚴重造成的。
無界新聞:那么體制性衰退你認同嗎?
孫志明:體制應該說是滯后的。在體制改革上,東北進入計劃經濟最早,退出最晚。在“一五”期間,國家引進156個重大項目,東北引進了三分之一還多。改革開放以后,國家首先在東部沿海進行改革,東北相對來說步伐比較慢。像農業承包制,吉林省基本是81、82年左右才開始推廣發展的。
從工業角度來講,現在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占25%,而吉林省占40%,國有企業比重還是比較高的。我們和東南沿海、和全國來比改革上都是滯后的。
外溢人口:“孔雀東南飛”
無界新聞:東北的人口紅利關閉比較早,東北的人口競爭力下降是不是影響東北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因呢?
孫志明:這個問題我們分幾方面來看。一是,老齡人口比例比較高,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負擔比較重;二是社保負擔比較重,全國(平均)大概是三個在職職工養一個退休的,而我們大概不到兩個在職職工就養一個退休的。這是人口結構上的負面影響。但是東北平均的受教育程度則很高,記得前幾年的數據還是排在全國前列的,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
無界新聞:近幾年的東北人口外溢現象嚴重,與東北經濟下滑有直接關系嗎?
孫志明:人口外溢這個現象,在九十年代的時候我們叫“孔雀東南飛”,人口流失尤其是人才流失現象比較嚴重,大家都談“下海經商”;而近十年,東北的尖端人才被挖走的現象存在,但是不是成批量的遷移。外溢人口主要是低端勞動力,如今已經不只是“東南飛”,影響人口外溢的因素有很多,東北的經濟不景氣,是有一定影響的。
吉林與一汽
無界新聞:具體到產業,吉林省國有企業的改革完成情況如何?
孫志明:吉林省國有企業改革最開始比較慢。但自2005年起,吉林省進行國企改革攻堅。要求816家地方國有工業企業一年之內全部完成改制,到年底有813家完成任務,次年816家全部完成。僅用了二、三年的時間,吉林省3000多家國有企業完成了改革。吉林省地方國有企業改革應該說比較徹底。
截止到2013年年底,吉林省地方國有企業只剩900多家,總資產3000多億,年營業額1000多億,應該說改革的成效是比較大的。
無界新聞:那么一汽的改革吉林省做出了哪些努力呢?在央企的改革上,吉林省是不是比較乏力,中央與地方的協調上存在什么亟待解決的問題?
孫志明:央企的改革吉林省不能主導,但是吉林省要承接企業原有的一些社會職能。長春市專門為一汽成立了汽車產業開發區,專門承接一汽剝離出來的一些社會職能。像居民供電、供暖現在還是由一汽負責,但下一步就要進行完全剝離。這個要考慮到吉林省的承擔能力,中央要下決心改革,就要與地方協調,將改革成本合理分攤,盡快完成大型央企的改革。吉林省國有工業比重高,央企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央企的改革尤為重要。
無界新聞:現在重化工業“拖后腿”,一汽由領頭羊到如今的衰弱,是不是對吉林省經濟影響很大?甚至影響到關鍵決策?
孫志明:吉林省對一汽是依賴的,但我們不能只仰仗它,在它需要我們的時候沒有作為。吉林省受惠于汽車工業,一汽是吉林省的幸運因素,一汽選擇了吉林,那么吉林也要為一汽承擔責任。在東北三省中,吉林省的GDP增速高于其他兩省,有一定的因素是因為一汽,因為汽車工業占比較高,且近些年汽車工業也比較景氣。雖然今年上半年的情況不很理想,但可能是暫時的。
[Page]
產業結構調整:黑馬建筑業
無界新聞:2013年,長春-吉林國家電子商務產業園成立。電商發展規模在逐年擴大,是不是說吉林省的產業轉型之路要以互聯網+為基石,把互聯網產業培養為支柱產業?
孫志明:電商的發展讓我們對服務業有了新的認識,一些新興服務業可能也具有集聚效應。但是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和渠道,吉林省可以利用互聯網的集聚效應,但要做大很難,因為我們的科技優勢和人才優勢不足,遠比不上北上廣深和東南沿海地區。
我們的支柱產業現在是汽車工業、農產品加工、石油化工三大產業,去年又提出要培育四個新的支柱產業,包括醫藥、裝備制造業、旅游業、建筑業。
無界新聞:建筑業?建筑業在國內的發展規劃上很少被提及,而且建筑業屬于第二產業,吉林省這樣做的考慮在哪?
孫志明:吉林省在東北三省中比較特殊,因為“原字頭”的產業比較少,原材料的比重并不大。我們研究對比了美國,汽車制造業與建筑業是美國的傳統支柱產業,上下游的帶動效應非常大,都曾經在一個階段發揮了重大作用。美國的建筑業已經發展的比較成熟,而我們的建筑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無界新聞:具體的帶動層面是指哪些呢?
孫志明:吉林省現在是全國唯一一個地下管廊建設的省級試點。吉林省在全省范圍開展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全省計劃建設1000公里地下綜合管廊,總投資約1000億元,今年計劃開工建設100多公里,預算每公里1.1億元人民幣。
無界新聞:這個建成了最直接的影響是什么?優先進行城市發展建設的判斷從何而來?
孫志明:最直接是城市面貌的改變,據吉林省省長蔣超良介紹,建成后對其他產業的帶動會達到八到九倍。林毅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說,宏觀經濟不佳時是政府基建投資的好時機。如今產能過剩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發展建筑業,正好可以消耗過剩的產能,促進就業,刺激消費。
(備注:對同一問題,吉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無界新聞的采訪時表示:“今天的投資結構決定著明天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要提升產業層次,加快轉型升級,必須加大有效投資,以必要的投入來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吉林省會堅持創新驅動戰略,突出技術改造,工業技改投資已經占到工業投資的70%。同時,吉林省會逐年加大新興產業投資,所占比重逐年提升,有效緩解科技投入不足問題,不斷滿足企業創新的需求?!保?
三駕馬車的抉擇:短期內還是靠投資
無界新聞:提到消費,三駕馬車中消費、投資、出口,其中投資這方面,吉林在東北三省的投資率最高,但是投資貢獻率卻非常低,未來吉林省是否還會增大投資比率?
孫志明:從短期來看,投資還是保經濟增長的重中之重。吉林省的投資率的確比較高,2013年,吉林省的投資率達到69%左右,比全國平均47%高出20多個百分點,而中國與同等發展水平國家相比又高出了20多個百分點。甚至有兩年,吉林省的投資總額超過了GDP總額。但是吉林省出口依存度很低,如果盲目減少投資,想靠消費帶動,短期之內是行不通的。
無界新聞:消費為什么行不通?
孫志明:這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數據,吉林省的快遞進件與出件比的比率是4:1,意味著從省外進4件,從省內才出1件。消費帶動的也是省外經濟發展。根源主要在于,雖然吉林的“原字頭”產業比重不大,但是生活消費品產業不發達,我們更多是生產資料產業。所以消費短期內對吉林省經濟增長作用不大。
無界新聞:那么繼續投資重化工業嗎?
孫志明:這涉及到優化投資結構。投資結構上,第一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第二是技術改造,新常態下需要產業升級,這方面的投資占全省的30%多,帶動作用很大,而全國的這個比重(技術改造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大概是15%左右。第三是房地產。
無界新聞:全國房地產過剩的情況下還要投資房地產嗎?
孫志明:對。2012年,全國的城鎮人均住房面積是32.9㎡,而吉林省2013年的城鎮人均住房面積才28.3㎡。2014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10.5%,而吉林省反而下降了17.7%,房地產還是有發展空間的。
(注:吉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向無界新聞提供了詳細情況:吉林省計劃實施億元以上項目超過2000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左右,繼續保持萬億元以上規模,謀劃儲備億元以上項目1400個。繼續把投資作為穩增長的重要支撐,努力克服經濟下行和產能過剩對投資的沖擊和影響,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在全國投資整體下滑的趨勢下,吉林省投資總體保持逐月穩步上升態勢。
上半年,吉林省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658.5億元,增長12.1%,分別較1-4月、1-5月提高1.9、1個百分點,呈現小幅上揚態勢,總體運行平穩,高出全國平均水平0.7個百分點。實施億元以上項目1403個,完成投資1405.2億元。本年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總規模和單體規模都進一步擴大,其中總投資規模達到2217.9億元,增長24.6%;項目單體規模達到3.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0.6億元。)
民營經濟發展舉步維艱
無界新聞:之前有報道說民營經濟在東北發展困難,民企真正的狀況是怎樣的?
孫志明:吉林省民營經濟占GDP的比重是51.1%,而全國的平均水平是60%以上。確實發展環境比較艱難。
無界新聞:原因在哪?政府干預的比較多嗎?
孫志明:地方民企很難做大,做大了基本就走掉了。講一個例子吧,以前有企業家投資了一個滑雪場,批地、建場的過程都很快,滑雪場投入運營之后,幾乎總是有各種政府的部門來找“事兒”,不勝其煩。這個企業家到北京也建了一個滑雪場,建設的過程挺難,審核很嚴,但是滑雪場投入運營之后鮮有部門來找麻煩。
無界新聞:差這么大?民企發展一直是弱勢嗎?
孫志明:不能這么說,民企不見得弱。以前某知名洗護品牌在吉林建工廠,半個月左右就完成拆遷,辦手續也很快。該企業負責人不斷表揚政府辦事效率高,扶持力度很大。這家企業是先前在省里任職過的領導介紹過來的,讓企業來投資,該投資項目被列為當地領導包保項目,所以一路綠燈。
經濟越不發達的地方,政府的辦事效率越低,吃拿卡要現象就越嚴重,政府干預的就比較多一些,使得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就相對艱難。
國內語境的東北“新常態”
無界新聞:結合東北經濟發展對新常態經濟的理解?
孫志明:我個人認為,新常態在中國語境下,是指我們之前的36年GDP平均增長是9.7%,這是在一個長時期高速度的飛速發展,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不可能再持續這樣的發展態勢,要調整到中高速增長,比之前的10%左右下一個臺階。一是因為經濟的“追趕效應”,過去我們可以“依樣畫葫蘆”的比較多,發展動力依靠規模量產。而現在,我們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可學的東西少了,靠自己的多了。發展動力依靠創新帶動,產業結構也發生變化,要靠新興產業來彌補。
所以我們的增速雖然下降了,但是跑穩了。
東北經濟也在新常態的發展過程中,過去的重化工業過度發展和產能過剩等問題已經迫在眉睫,改革滯后的體制、扭曲的結構,發展新興產業,提高企業創新力,共和國長子會重新跑起來。
編輯:張敏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