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水泥產業運行仍未探底
今年已經過半,天氣也逐漸變得炎熱,而水泥產業并未跟隨季節變化而升溫變暖,“寒冷”之勢依舊。本來被寄予厚望的傳統6月旺季,也因市場需求的依舊低迷和“天公不作美”,不如人愿卻又在意料之中地沒有再現,再一次粉碎了行業脆弱的希望。
從上半年水泥產業整體運行情況來看,全國水泥產量同比下降,產品價格持續下滑,行業經濟效益依舊低迷,水泥行業經濟運行已經進入下行區間,目前還沒有筑底企穩跡象。但從國家宏觀數據來看,國民經濟活動開始活躍,國家前期出臺的各項穩增長政策和改革措施效果初步顯現。雖然水泥產業全年回升仍顯艱難,但相信下半年 “寒冷”之勢會有所放緩。
本文著重將上半年水泥產業經濟運行情況做簡要介紹,供行業同仁參考,研判產業發展趨勢,合理引導和組織生產活動。
上半年水泥行業運行概況
上半年水泥產量同比下降,生產活動趨于穩定。今年以來水泥產量增長速度波動較大,年初由于水泥企業對今年市場判斷過于樂觀,導致今年年初(前2個月)全國水泥產量同比增長11.2%(圖1),但水泥市場并沒有熱烈響應,年初水泥價格隨即明顯下滑,2月份全國通用水泥平均出廠價格跌破290元/噸,比2014年底下降2.2%(圖2)。受此影響,3月份全國水泥產量急速“剎車”,當月產量僅1.6億噸,同比大幅下降20.5%,前3個月累計產量同比下降3.4%,生產進入下行通道,4、5月份產量有所恢復,環比分別增長29.3%和5.6%,但累計產量同比仍然下降(圖1、圖3)。今年1~5月份全國水泥產量8.6億噸,同比下降5.1%,降幅比3、4月份進一步擴大。今年6月份受南方降雨等因素影響,水泥市場并未如預期有所好轉,但生產活動相對穩定。預計今年上半年全國水泥產量10.8億噸,同比仍然下降5.5%,但降幅會有所收窄。
圖1 2014年以來全國水泥產量月累計增長率
圖2 2013年以來全國通用水泥平均出廠價格變動情況
圖3 今年各月水泥產量與上年同月比較
今年水泥產量的下降是1990年以后25年來的首次,且波及范圍較大。今年1~5月份,我國東、中、西部水泥產量均同比下降,降幅分別為7.4%、4.5%、2.9%。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有25個地區5月份當月產量下降,有23個地區前5個月累計產量下降。但是從4月份開始水泥生產活動有所恢復,全國22個省份水泥產量連續兩月環比增加,一定程度上穩定了行業信心(圖4)。
水泥出廠價格持續下降,至今尚未見底。在市場供需失衡明顯加劇的情況下,價格下降是市場的必然反應。今年以來水泥價格持續下滑,且降幅較大,跟去年末相比全國通用水泥平均出廠價格累計下跌20元/噸,1~5月份平均出廠價格比去年同期下降28元,下降幅度9%,5月份全國通用水泥月平均出廠價格276元每噸,比去年同月低31.5元,其中華北、華東、西南部分企業噸水泥出廠價格已接近或低于200元,目前全國水泥價格已回落到2010年10月份的水平。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流通領域水泥價格變動情況,6月末復合硅酸鹽水泥(P.C32.5袋裝)比5月末繼續下跌9.8元/噸,普通硅酸鹽水泥(P.O42.5散裝)下降10.6元/噸,6月份全國通用水泥平均出廠價格跌到270元以下已是定局。
圖4 2015年水泥主要生產地區水泥生產情況
圖5 部分地區2014及2015年5月份水泥平均出廠價格比較
今年以來,僅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山東、河南、山西、新疆等8個地區水泥平均出廠價格比2014年末有所增長,其余地區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圖5),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有15個地區水泥平均出廠價格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華東地區、西南的四川、貴州等地今年累計平均價格比上年同期下降幅度超過40元,而這些地區也是年初水泥產量大幅增長的地區。目前水泥平均出廠價格已逐漸逼近行業平均成本線,5月份降幅有所收窄,水泥價格筑底趨穩應已可待。
行業主營業務收入下滑,利潤總額大幅下降。今年以來水泥產品的“量價齊跌”導致整個行業進入2012年以后的新一輪下降——但兩次下降原因大不相同,2012年水泥主營業務收入同比下降主要是由于2011年為近年來水泥產業發展的極值點,產業基數過高所致,而今年出現的下降是由于宏觀需求下降和產業結構矛盾共同作用的結果,是新世紀以來水泥產業面臨的最嚴峻的形勢。今年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水泥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24億元,同比下降9.5%,降幅從3月份開始持續擴大;實現利潤總額93億元,同比下降64.3%,降幅有所收窄(圖6、圖7)。受價格持續下滑影響,今年前5個月規模以上水泥企業銷售利潤率僅2.8%,比上年同期下降4.3個百分點,雖然比上月有所增加,但處于近年來最低水平(圖8、圖9)。
圖6 2012年11月份以來規模以上水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
圖7 2012年11月份以來規模以上水泥企業利潤總額增長率
圖8 2011年以來規模以上水泥企業月度累計水泥銷售利潤率
圖9 2011年以來歷年5月份規模以上水泥制造業累計銷售利潤率及2015年各月比較
[Page]
今年前5個月,東、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水泥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分別下降13.9%、9.4%和2.2%,利潤總額分別下降59.3%、57.0%和86.1%。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除四川和西藏外其他地區主營業務收入無一例外全部下降;有14個地區水泥行業出現虧損,除西藏利潤總額同比增加50.9%外,剩余地區利潤總額均大幅下降;銷售利潤率的下降除西藏外,其他地區也是無一幸免。
今年水泥企業利潤的減少,使1~5月份水泥企業凈資產僅增長4%,而負債總額增加11%,5月末規模以上水泥企業資產負債率62.6%,同比上升1.5個百分點,前5個月規模以上水泥制造業總資產報酬率3.4%,比上年同期下降3.4個百分點。
水泥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下降。2011年以后水泥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持續下降,今年延續了這一下降態勢(圖10)。1~5月份全國水泥制造業完成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311億元,同比下降10.7%。其中用于建筑工程和安裝工程的投資占總投資比重分別為46.6%和11.1%,用于設備工器具購置的投資占總投資比重為37.4%(圖11),今年以來的投資構成基本穩定。其中,東、中、西部水泥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為14.6%、4.5%、-39.0%,投資額度占比分別為37.1%、34.5%和28.4%,東、中部地區投資占比有所減小,西部地區投資比重加大。
圖10 2011年以來歷月水泥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
圖11 今年以來水泥投資按構成分組情況
中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湖南三省,前5個月投資增幅分別為24.1%、170.4%、44.9%;東部地區主要集中在江蘇、浙江、福建等水泥產業大省,三省累計投資分別增長29.7%、79.2%、29.3%,西部地區只有陜西、新疆同比增長,增幅分別為16.3%和50.9%。這些地區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除用于技術提升改造和環保設備投入外,水泥企業集團向商品混凝土等產業鏈下游產業發展現象明顯。
目前水泥產業面臨的突出問題
隨著今年水泥產業進入下行區間,宏觀環境對水泥產業的影響作用越發突出,水泥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遺留的結構性問題也逐漸暴露。
首先,宏觀市場需求走弱直接導致水泥產業增長困難。在目前水泥產業結構下,水泥市場受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影響依然很大。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1~5月全國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完成額17萬億元,同比增速滑落至11.4%,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5.8個百分點。該增速不僅遠遠低于金融危機時期增速,而且是2001年以來同期最低增長速度。對比投資增速,建筑安裝工程量滑落速度更快。今年1~5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完成建筑安裝工程量12萬億元,同比增長12.9%,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7.3個百分點(圖12)。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持續下滑,壓縮了水泥產品的市場需求,直接導致了水泥產量的下降、價格的下跌和效益的回落。
圖12 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月累計同比增長率
水泥下游產業商品混凝土和水泥制品業也未能幸免,產業下行態勢明顯。今年前5個月商品混凝土產量5.8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7%,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10.4個百分點,水泥混凝土管道同比增長6.2%,比上年同期下降5.2個百分點,水泥混凝土電桿和預應力混凝土樁產量同比出現下降;今年混凝土與水泥制品類商品的平均出廠價格比上年同期下降2.5%。由于市場競爭激烈,混凝土與水泥制品業將水泥價格下降當成價格競爭的依仗,水泥產業的“讓利”并沒有通過產業鏈延伸到下游產業,今年前5個月規模以上水泥制造業利潤總額比上年同期下降168億元,而混凝土與水泥制品業利潤總額同比僅增長22億元,12.5%的利潤增幅也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水泥及混凝土和水泥制品產業鏈銷售額占建材工業40%以上,利潤總額在正常年度占45%以上,但今年水泥產業鏈利潤總額大幅下滑,利潤總額同比下降33.2%,占建材工業總利潤的比重下降到29%,這也是今年建材工業經濟運行質量下滑的重要因素。
第二,水泥市場供需嚴重失衡,企業開工率不足、庫存上升。水泥市場供需嚴重失衡是建材主要產品價格持續下降,經濟效益下滑的根本原因。水泥產能過剩問題本已非常嚴重,在今年市場增長緩慢的情況下則更加突出。目前全國水泥產能已超過34億噸,截止到5月份全國水泥產能利用率不足65%,部分企業今年以來已停產90天以上,其中數量龐大、能力利用率低下的小水泥粉磨站是產能高企的重要因素。在3100多家水泥企業中,水泥粉磨企業近2000家,粉磨企業能力14.5億噸,其中年生產能力60萬噸以下小型粉磨企業約1000家,能力3億噸,這些小粉磨站能耗高、資源利用率低,開工率不足,給水泥市場供給端調節帶來很大的壓力。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水泥產能已經嚴重過剩的情況下,今年上半年仍有新增生產線投產,涉及新增熟料能力800多萬噸、水泥能力650多萬噸,進一步激化供需矛盾。
受市場需求不振影響,在產量降低的情況下,今年以來水泥企業產銷率下降,庫存高企。1~5月份規模以上水泥企業水泥銷售量8.4億噸,同比下降6.1%,全國水泥產銷率98.5%,比上年同期低0.4個百分點;今年3月份以后,全國水泥庫存都在1億噸以上,5月末達到1.1億噸,比去年同月高15%,比年初高17.8%。企業庫存高企進一步加大了企業經營壓力。
第三,在行業增速下滑背景下,企業兩極分化明顯加大。受市場供需失衡加劇影響,今年1~5月份規模以上水泥企業虧損面39.7%,同比增加10.2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金額104億元,同比增長72.7%。在企業虧損面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水泥企業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劇。在3300余家規模以上水泥企業中,扣除虧損企業,有2000余家水泥企業盈利197.3億元,其中少數大企業集團占據了利潤的絕大部分,大部分企業也僅在盈虧點附近掙扎,企業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大。這一方面表明目前我國水泥企業在技術和管理上存在明顯的差距,而在當前形勢下這種差距將成為企業的競爭優勢和搶占市場的有利武器,預示著將會有更多的企業面臨更大的經營壓力,甚至會有一大批企業將很快退出水泥市場,另一方面也表明水泥產業轉型空間依舊很大,產業轉型也仍需時日。
第四,水泥企業應收賬款高居不下,信貸困難,企業發展面臨嚴重的資金掣肘。今年5月末全國規模以上水泥企業應收賬款凈額817億元,同比增加9.9%,企業現金回籠的減少,使1~5月份水泥企業流動資金周轉率同比減少0.3次,同時也增加了企業呆壞賬風險。
今年水泥企業利用國內貸款額度下降,企業利息支出增加。1~5月份水泥制造業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中,國內貸款占比為4.8%,今年以來有所下降,比2014年全年7.8%的比例下降3個百分點,1~5月份國內貸款額度同比下降超過50%。同時期規模以上水泥制造企業利息支出總額100億元,同比增長6.8%。由于水泥產業被劃入五類產能過剩行業,企業信貸難、融資貴問題一直困擾著企業,即使是行業內的優質企業也被“一刀切”而進入限貸范圍。目前企業面臨的資金壓力已對企業技術提升、轉型升級和產業鏈延伸形成嚴重掣肘。
對下半年水泥產業發展狀況分析
今年上半年水泥行業的“小陽春”爽約,水泥產業上半年未見筑底態勢。今年下半年水泥價格何時能夠探底,行業運行能否趨穩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宏觀市場能否企穩,二是企業之間的競爭和自律程度如何。
2014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超過50萬億,同比增長15.7%,投資增量為6.8萬億,其中,建筑安裝工程同比增長18.1%,凈增量為5.2萬億,若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量能與去年持平的話,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應為13.6%,下半年平均增速應保持在14.5%以上,若建筑安裝工程投資額與上年持平的話,下半年增幅應為16.4%。目前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一系列穩增長政策開始顯效,宏觀市場活力有所加強,下半年固定資產投資情況應有所好轉。雖然投資增量能達到去年水平希望渺茫,但如果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能在8月份企穩回升,水泥工業經濟運行態勢將在三季度見底,全年產量或有小幅增長,但全年銷售收入將難以增長。
另一方面,水泥企業之間的競合將會成為行業能否企穩的關鍵。今年的水泥價格下降開始是因為企業對年初市場誤判導致產業開年下行的恐慌性心理的應激性反映;另一方面則是優勢企業借勢發力,利用成本優勢加劇區域市場競爭,相對劣勢企業為保市場和現金流被動應戰,致使價格下滑不止。其實從市場競爭角度分析,利用市場機遇和自身優勢加快落后產能淘汰,擴大市場占有率無可厚非,但也應保持理性。若操之過急,則有可能帶來全行業發展問題,即使需求有所回升,行業下行之勢也難以制止,甚至有更甚之虞,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其實從行業角度出發,區域內大企業集團如能加強合作,無論對行業發展還是企業自身都是有益的,這一點從我國水泥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對產業結構優化的顯著作用可以得到驗證。
總之,不論從宏觀市場還是產業自身發展規律來講,下半年行業形勢都應比上半年有所好轉,企業應加強信心,摒棄恐慌性心理,理性應對市場情況,合理組織生產活動,寒冬已經過半,暖春應已不遠。
(作者工作單位: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信息和經濟運行部 中國建材數量經濟監理學會)
編輯:徐潔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