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西部建設助力貴州在建第一高樓主體結構封頂
6月6日上午,隨著最后一泵混凝土成功“飛”上335米高空并順利完成澆筑,由中建四局承建的貴州在建第一高樓花果園雙子塔西塔按期實現主體結構封頂。
花果園雙子塔由地上65 層、地下5 層的東西兩座塔樓以及地上6層、地下5層的裙樓組成,地處全國第一大樓盤貴陽花果園腹地,建筑總面積78.6萬平方米,建成后將是一個集星級酒店、甲級辦公樓、高檔商業、高檔住宅等于一體的城市新地標綜合體,并成為大貴陽戰略下的城市形象窗口。
由于貴州缺乏可利用的河砂,當地機制山砂表面粗糙、顆粒級配差、石粉含量高、需水量大等特性對混凝土和易性的巨大影響無疑成為項目建設的“攔路虎”。作為中國混凝土行業最大上市企業的中建西部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建西部建設)在承接該項目混凝土供應任務后,通過系列針對性舉措,成功研制出易于泵送且滿足使用要求的各類特殊混凝土。
集中力量破難題。根據項目設計方案,需要將C40抗滲混凝土澆筑至水下33米、需要一次性完成1萬立方米且最大厚度達5.9米的混凝土底板澆筑、需要將C60高強自密實型混凝土泵送至180米高度……要用機制山砂完成這一系列“巨作”,貴州乃至全國都沒有先例,就連部分研究混凝土多年的人士對此也持懷疑態度。
既“接”之,則“破”之。中建西部建設迅速調集涉及技術、生產、材料等各類專業骨干組建工作團隊,歷經數月潛心研究,通過無數次配合比試驗,終于成功啃下了“水下不分散山砂混凝土研制”、“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溫度控制”、“高強自密實山砂混凝土超高泵送”等硬骨頭,并在雙子塔施工過程中成功得以運用。
全程服務保質量。對于科學技術而言,由實驗室研究到實際運用往往需要一個過程。除在研發階段充分考慮適用性外,在雙子塔項目混凝土供應過程中,項目團隊緊緊圍繞混凝土生產、運輸、澆筑、養護等關鍵環節,通過制定縝密的施工方案和服務措施,實現每個重要節點都有“專人”進行管控,確保混凝土供應過程與理論研究方案盡可能接近。
生產環節,原材料優中選優,即使是“專料”入場也必車車檢驗、“專區”堆放,確保原材料的穩定性;每次生產前,除生產“專線”外,還必須對另一生產線進行全面、徹底的檢修保養,已備使用。
運輸環節,依據工作細則,采取車隊長坐班制,科學管理、調配運輸車輛;派駐現場調度人員,對途經路線上的紅路燈等進行“無死角”監控,做到施工現場不壓車、不停泵待料,使混凝土拌和、運輸和澆筑過程能緊密銜接,保證混凝土從出廠到澆筑的時間間隔不超過2小時。
澆筑環節,首先是通過采用冰水攪拌降低混凝土出機溫度,擠漿法施工降低水化熱等措施解決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時內外部溫差過大的問題;其次是針對不同季節的天氣特點制定專項施工方案,如針對夏季高溫加快水泥水化和加大坍落度損失的問題,在澆筑前充分潤濕模板,施工過程中對混凝土輸送泵管進行遮陽防曬處理。
養護環節,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前預先模擬計算混凝土的溫升情況,澆筑后利用“專用體溫計”--“應變、溫度數據無線采集系統”適時監控混凝土內部的溫度梯度,并對異常情況及時采取應急措施;針對超高層施工時由于高空風速快,混凝土容易產生塑性收縮,形成裂縫的情況,采取“蓋被子”養護模式,通過覆膜、覆砂等措施保證了混凝土“健康”。
冰心說,“成功之花,人們往往驚羨它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它的芽兒卻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在貴州最高樓順利封頂這個耀眼光環之下,以及項目建設過程中書寫的國內房建工程中山砂混凝土底板澆注最大體積、高強山砂混凝土順利泵送最大高度等施工記錄背后,是中建西部建設員工的一路披荊斬棘,他們灑過汗水、甚至淚水,然而讓他們引以為傲的,是付出帶來收獲時的那份榮耀,以及由此演繹出的挑戰不止、探索不息的精神追求。
編輯:徐潔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