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龍德:堅持長期健康發展和近期穩定行業效益相結合
5月26日,喬龍德會長出席西北地區水泥市場高層論壇,并圍繞主題“轉型升級 穩定效益 錯峰生產 節能減排”發表了重要講話。
同志們:
通過今天會議的分析,充分說明了現在嚴峻的市場形勢,認識越來越統一。希望通過陜西省的研討和行業自律,進而影響西北乃至全國水泥行業的發展。
首先要在嚴峻的形勢面前,分析問題成因。現在形勢很嚴峻都有了共識,情況很清楚,原因可以講很多,最根本的、最基本的原因三條:第一、這是建材行業,包括水泥行業長期以來結構調整的矛盾累積凸顯的結果,這是問題的根本。產能過剩是結構調整的問題,全國的說全國的問題,區域的就要說區域的問題,同時這也是歷史矛盾積累的問題。第二、市場需求減少,效益下滑。過去行業帶來的問題,主要是小企業的落后產能在里面攪,以低價位沖擊市場。而今天我們出現的這種問題,某種程度上是大企業的問題,不是小企業的問題 。在行業結構調整和升級進步方面,大企業起到了歷史性的絕對作用,功不可沒,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今天大企業的問題需要我們嚴肅面對。這其中第一個是歷史的原因,第二個是當前問題的原因。第三、行業協會系統在行業自律的內容、功能和辦法等方面還缺乏章程規定,缺乏創新,導致協調缺乏手段與制衡。不能用做了多少工作來衡量協會的工作,而要以工作的效果來衡量。是不是所有的協會都有作為,并不是這樣的。所以說行業協會的工作需要強化,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我們把原因歸納為上述三個問題,我們下一個工作就能對路,有針對性地做。如果原因不知道,大家都不自律,不去改變自己思維定式,行業的形勢就無法扭轉。今天主要講三個觀點:
第一觀點:必須從四個不變的事實中擺正位置定好位。
事實是不能改變,必須尊重事實,必須認識和尊重目前的客觀事實,這里有四個事實是不可改變的。第一、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換擋期、轉折期,經濟增長速度放慢是客觀的,不因我們的主管需要而改變。第二、水泥產能嚴重過剩并將長期存在下去,已經是客觀事實,必須承認。過剩將成為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的現象,不能再用過去的習慣思維主觀認為靠時間去消化產能過剩,必須改變過去的周期論。“三七開”(即產能過剩30%)已經是普遍情況,少數地區“四六開”,再不控制新增產能“五五開”也是可能的,這是客觀事實。第三、產能已經過剩,新增產能并沒有從根本上遏制住,產能過剩在加劇,這又是一個事實。不能小看產能繼續新增這一條,這是當前行業產能過剩的焦點和效益下滑的禍害,這是關乎全局問題的。第四、發展方式上以投資驅動為主體轉向以創新驅動,以企業自身的內功和競爭力贏得市場占有率的事實不應我們轉型困難多而改變。客觀事實是無法改變的,承認了上述事實才能真正從原來定位的思維模式和應對方式中轉出來,找到新的定位,擺正位置,這是解決問題的第一個先決條件。
第二個觀點:適應客觀是要靠能動的主觀努力才能實現的。
無論是行業依靠持久的科學發展解決治本問題,還是行業要度過難關解決當前經濟效益下滑的治標問題,即治標治本都必須依靠行業自身能動的作為,看行業能不能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行業發展是能動的,行業團結一致,不斷創新方式,不斷改變發展模式和辦法,辦法總比困難多,是可以改變的。要想改變,既要解決認識問題,又要解決行動問題,既要解決長遠的發展問題,又要解決當前的問題,用我們能動的力量去改變他,完全是有可能。一些地方和企業無序跌價是當前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沒有價格就沒有利潤,當前的問題不解決,行業效益就不穩,還怎么解決長遠的問題。
從長遠治本的角度來看水泥行業的發展,必須抓好“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術裝備的研發”,以此推動整個行業升級進而達到引領世界水泥工業發展。從水泥行業結構調整的目標來說,要完成三大任務:一是以三大指標(能耗、排放、質量)為依據確定與實施新一輪的落后產能淘汰。同時對取消32.5水泥的工作分為調整稅率、擴大范圍和取消標準三步實施,即第一步把PC復合32.5的稅收補貼調整到42.5的稅收補貼中;第二步要擴大到取消32.5R水泥,從政策上全面取消32.5的稅收補貼;第三步在征得國家標委會、住建部的同意基礎上,從標準上取消32.5水泥。二是加快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通過重組后的整合提高水泥企業的技術管理水平,提高行業整體效益。三是大力推進“走出去”改變發展布局,以“一帶一路”為牽引,到國外發展,引導中國自有知識產權的技術和裝備走出去,在海外投資建設生產線,引導先進產能走出去。
從低碳水泥綠色發展的要求出發,必須抓水泥行業節能減排達標,完成水泥工業的功能轉型,即水泥不僅是生產工業原料的行業,也是替代燃料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行業,還是能夠消化城市垃圾、污泥、危險廢棄物、凈化美化環境的城市配套功能行業。這些目標實現了,水泥行業未來的命運就把握在我們自己手里了,不然將來會很被動,這是關乎長遠發展的治本問題!
水泥行業當前的矛盾也很復雜也很簡單,道理都清楚,我認為只要能動就有辦法,怕的是不動,怕的是心不齊,缺乏引導,行業內自相殘殺,自己與自己的兄弟在相互扭打中一起滾到谷底,是無法自救的。我認為做到三條就可以化解水泥行業當前的矛盾:第一條是堅決遏制新增產能,不能任其沖擊已經產能過剩的存量資產。如果新增產能矛盾加劇,其他化解產能過剩的措施都會被其沖垮。這方面行業要真正的行動起來,通過向政府舉報違規新建項目、媒體曝光等多種方式形成遏制新增產能的行業合力。第二條是優化存量,內部提升水平,加強造血功能,提升自身競爭力。把以前依靠增量獲得收入轉向挖掘潛力降本增效來獲得。第三條是加強行業自律,反壟斷的同時也要反對不正當競爭,反對無限跌價、虧本傾銷的無序惡性競爭。水泥企業特別是大企業要以行業利益為重,企業利益在行業利益中獲得,做好行業自律。
第三個觀點:必須解決“四個認識問題”,做到“四個不能”和“四個能動”。
四個認識問題:一是產能過剩與跌價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市場對水泥的需求是由當年經濟建設規模決定的,水泥需要量是剛性的,不因為你的價格波動而影響實際需求。很多人認為過剩就應該降價,其實產能過剩和需求量不是對應的關系,產能過剩只是產能領域的表現,與價格沒有必然關系。跌價是產能過剩下企業心慌的、心態失衡的表現。印度的水泥產能也過剩30%,但是印度水泥價格低嗎?其全國水泥價格在100美元至150美元之間。美國、英國、德國金融危機之后,供需下降幅度很大,但水泥價格開始有一定下跌,但馬上又回升了,其原因并不是水泥產能過剩了就要跌價,而是通過行業自律、兼并重組來調整。這個認識一定要統一起來。二是量價之間的關系問題。在市場需求有增長的時候,量價之間不會沖突,可以實現同步增長。但經濟新常態下需求增量客觀上已經下滑甚至沒有了,市場用量被鎖定,你仍然以增加銷量為動機占有市場的話,其結果無非只有兩條,第一條想自己占有他人市場而跌價銷售搶奪市場;第二條由于放量跌價銷售,設備運轉率和產能雖然增加,但是利潤和效益不能增加甚至反而減少,結果勞民傷財。三是行業利益和企業利益的關系。這個問題大家在理論上都知道,但思想認識都不到位。行業是由企業組成的,企業的命運是由行業命運決定的。既不存在由生存困難、自身難保的企業支撐了一個興旺的行業,也不存在處于困境和衰亡的行業中有一批頂天立地的企業,大河無水小河干,行業一倒企業不打自倒。行業的戰略是穩定效益,轉型升級。而許多企業往往把經營戰術研究得很透,熱衷于怎么使一個小計獲得短期收益,結果導致戰術干擾了戰略。所以水泥企業不能一味只顧自己,不顧行業的利益,不去調整結構,不去降本增效,不去開發市場,也不能因為產能過剩就要用低價搶量,這在邏輯上是站不住的。四是自律與競爭的關系。自律是競爭的基礎和必備條件,競爭是自律效果的較量而不是價格的較量。行業自律不僅僅是價格的問題,落后企業向先進企業對標也是自律,行業內部兼并重組提升集中度,自覺開展節能減排達標,降本增效,產能置換不弄虛作假,按照市場需求有序組織生產,節約資源能源消耗,自覺淘汰落后產能推動行業升級,在產能嚴重過剩情況下開展錯峰生產等等都是自律行為,“自律”的內容很廣,是全方位提升自己的一個概念。如果自律做不好,企業在市場上肯定沒有競爭力,自律的目的是要促進競爭力的提高。同樣,競爭也是有度的,有秩序的,由法規行規的,不能不正當競爭。有些同志把市場經濟僅僅理解為競爭,進而又把競爭片面地理解為價格戰。這是把競爭理解歪了,自己的努力超過對方叫競爭,競爭是一種提高,本質上的內在提升,提高技術,提高本領,通過競爭獲得更高的利益,讓無所作為的企業沒有利益。競爭的目的和落腳點在于優化提升,而不是簡單的價格戰。
進而我們要做到四個不能:不能在產能過剩面前無原則地跌價,惡性競爭;不能不顧行業整體利益,只顧本企業短期利益而不正當競爭搞壞市場;不能面對行業不好的嚴峻形勢就消極等待、無所作為;不能只在戰術上研究方法、施小計而把行業戰略與共同利益抽象化,有意無意地損傷行業戰略和行業利益。
最后,我們要做到四個能動——
第一、能動把握自己的發展命運。只有思想上樹立能動作為,行動上創新,才能在困難面前不畏懼,命運是自己掌握的,能動地適應新常態,有一套符合行業發展的有效做法,而不是等、靠、喊。第二、能動地創新技術,轉型升級,提升應變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優化存量資產的運行效率,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增加附加值,改變發展方式,優化產能布局“走出去”。總之,能動改變增量與快速增長時期的舊格局。第三、能動地組織行業自律,創新自律模式。自律的內容包括優化提升、有序競爭、提高盈利能力、根據地域市場需求平衡供求和錯峰生產。要隨著形勢的變化創新自律的形式。行業協會要制定行規,協商機制,要有底線、紅線和制約制衡機制。行業協會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主動作為,主動想辦法以創出新路,求得行業的發展,盡快擺脫現在的效益嚴重下滑局面,只要我們統一認識,真正做到自律,就一定能盡快擺脫經濟下滑給行業帶來的不利影響。第四、能動地維護行業形象和利益。通過能動的行業作為創造持久健康發展的行業戰略目標的實現。
編輯:鞠麗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