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育寧:打造綠色華潤 實現和諧發展
前幾天,北京遭遇了嚴重的霧霾天,緊接著又刮起了沙塵暴,微信上有人調侃“世界很大,我想去外面看看。推門,看不見路啊。”這固然是一句戲言, 但確實也反映了中國環境污染問題的現狀。 今天,我們的經濟發展了,城市進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生存環境卻亮起了“紅燈”。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的工業化發展、城鎮化建設得以快速推進,但同時也為環境和資源的“損耗”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眼下,中國社會的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實現群體和自然和諧共生的愿望越來越迫切。推動經濟社會的綠色發展,加快生態文明的建設,既是民心所向,也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這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參與和支持,而企業必然是其中一支特殊而又不可替代的力量。
在去年“七一”的古田會議上,我提到了“社會機體論”,意思是:企業是一個社會有機體,應有自己的價值追求,利潤只是其價值追求過程中的結果,企業不僅要關注利潤,也要關注社會綜合價值,要有自己的“魂”。這與強調“企業本質是一部賺錢的機器,利潤最大化是其唯一目的”的企業機器論是完全不同的。對于企業而言,追求利潤固然是發展的第一要務,但是作為社會資源的攝取者和消耗者,履行社會責任、創造社會效益也應是其“天然”職責。這就要求企業不僅關注生產經營,還要關注社會大眾,關注生態環境。像華潤這樣的央企排頭兵,更應該率先垂范,正確認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努力打造低碳華潤、綠色華潤,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為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
華潤的業務多元化,環保治污在這些業務中涉及面寬、關聯環節多,工作較為復雜。我們的電力、水泥等業務都屬于高能耗產業,醫藥、啤酒、微電子等業務也有廢棄物排放的生產需求。過去,我們一邊強抓生產經營,一邊力推綠色發展,通過深化節能減排工作、改變生產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也做出了一些亮點。比如,水泥的荒山復綠工程、城市垃圾的煅燒處理,置地的“綠色”建筑開發、五豐行的有機農產品種養殖……為此,我們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這幾年,華潤先后獲得“十二五”綠色環保中央企業稱號、“香港綠色企業大獎”——“優越環保管理獎 · 金獎”。這些榮譽對華潤的環保工作給予了高度肯定,但是我們不能滿足于已經取得的成果,華潤在環保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生態工業的新時代要求相比,和公眾對央企履行社會責任的要求相比,和企業自身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在追求綠色成長的路上,我們還需要繼續摸索和實踐,任重道遠。
認清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們首先要擺正幾個關系:
一是業績導向和生態建設的關系:究竟要經濟還是要環境?不是一道非一即二的單選題。賺錢不是評價業績的唯一標準,好的業績還應體現出生意模式的可持續發展和綜合競爭力的提升。今天,我們漠視環境污染問題,就是對企業未來健康發展的透支和傷害,最終會在競爭中被市場和客戶所拋棄,業績更無從談起。因此,我們必須恪守“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求企業發展,不以犧牲環境的長遠利益換取企業的短期效益”的環保理念,努力尋求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有效結合點,實現科學增長。
二是法律底線與商業倫理道德的關系。保護生態環境是企業遵章守法的一種必然行為,也應當成為企業遵循商業倫理道德的一種自覺行為。作為央企,華潤在履行環境責任方面,僅僅守住法律底線是不夠的,我們要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和標準,做一家有道德操守的企業,不鉆法律法規的空子,不走灰色地帶,不做形式合法、實質有違商業道德的事。比如,有脫硫設施卻不用,形同虛設;環保工程只做示范作用,不做推廣應用……這些看似“環保”的行為,其背后暴露的卻是對生態環境的輕視,我們不允許這種“陽奉陰違”的情況在華潤發生。華潤的所有業務板塊不僅要有守法合規的意識,還應該有崇高的價值追求,要體現身為央企的責任擔當,成為受人尊重的企業。
三是事后治理與事前預防的關系。央企的特殊身份決定了社會公眾對企業的特別關注和較高要求,因此出現負面輿情的概率也比較高。對于來自外界的質疑和批評,我們要辯證地看,既不能全盤否定成績,也不能逃避責任。要將媒體和公眾的監督作為我們改善工作、提升管理能力的一種動力。做好環保工作,重在事前預防,不能靠事后“捂”和“撤”減少負面影響。事后處理始終治標不治本,并且治理的成本遠遠高于事先投入的成本,得不償失,既損害了企業的形象,也不符合企業對經濟效益的要求。防治的關鍵還是要把環保的理念和設計預設性地融入到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中,從源頭上遏制產生污染的可能性,層層設防,消除隱患。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我們要意識到生態文明是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和有效保障,開展環保工作要明確目的,有的放矢,注重綜合效益和價值的提升:一、以環保理念為先導持續優化產業結構。積極推廣新技術,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資源轉換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加大太陽能、風電等新能源業務的發展力度,努力摸索循環產業園的復制推廣,推動不同業務板塊環保工作的協同。電力、水泥、啤酒、置地等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業務,要制定優于行業平均水平的標準,通過開發和創新,引領行業綠色發展,推動產業升級;二、以考核評價為抓手促進環保意識的持續提升。通過將環保工作與業績考核評價以及誠信建設相結合,體現集團鼓勵綠色發展的導向和要求,通過激勵和處罰,促使經理人和員工提高環保意識,讓大家明白,環保也是一種生產力,是我們評價業績的標尺之一,是體現華潤人核心價值觀的一個重要標準。優秀的華潤經理人和員工,不僅要有開創業績的能力,也要有關注社會價值的眼界,能夠結合本職工作,為企業實現和諧發展作出貢獻。三、以轉型發展為契機持續推動生態建設創新。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們在自身謀求轉型發展的同時,要以宏觀視角、生態世界觀開創業務,將生態環保的理念與生意模式的創新升級相融合,積極研發綠色經濟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尋找業績增長與生態建設的有效結合點。同時,要努力發揮自身在產業鏈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業務合作和推廣,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的群體、個體成為環保的積極參與者,共同促進生態和諧。
“只有服從大自然,才能戰勝大自然”。達爾文揭示了人與自然的從屬關系。在自然規律面前,傳統工業社會的轉型發展勢在必行,企業推動“綠色”成長亦是大勢所趨。作為一個有高境界、高追求的企業,我們能為未來的美好世界、美麗中國留下些什么?除了一個擁有長青基業的優秀企業,青山綠水也是一筆珍貴的財富!
編輯:張敏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