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一流企業必須同時是環保一流企業
近日,環保部通報了3月大氣污染防治專項執法檢查及督查情況。通報稱,近期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開展了大氣污染防治專項執法檢查和督查,對部分污染排放突出企業加大懲治力度。檢查企業2.5萬家次,組織10個督查組對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及河南等地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專項執法督查。
在督查中發現18家企業(群)環境違法問題較為突出,存在弄虛作假、不正常使用治污設施或治污設施不完善、超標排放以及企業群或區域性污染問題。環境保護部已責成當地環保部門嚴格查處,督促企業整改到位,并要求及時公開企業整改情況和案件處理情況。這18家典型違法排污企業(群)中有2家建材企業,其中一家是著名建材集團下屬風電葉片公司。其環境違法問題是,末端處理車間外循環除塵器由于部件損壞,近一周未正常使用;8臺內循環除塵器清理不及時,且沒有運行維護記錄,車間地面塵積存嚴重。發生的問題的企業雖不是水泥企業,但都是建材行業內企業,對水泥企業也有警示作用。
一是“三同時”沒有主從之分。《環保法》規定,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前兩個“同時”執行比較過硬,否則項目開工不了,項目驗收不了。第三個同時投產使用,對投產還有個竣工驗收的威懾,防治污染的設施不敢不投。但一旦竣工驗收通過,轉入正常生產時,往往在行動中將防治污染的設施放在了從屬的地位。表現在重視主生產設備的正常運轉,因為這是企業的看家“飯碗”,沒有他,便沒有產品。而防治污染的設施如不正常運轉一般也不會影響產品生產,天塌不下來,于是把這一“同時”丟到九宵云外去了。同時的意思是一起,即一起運轉,沒有主從。只要一方不能使用,另一方也不能使用。主生產設備不能使用,不開防治污染的設施理所當然。同理,防治污染的設施不能使用,不開主生產設備也是理所當然的。企業的末端處理車間外循環除塵器由于部件損壞,近一周未正常使用,而生產卻一直在進行(也許還抱有僥幸心理)。在督查中以不正常使用治污設施或治污設施被列為存在環境違法問題,被全國通報,教訓應是很深刻。
二是環境保護責任制度要真正到位。《環保法》明確,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在企業管理層的崗位職責中列出環保職責條款一般少不了,可落實到企業每個工作崗位,每一項日常工作,每一臺設備上就有點“虛”了。從督查發現的防治污染的設施沒履行規范的維護保養,也沒有設備管理上必須要求的臺賬記錄,從中也可看出企業把防治污染的設施的管理放在了從屬的位置上,對其管理稱得上相當的不重視。從車間地面塵積存嚴重問題也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企業清潔衛生工作的薄弱,防揚塵相關制度的缺失。沒有潔凈的環境不可能生產出一流產品。
該企業作為生產可再生能源所需的零部件企業,也可以說是進了環保產業圈子的企業,在環保上更要帶頭從嚴要求。做到企業向社會作出的“打造具有一流隊伍、一流技術、一流產品、一流服務的專業化、國際化、創新型企業,為振興民族制業,發展可再生能源,作出積極貢獻”的承諾。
編輯:張曉燁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