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成允:水泥企業應儲備能量迎接挑戰
2014年,水泥行業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水泥需求增長乏力的情況下,仍然取得了利潤總額780億的良好效益。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水泥需求已經到了平臺期,根據中國經濟的發展情況,這個平臺期或將持續8~10年,之后,水泥需求將出現大幅下滑甚至腰斬。
根據整個國際水泥市場、亞洲水泥市場和臺灣水泥市場的發展經驗,當水泥行業進入平臺期,或者所謂的新常態之后,在未來8年之后,將會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水泥業如何珍惜現有的成果,應對未來的挑戰,這是當前行業在新常態下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
目前,水泥高使用量的需求是由于好幾架馬車在拉動,以中國當前產能過剩情況和消費情形,現在的需求量到時將會跌到六成,甚至到五成。臺灣水泥在消費最高峰時是2300萬噸,現在只有1250萬噸。
從未來經濟發展來看,需求下滑是必然會發生的,水泥行業要如何先做好準備,儲備好能量,在未來8~10年轉型過程中能夠勝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提高產業集中度、淘汰落后產能或者節能減排方面的舉措,以及各個水泥集團決策層重視本身的心態問題,都是絕對正確的方向。
成熟理性化解產能過剩
當前,水泥企業絕大多數產能都在國內,應該采取企業自律、進行錯峰生產等措施,成熟理性的化解產能過剩。
水泥行業“走出去”也是化解產能過剩的一個措施。我國水泥企業“走出去”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水泥產品出口,二是水泥技術裝備企業走出去,三是水泥制造企業在海外投資建廠。但是,在海外投資建廠,是有一定風險的。一些國家對我國水泥企業直接投資建廠設置較多的壁壘,使得整個投資進程推進緩慢。近年來我國企業和經濟實力不斷上升,使海外同行產生了比較強的戒備和競爭心態,在政治上也招致更多的猜忌和疑慮,致使我國企業在境外投資并購面臨一些國家的限制性措施。“走出去”企業的風險是不可控的,國內企業應相互扶持,互相幫忙,讓“走出去”的企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臺灣,行業內的做法是由龍頭企業決策層經營出一種互相信任,心連心、手連心的兄弟情,企業之間相互幫助,在這種氛圍下,行業內企業才能在下一個十年,做好準備,養精蓄銳,才能轉型成功,并且實現持續成功。
“水泥窯協同處置”新路徑
不是所有的水泥廠都具備毗鄰建造發電廠的條件,“水泥窯協同處置”是一個新的路徑。
事實上,德國、瑞士、法國、英國、意大利、挪威、瑞典、美國、加拿大、日本等發達國家利用水泥窯處置生產生活垃圾,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固體廢棄物具有一定的熱量和可用物質,可作為水泥工業的替代原料或替代燃料。
垃圾焚燒后含重金屬的灰渣可以和發電廠的灰渣一樣作為水泥生產的原料,另一方面,水泥窯溫度在1800℃左右,這樣的溫度足以分解掉垃圾焚燒時產生的二 英,避免環境污染。
以臺泥為例,臺泥在臺灣新北市的八里焚化廠,就是一個典型的用水泥窯的方式處理生活生產廢棄物的樣本。焚化廠日處理生活垃圾、一般工業廢棄物可達1350噸,每小時發電35000度,各種廢氣由袋式集塵器回收。
臺泥2014年8月與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政府簽約,在水泥廠內設置焚化爐代燒民生垃圾,每天垃圾處理量200噸,每噸處理費人民幣150元到200元,燒完垃圾的底灰可轉化為水泥原料,燒垃圾的熱氣抽進水泥窯內,再節省煤炭燃料,將垃圾焚化與水泥廠整合在一起,它的效益會更高,而且投資更小。[Page]
把控質量和環保提升品牌競爭力
過去水泥行業大部分以降本、互相爭奪市場為主。新常態下應該把產品質量,對客戶的服務,對環保的執行,更重要的是對品牌經營形成新的競爭模式,這也是國際水泥行業成功的必經之路。如拉法基、豪瑞和亞洲水泥都曾經走過這條路。不要以降低成本當作惡性競爭的手段,把產品質量,客服到位,經營出特殊的品牌,讓客戶喜歡用我們的產品,而不是因為價格比別人低。
在環保方面,企業能夠做的不僅是符合國家標準,還要為國家節能減排、改善環境做出重要貢獻。最近大家都在談水泥窯協同處置家庭生活垃圾,怎么讓民眾來了解水泥不是污染產業,反而是和人民生活、福祉息息相關的產業,這是未來新常態下大企業決策層應該深刻體會認識的新競爭模式。
另外,企業決策層需要有三個體會和認識。首先是成熟和理性。各大企業集團決策層和領導人的所作所為、思想和方向引領整個公司的發展,所以要成熟和理性地來對待市場。不要再以產定銷,而是要以銷定產,要深入了解市場基本,更要知道市場的供求關系。水泥行業是價格敏感度非常低的產業,當水泥需求量大時,若企業提價,市場可以接受,反之,當需求弱時,市場就很難接受。從中可以看出,并不是降價就會增加銷量,所以企業決策層應該以理性方式來拓展業務,維護相當利潤。
其次是互信和互重。企業決策層,尤其是大企業之間要有暢通的溝通渠道,并建立良好的友誼關系,做到在復雜的市場中與競爭對手相互信任,互相尊重。不僅大型集團要如此,中小型企業更要如此。
再次是遵法和知法。企業要遵法、知法,絕不違法,還要做到理性、成熟和互信互重,這才是水泥行業真正為未來8~10年儲備能量,迎接下一個真正調結構、轉型升級的大方向。
碳捕捉將成臺泥未來主業
作為全球第一個將循環經濟整合在一個水泥工業區里的案例,臺泥和平廠的唯一“不足”,就是無法有效管控二氧化碳。如果不能有效地節能減排,或者捕捉二氧化碳,那么就要通過購買碳配額來承擔責任,臺泥的兩家工廠——廣東英德廠和廣東龍山廠去年總計購買了2000萬元的碳配額。
正是在此背景下,臺泥開始將視線投入碳捕捉領域。
“你的廢料就是我的原料,絕不浪費。”在這一原則之下,2012年,臺泥與臺灣工研院合作,在臺泥和平廠設置“鈣回路碳捕捉”實驗工廠,“鈣回路碳捕捉”技術將碳捕捉技術與水泥生產制造環節緊密結合。當氧化鈣吸附劑逐漸失去捕獲活性后,可以完全作為水泥生產的原料。換言之,在水泥生產過程結合鈣回路捕獲二氧化碳技術不需要額外吸附劑,也不會產生廢棄物,并且由于吸附劑的循環利用與廢熱回收的有效應用,可以大幅降低捕獲成本。
現在,臺泥正在形成一種全新的水泥生產模式——以高溫(1800℃)作業的水泥廠、發電廠以及垃圾焚化廠為基礎,全面資源化能源回收,尾端產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鈣回路碳捕捉”的技術捕捉90%以上二氧化碳,開發二氧化碳的商機,未來這一商機很可能大過水泥制造本身。
為什么要做碳捕捉的研究與開發?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臺泥將自己的核心價值與經營理念拿出來思考時,發現問題不僅僅是現實的經濟效益,而是要做到“永續經營,永續地球”。如果想做到這兩點,就要看企業的經營有沒有影響到人類的文明,而人類的文明,跟三樣東西的持續供應相關——干凈的水、干凈的空氣、充足的糧食。
具體來說,這項技術將石灰石(碳酸鈣)以及氧化鈣的反應進行反復循環,能捕獲90%以上的二氧化碳。被捕獲的二氧化碳,意味著商業機會。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利用這些二氧化碳,試驗性地培養微型藻類,微藻是制作生物柴油、化妝品、保健品等的原料,僅以實驗中的微藻生產蝦紅素來看,每公克蝦紅素價值2萬元新臺幣,經濟價值極高。此外,可銷售給碳酸飲料企業、做化學原料以及生產電子產業的清洗劑,或是打到地底下,用壓力差引出天然氣或石油等。
臺泥正在通過降低碳捕捉的成本逐步向全面商業化靠近。2014年,這項技術獲得發明界奧斯卡——美國R&D全球百大研發獎,原因之一就是碳捕捉的成本由此前的100~120美元/噸,降至60美元/噸。未來,若成本降至20美元/噸以下,則能夠大量、有效利用二氧化碳。
臺泥有望再創新高
近幾年來,臺灣市場每年都以穩健、不到5%的幅度成長,但受惠于大陸政策,包括臺泥、亞泥及國產建材實業等西進水泥廠,2014年整體財報營運表現都比2013年好。
2015年,因臺泥、亞泥2014年都有逾500萬噸產能并購,對水泥產業來說,今年營運績效仍很樂觀,預期會是豐收年。此外,大陸國家標準化管委會宣布,2015年12月起將取消32.5等級低端水泥生產,這對西進水泥廠大陸市場業績有利好。
另外一方面來看,全球油價崩盤,也對水泥原材料有一定影響,大陸煤炭價格恐慌性降價將延續到今年,水泥業生產成本可望續降。
2014年,臺泥大陸市場賺逾20億元人民幣,創進入西南以來高峰。臺泥并購四川鐵道、金大地等兩家水泥廠后,2015年集團在大陸水泥業總產能已逾6,000萬噸。而原物料集體采購成本降低,加上處理生活垃圾訂單量增加,預期2015年上半年可望是淡季不淡,全年則有機會獲利,會再創新高。
編輯:曾家明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