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2015年預拌混凝土行業發展機遇與挑戰
過去的2014年,預拌混凝土行業受到了較大的挑戰,行業整體產量增速大幅下滑,行業經濟效益增速也出現大幅下滑,下游建設項目資金壓力較大,因此,混凝土生產企業回款壓力加劇。2015年,隨著國家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家的改革及調控力度將繼續增強,然而,在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首要任務的指導下,各類規劃的批復、貨幣政策的適度寬松及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放寬都為2015年埋下了了貌似樂觀的伏筆。2015年初“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規劃、長江經濟帶等大力拉動投資的概念不斷熱炒,作為受投資拉動的預拌混凝土行業,2015年又存在哪些機遇和挑戰呢?
一、需求想象空間被各大戰略提升,實質利好仍顯悲觀
1、多個國家規劃為行業帶來巨大想象空間
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下文稱《愿景與行動》);4月16日上午發改委就《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舉行發布會;《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頂層設計方案已經完成,有望近期發布。這三大國家戰略規劃成為2015年最炙手可熱的概念,從相關板塊在資本市場上的反應可以看出其受追捧程度,這些規劃為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開啟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一帶一路” 系統工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優先建設
《愿景與行動》稱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多家新聞媒體將“一帶一路”與2009年的“4萬億”相提并論,并稱這是繼“4萬億”之后的第四次投資熱潮,同時有媒體表示各地方“一帶一路”擬建、在建基礎設施規模已經達到1.04萬億元,跨國投資規模約524億美元。考慮到一般基礎設施的建設周期一般為2-4年,2015年國內“一帶一路”投資金額或在3000-4000億元左右;而海外項目(合計524億美元,每年約170億美元)基建投資中,假設1/3在國內,2015年由“一帶一路”拉動的投資規模或在4000億元左右。
國家發布的《愿景與行動》中對“一帶一路”設計的區域進行了發展定位,新疆、福建為“一帶一路”的核心區,西北、東北、西南地區的廣西云南對外市場的開發開放,以及國內沿海城市、內陸地區“一帶一路”的對接等等都成為“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節點和高地。
表1:“一帶一路”各地發展定位
資料來源:《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國水泥研究院整理
“一帶一路”是長期規劃,2015年帶動4000億的基建投資規模只占2014年實際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不到4%,因此,如果與拉動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和相關基礎建設材料、混凝土需求的作用相比,深化對外改革開放、深入融入歐亞一體化、尋找國內經濟改革發展新亮點的意義更大一些。
京津冀規劃交通先行
自2014年2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之后,京津冀概念被不斷“翻炒”,3月中旬兩會結束后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稱《規劃綱要》將于3月底之前發布,而3月過去后又表示或于4月底下發,一些媒體并公布了部分《規劃綱要》內容,表示《規劃綱要》確定了2015年的重點工作和重大項目,有很多一年來難以突破的行政壁壘和重大項目在高層協調下“將會超過很多人意料,加大推進和落地”。
從拉動混凝土需求的一體化內容來看,交通一體化備受關注,同時一體化帶來的房地產建設也是混凝土行業關注的重點之一。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之前,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正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京津冀系統第一批建設(交通基礎設施方面)已經啟動了99個大項,而在一體化推動進程中河北省局部地區房地產市場被熱炒,價格一路高漲,但沒多久概念熱度退去房市再次遇冷。
從京津冀三地兩會的政府報告中可以看出,201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三地工作重點,率先實現三個領域的突破:交通一體化、生態環保共建共享及產業對接。2014年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北京新機場開工建設、京昆高速淶水至北京段建成通車、京沈客專、張承高速項目實施進展加快等,2015年北京市的工作任務包括加快新機場外圍設施建設、抓好京沈客專、京張鐵路、京臺高速等跨省市鐵路、高速公路和國省干線公路建設,打通一批斷頭路,推動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全區建設等;河北省重點工作除上述與京津合作或交接的項目以外,還有力促廊涿城際開工建設以及北京與河北省部分城市、天津與河北省部分城市之間互聯互通鐵路、高速公路等項目進程加快。
這些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亮點以及規劃實施過程中帶來的房地產市場投資似乎為混凝土行業點燃了新的希望,成為在市場需求普遍疲軟的背景下大家紛紛爭搶的一塊大蛋糕。
長江中游城市群交通、城鎮化升級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主體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規劃范圍包括:湖北省武漢市、黃石市等13市,湖南省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等8市,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等9市及吉安市的部分縣(區),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萬億元,年末總人口1.21億人。長江中游城市群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全方位深化改革開放和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區域,在我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戰略定位是:中國經濟新增長極、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先行區、內陸開放合作示范區、“兩型”社會建設引領區。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長江中游城市群整體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全面對接聯網,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分工合作的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城鎮體系更加完善……據中國水泥研究院估計,長江經濟帶基建投資未來四年將持續保持22%以上的年復合增速,2015~2018年,長江經濟帶的基建投資累計總額將超過30萬億。
長江中游城市群戰略規劃企圖打造新的增長極,交通及新型城鎮化建設將開啟水泥、混凝土需求新的制高點。
[Page]2、各地2015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增速較2014年下降,混凝土需求增速恐繼續下滑
我國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發生越來越明顯的變化,固定資產投資結構同樣出現一些方向性變化。制造業、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三大支柱型產業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例已經出現下降,2014年三者占比為74.5%,較2007年下降了近4個百分點;2014年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兩個混凝土需求的主要帶動點固定資產投資所占比例為41.28%,近10年來保持下滑態勢,較2003年下降10.68個百分點。
盡管有上述戰略點燃投資及混凝土需求新的亮點,但從各省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于2015年經濟發展及固定資產投資的計劃和目標來看,全年混凝土需求增長仍不甚樂觀。
固定資產投資目標增速下滑
2014年全國經濟增速下滑,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同樣出現下行走勢,除天津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較2013年有0.2個百分點的微幅上漲,其他各省市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均出現同比下滑,其中東北三省、西南及西北部分省份下滑幅度較大。2015年在各省市區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今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設定了目標,除北京、黑龍江、上海、浙江未給出明確增長率目標以外,其他省份只有山西、遼寧、云南、陜西增速目標上漲,其他省市目標增速延續2014年的下滑走勢。
圖1:2014年各省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百分點及2015年固投增速目標下滑百分點(%)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水泥研究院
2015年全國經濟增速目標下調至7%,預示著今年中國經濟將遭遇大于2014年的下行壓力,國內需求或許難以達到2014年水平,整體固定資產投資投資增速下滑以及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使得2015年水泥、混凝土需求量增長空間不容樂觀。
2015年混凝土產銷量增速預計略有下滑
2015年第一季度,全國預拌混凝土產量為3.0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0.5%,增速較去年下滑近5個百分點。分省市看,除福建、河北、天津、上海、甘肅、新疆出現產量增速同比上漲以外,其余省市產量增速較2014年同期回落。一季度,無論是GDP增速還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均出現下滑,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更是下滑至個位數,行業內人士認為房地產行業去庫存將是2015年上半年主旋律,以量換價或將貫穿全年,因此房地產行業將成為影響混凝土需求增長的最主要因素。
圖2:預拌混凝土產量與固定資產投資呈現強相關性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水泥研究院
從固定資產投資與混凝土需求量的線性關系來看,兩者具有很高的相關性,相關系數達到0.99。按照各省2015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目標來預估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及按照上述相關性預估全國預拌混凝土消耗量,2015年預拌混凝土消耗量增速在4.35%-12.47%之間,靠近低值的概率較大,預計增速較2014年略有下滑。
表2:2015年預拌混凝土產量預增4.35%-12.4%
[Page] 二、2015年行業發展熱點
2014年混凝土行業的熱點與焦點有一些創新點,也有一些是延續了多年的熱點,整體來看,技術性話題仍將延續,而管理問題隨著行業的發展總會不斷推陳出新,2015年行業發展熱點仍將圍繞技術與管理,技術創新在不同層面有不同的關注點,管理創新在營銷方式、生產方式等方面也將不斷改善和變革。
1、技術創新是永恒話題
混凝土產品升級、多樣化需要產品技術也能即時創新升級,然而一些新產品的開發卻由于一些工藝、技術甚至制造環節未能更新換代而顯得開發過程履步維艱。例如,當前節能減排利廢環保材料的發展面臨一些挑戰,即:清潔環保的再處理工藝 、節能減排的再生產制造、安全的高品質材料產品(不是高性能)、可循環利用資源化再生、低成本制造性價比較高等。因此,在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的發展道路上,技術研發及創新、發明/專利成果的快速落地、快速產業化是促使整個產業快速升級的最強有力支撐。在2014年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大會上,徐永模會長提出行業需要關注的三大技術創新領域及五大新技術,全面總結了今后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發展的趨勢。
技術創新領域包括:1、高性能高性價比低碳材料;高2、節能減排利廢環保材料;3、建筑景觀藝術創造材料。
五大新技術包括:1、3D打印技術;2、超高性能纖維增強細集料混凝土;3、非金屬纖維增強筋技術;4、高性能骨料與高性能輕質水泥基材料;5、低水化熱高性能水泥。
2、打破傳統思維,商業模式創新有助于企業成功轉型
傳統行業在產能過剩、需求全面放緩的背景下需要尋找新的出路。企業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可以創新發展的空間很大。水泥企業已經開始實踐互聯網概念,傳統依賴代理商、中間商的銷售渠道引入互聯網思維,通過網上訂購、網絡現貨交易實現中間費用的節省,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及時掌握市場需求和客戶信息。混凝土行業研發設計和試制中心與生產、銷售網絡系統的建立將滋生出整個行業鏈條的嶄新商業模式,符合國家鼓勵的投資轉變,也將產生更多新商業模式投資機會。企業在尋找突破的同時對于傳統的商業模式也可以鞏固和延伸,例如進行產能擴張取得區域市場話語權、產業鏈延伸發展、產品高端化和差異化發展。
3、綠色混凝土不僅是產品本身,“綠色”貫穿至產品生產、銷售的整個生命周期
自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國辦發1號文《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發布以來,綠色建筑行動迅速在全國展開,推進綠色建筑行動,大力發展綠色建材是重點任務之一,在2014年首屆綠色混凝土高峰論壇上,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會長徐永模指出綠色建材是滿足綠色建筑設計要求的使用性能和功能,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在全生命周期內化石能源和天然資源消耗少、環境負荷低、性能質量高,使用安全、可重復利用、可資源化再生的建筑材料。2014年住建部發布了《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及管理技術規程》,從廠址選擇、設備設施、原材料、廢棄物處置、到監測控制整個混凝土生產流程提出綠色生產和管理要求,并提出綠色生產評價星級評價系統。
綠色混凝土不僅是混凝土產品本身要實現低耗、節能等綠色特性,而是再原材料進場、生產過程、銷售過程等整個混凝土制造生命周期中都實現“綠色”。隨著建筑領域綠色行動方案全面展開,由下游需求推動的混凝土綠色生產和管理將更有力度的落實。
編輯:jirong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