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能淄礦東華水泥:“數據鏈”拉開“智慧工廠”大門
磅房不僅實現無人值守,而且每輛車過磅僅用十幾秒,時間縮短了近8倍,在山東能源淄礦集團東華水泥公司磅房,曾擔任司磅員的陳守霞看到這一幕,至今還如做夢一般。
陳守霞介紹,公司自從對物料管理實行智能化改造后,她和其他11名司磅員就“下崗”了。后來她成了一名機修車間設備維修工,負責地磅的基本維護、數據校對,以及無人值守系統硬件故障處理等工作。
這是東華水泥公司打造“智慧工廠”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東華水泥公司深入推進“一提雙優”,加快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步伐,在水泥行業率先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到企業管理中,打造“智慧工廠”。
“我們首先以物料流程管理作為‘大數據’應用的突破口,從數據采集到錄入,再到現場應用,大概有一年多的時間,現在初步實現了智能裝車以及磅房、堆取料機等多個物料管理環節的無人值守。”該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王建國介紹。
在該公司大門口,筆者發現以往排著長隊的貨車不見了,從預約拉貨、送料到出廠,司機只用一張卡就能快速完成所有任務,整個流程看不到一名操作工,原來的近20名工人全部離開了原崗位。
據該公司副總經理徐路介紹,“大數據”應用在水泥行業尚屬首例,他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系統改造過程中困難重重,在最初的磅房無人化改造中,組織新入廠大學生和技術人員,配合廠家晝夜不停地采集數據和調試,為后期改造積累了寶貴經驗。
談到“大數據”應用的效果,該公司熟料事業部副部長、供料車間主任彌書軍最有感觸,他親眼見證了改造前后的巨大變化。現在,現場無人工作,只需在中控室進行監控,防止了職工接觸粉塵、噪音等職業危害因素。“系統自動布料、取料,人力被解放出來,現場實現無人則安,管理起來也更輕松了。”彌書軍說。
新技術和新設備的不斷推廣應用,對設備操作保養、維護維修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適應“智慧工廠”建設步伐,該公司專門招聘了1名軟件工程專業的本科生,同時注重內部培養,將有多年技術工作經驗的祁秀芹、馬延國、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原倉庫主管孫沖、對編程有濃厚興趣并自費學習的原中控操作員惠井洲,從眾多人員中挖掘出來,成立了“智能制造”辦公室,為推進“智能工廠”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
物料流程實現智能化,也就代表物料全流程數據鏈得以完善。之后,該公司又在這條數據鏈與生產的對接融合上深度思考。“建設智慧工廠,要統籌好與現有系統的配套銜接,堅決避免信息孤島、數據壁壘等問題發生。我們按照這個要求,將‘水泥智能銷售系統’與‘工業大腦’進行了對接。”徐路說。
“工業大腦”是該公司使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建立數字模型,代替中控操作員進行自動控制、精準操作。物料全流程中產生的銷售、采購、熟料及原燃材料質量等所有數據均錄入“水泥智能銷售系統”,系統對接“工業大腦”,為彼此調整進料計劃、生產計劃、生產調控等提供了精準、精確的方向,第一條循環數據鏈成功實現。
“公司每天物料進出廠多達3萬余噸,七八百輛車進出,從供應計劃管理到入棚、入庫、入窯、出廠無一人在現場,全用大數據實現精準管理。”王建國說,應用“大數據”實現水泥廠智能化制造和管理,是公司邁向“智慧工廠”建設的第一步,目前已經啟動了對管理鏈條、能耗鏈條等項目的探索研究,努力將公司打造成智能制造示范企業。
編輯:李文逸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