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亟須技術人才金字塔
“中國制造2025”發展脈絡逐漸清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中國制造2025”,為制造業勾勒了未來10年的發展藍圖,受到極大關注。3月2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升級。
“中國制造2025”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幾乎涉及社會方方面面,但最重要的是人才,特別是在操作層面,要有眾多文化素質高、技術精湛的優秀工程師和技術工人。
德國的傳統制造業一直走在世界最前列。20年前,面對工業信息化革命,德國明顯落后于美國和日本。但在短短十余年間,它的傳統工業在加入信息化元素后,便很快跟上了時代步伐。特別是在汽車制造業、精密儀器制造等傳統技術強項領域,又重新回到了領頭位置。一臺機光電一體化“萊卡”高端照相機的價格,可以買幾十臺日本“尼康”高端照相機便已說明一切。透視德國此次工業化進步,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它的人才結構合理,即從頂端出思想的科學家到底端操作層面的技術工人,呈完整的正金字塔結構。
從我國技術人才的培養現狀來看,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浮躁這一副產品也隨之而來。全社會的目光都集中在貿易、金融等流通領域,逐漸輕視實體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傳統制造業領域大中型國有企業的轉型、解體,直接影響到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導致工程技術人才斷層。一些以傳統工科專業為主的名校開始把工作重點轉向建設理科和文科,對傳統工科專業實施了一系列壓縮學時、減少招生人數等措施,使得高端工程技術人才嚴重缺失。那些本應是培養操作層面工程技術人員的院校也緊隨名校之后,推行所謂的改革。中等專業技術學校更是慘淡經營,職業教育的重點也都放在第三產業上,未經過嚴格技術培訓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成了一線技術工人的主要來源。雖然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面向世界引進高端人才,但沒有操作層面的優秀工程師和技術工人,再好的理論、發明和設計也難以變成現實。
鑒于此,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應將培養優秀工程技術人才作為中長期戰略發展一項重要內容,給予高度重視。
其一,國家應當引導以傳統工科專業為主的名校端正辦學理念,發揮自己的傳統學科優勢,科學合理地設置課程,理論聯系實際,辦好傳統工科專業。著力打造幾所中國版麻省理工學院,培養頂級優秀工程技術人才。
其二,促進絕大多數高等院校由研究型教育向職業教育轉型,以培養操作性人才為己任。大幅縮減一些實用性差、內涵少的專業招生規模;加速與企業的緊密聯合,形成產學研一體化培養模式。
其三,加強中等專業技術學校的建設。特別是在農村城鎮化建設進程中,要充分發揮中等專業技術教育的優勢,并與國家職業技術專業等級鑒定相結合,大力培養優秀專業技術工人。在教育條件發達地區,可以借鑒德國的做法,將中等專業技術教育由普通職業教育轉為普通高等教育之后的繼續教育平臺。
計劃經濟時代,一個八級鉗工的月工資與大學副教授相等。新時期,國家應當引導全社會重視技術工人的生存狀態,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完善對技術工人的評價機制,提高優秀技術工人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優秀技術人才。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離“中國制造2025”只有十年時間。要使我國由制造大國成為制造強國,加速形成技術人才的正金字塔結構已迫在眉睫。
編輯:徐潔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