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創建中國水泥標準品牌是成為水泥強國的必要條件
國務院26日公布了《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改革方案》)。標準化在保障產品質量安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提質增效、服務外交外貿等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現行標準體系和標準化管理體制已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社會發展。《改革方案》指出,(不能適應表現)在一是標準缺失老化滯后,難以滿足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需求;二是標準交叉重復矛盾,不利于統一市場體系的建立;三是標準體系不夠合理,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四是標準化協調推進機制不完善,制約了標準化管理效能提升。
《改革方案》所指出的“我國國家標準制定周期平均為3年,遠遠落后于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標準更新速度緩慢,‘標齡’高出德、美、英、日等發達國家1倍以上。標準整體水平不高,難以支撐經濟轉型升級”的情況在水泥行業也存在。《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修訂出臺就是一例。首次發布《排放標準》是1985年,之后1996年第一次修訂,2004年第二次修訂。第二次修訂沒過幾年,標準就顯落后,已不能適應嚴峻的環保形勢改善的要求。社會各界修訂呼聲也高。到2012年1月環境保護部領導到海螺集團考察調研水泥行業污染減排工作,表態環境保護部正在研究的排放標準將會很嚴格。這一“正在研究”,到2013年12月16日環保部批準,差不多又是兩年。對現有水泥企業執行期又有寬限期,規定從2015年7月1日起執行,即實施又滯后批準日期一年半。前一次修訂規定,對新建生產線自2005年1月1日起執行。新建生產線“長成”現有生產線到執行新修訂標準的“標齡”期高達11.5年。
《改革方案》指出,現有標準體系不夠合理,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均由政府主導制定,且70%為一般性產品和服務標準,這些標準中許多應由市場主體遵循市場規律制定。前一時期曾發生天元錳業告水泥協會案,除了對項目成立的合法性的存在分歧外,關于產品標準也是爭論的內容。寧夏天元錳業公司與國內多家科研單位和院校合作,開展電解錳廢渣綜合利用的科研攻關,最終決定將電解錳廢渣無害化處理后,錳渣可以作為混合材添加到水泥生產中。而協會觀點為,在國家現行《硅酸鹽水泥標準》中,錳渣不可作為水泥混合材用于水泥生產,否則就是違反產品質量法。先不說誰對誰錯,標準不適應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影響市場主體活力的發揮已是不爭的事實。《改革方案》提出,放開搞活企業標準。明確,企業根據需要自主制定、實施企業標準。鼓勵企業制定高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具有競爭力的企業標準。建立企業產品和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逐步取消政府對企業產品標準的備案管理,落實企業標準化主體責任。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刊登“構筑面向未來的標準化工作新常態--專家解讀”文章,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湯萬金針對放開搞活企業標準表示,企業之間的質量和技術競爭,背后實際上是企業標準的競爭。企業標準反映了企業的制造能力和技術水平。企業為了滿足市場競爭需要和消費者不斷增長的需求,只有追求和采用更高的標準,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企業追求更高的標準,是它們的內在動力。企業貫徹實施新標準的過程,也是應用和推廣新技術的過程。湯萬金還表示,未來,專業機構開展對企業公開標準的對比和評價,將有助于企業增強標準化意識,提高標準水平,促進提升我國企業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由此可見,放開搞活企業標準已刻不容緩。《改革方案》將標準化工作改革分三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2015-2016年),積極推進改革試點有七項工作。其中一項是,開展企業產品和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改革試點。企業自我聲明公開標準的,視同完成備案。(2015年12月底前完成)到第二階段(2017-2018年),穩妥推進向新型標準體系過渡有五項工作,其中一項是,企業產品和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基本完善并全面實施。(2017年完成)這必將極大提高企業搶占市場制高點的積極性,必將大大促進市場主體活力的發揮,必將促進提升我國企業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
海螺集團郭文叁董事長近在參加中國大型水泥企業領導人會議時對水泥標準、海外發展、水泥窯協同處理垃圾三個方面提出了實際中肯的看法和建議。這三個方面都與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緊密相連。郭總提出,我國已經是水泥生產大國,但水泥標準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甚至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全行業要統一認識,主動與歐美等國際水泥先進標準接軌,提高水泥產品標準,改進混凝土質量。郭總所提的問題既涉及建材、也涉及建筑。《改革方案》指出,(現行)標準化協調推進機制不完善,制約了標準化管理效能提升。標準反映各方共同利益,各類標準之間需要銜接配套。很多標準技術面廣、產業鏈長,特別是一些標準涉及部門多、相關方立場不一致,協調難度大,由于缺乏權威、高效的標準化協調推進機制,越重要的標準越“難產”。《改革方案》把問題說得真透徹,水泥標準很重要,說水泥標準歷來就是一位“高齡難產婦”一點也不夸張。
郭總還指出,對新修訂的GB30485-2013《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標準》提出了看法。本來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標準出臺應該極大推動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工作的開展,利國利民。可事實上雷聲大雨點小。其中原因雖有多方面,但正如《改革方案》所指“有的標準實施效果不明顯,相關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尚未形成多部門協同推動標準實施的工作格局”。主管部門為“平衡”協同,不得不絞盡腦汁擬按增量存量區別對待,以面對相關方立場不一致,協調難度大的現實。這里說“擬”,也就是還在醞釀之中。恐怕“十二五”10%水泥生產線處置廢棄物落得“黃花菜”下場,也快要涼了。另一方面,郭總對《控制標準》中對水泥窯處理城市生活垃圾項目提出了強制使用袋收塵的要求表明了態度。這態度早早就提出過,也委托了行業組織反映,至今未果,以至郭總不得不在會議上又一次強烈呼吁。
《改革方案》所明確的實施第三階段(2019-2020年)是,基本建成結構合理、銜接配套、覆蓋全面、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新型標準體系。這一階段四項工作中有一項是,參與國際標準化治理能力進一步增強,承擔國際標準組織技術機構和領導職務數量顯著增多,與主要貿易伙伴國家標準互認數量大幅增加,我國標準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邁入世界標準強國行列。(2020年完成)水泥行業現狀可引用郭總發言,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水泥行業通過由大變強、靠新出強,基本滿足了我們國家高速發展和建設的需要。經過轉型升級、結構調整,除個別老少邊窮地區外,立窯、濕法窯等落后產能已經基本淘汰完畢,完成了從數量型向質量型、效益型的轉變。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國水泥行業落后產能的結構調整已基本結束,水泥工業已經以集約化、自動化、大型化的新型干法線為主,裝備、指標、環保已領先國際先進水平,成為世界水泥大國和強國。“走出去”的最好時機已經到來。廣大水泥同行要輸出優質產品、先進技術和先進裝備,而不應該輸出落后產能,要加強行業自律,維護我國水泥工業的良好國際形象。
現在水泥行業已經邁步“走出去”。投資建線、海外工程承包、重大裝備設備出口如日中天。推廣中國標準,以中國標準“走出去”帶動我國產品、技術、裝備、服務“走出去”同樣也已刻不容緩。要做到這樣,標準領先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環。《改革方案》所提改革措施中有一項是,提高標準國際化水平。加大國際標準跟蹤、評估和轉化力度,加強中國標準外文版翻譯出版工作,推動與主要貿易國之間的標準互認,推進優勢、特色領域標準國際化,創建中國標準品牌。結合海外工程承包、重大裝備設備出口和對外援建,推廣中國標準,以中國標準“走出去”帶動我國產品、技術、裝備、服務“走出去”。可前不久,中國建材工程建設協會卻到處還在找水泥產品標準(官方)英文版。這樣的話,中國水泥標準能走出去!
《改革方案》所提出的總體目標是,建立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與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協同發展、協調配套的新型標準體系,健全統一協調、運行高效、政府與市場共治的標準化管理體制,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社會參與、協同推進的標準化工作格局,有效支撐統一市場體系建設,讓標準成為對質量的“硬約束”,推動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
對水泥行業來說,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任重道遠。沒有中國水泥標準品牌,永遠也談不上水泥強國。
編輯:張曉燁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