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剛:買下“癱瘓”水泥廠 靠打手語救活工廠
水泥廠的職工都很佩服趙志剛(圖左),別人談生意靠嘴,他靠打手語。劉曉東 攝
他讓癱瘓的江背水泥廠起死回生,發展成為股份制企業,并注冊了五江建材實業有限公司;他建成長沙縣良種油茶示范基地,成立油茶種植農村合作社,帶領村民致富,他是江背鎮聽障殘疾人趙志剛。上帝為他關了一扇門,又替他打開了一扇窗。
“無聲”創業路上憂喜參半
趙志剛年紀不大,今年35歲,卻已經是一位遠近聞名的企業家。他的水泥產品銷往長沙、瀏陽、平江、汨羅、株洲多地,每天的輸出量達六七百噸,近年來的平均產值達五六千萬元。廠里的50多名職工都很敬佩他,別人談生意靠嘴巴,他談生意靠打手語。
2007年,趙志剛投標買下了癱瘓的集體企業原江背水泥廠。工廠開始運營的頭8個月,還欠著900萬元的債務,困境重重。這對趙志剛而言,聽力和言語溝通的障礙讓他的創業路走得很艱辛。
“戴了助聽器,還要帶個翻譯在身邊。”廠里的職工李文進從水泥廠剛開始運營時便一直充當趙志剛的左右手。“即使他表達不太清晰,經常因為聽障無法領會別人的意思,但他心里從不糊涂。”挺過最艱難的第一年后,趙志剛決定創辦股份制企業,采用現代企業制度管理。他注冊了五江建材實業有限公司,并將技能培訓、項目開發、開業指導、小額貸款、跟蹤服務等相結合,為企業員工提供培訓、政策、技術、信息“一條龍”服務,引導幫助員工適應現代企業的各個崗位,帶動了一大批人就業。
水泥行業所產生的粉塵會給環境造成影響,傳統技術也難以適應市場需求,趙志剛又決意改革創新,淘汰落后的水泥生產線。他從山東聘請了專業工程師,投資2千多萬元建成高標準的水泥粉磨站,解決了以往水泥廠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并開始生產新產品鈣粉,填補了長沙地區的市場空白。
期望為殘疾人就業廣開路
“殘疾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綜合素質不強,在自主創業的路上困難重重。”趙志剛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因為現在還有很多殘疾人在尋求自身價值的路上走得艱難。
2009年,趙志剛出資承包了多年未經營生產的長沙縣科技局示范基地,并投入100多萬元建成長沙縣良種油茶示范基地。為把基地做出規模、做得規范,他邀請湖南省林科院專家開展良種油茶的栽培和嫁接培訓班,教授油茶品種選擇、土壤環境選擇、定植、茶苗嫁接、分林撫育等技術,40余名殘疾人因此受益。如今,油茶基地工作人員100余人,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殘疾人。
“希望政府對殘疾人就業的社會專項補貼和扶持力度能夠更大一些,讓殘疾弱勢群體的發展道路走得更好。”趙志剛打著手語說,“殘疾人也應該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編輯:張敏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