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政策引領建筑“綠色化”
暮春三月,嶺南地區正是“房屋流淚”的“回南天”時節。走進廣州珠江城大廈,卻是別有洞天:涼風習習,溫潤通透,沒有傳統空調常見的噪音和干燥。實時監測系統顯示,大廈室內PM2.5空氣質量等級保持為“優”。
“通過冷輻射技術,我們實現了‘自然涼’的山洞效應。”年逾七旬的珠江城置業公司總工程師胡百駒對此頗感自豪。他告訴記者,珠江城大廈采用獨特的弧形天花板,其中預埋水管,通過循環流動的冷水調節房間溫度,同時采用雙層“呼吸式”幕墻和變風量地板送風系統,既實現了溫度和濕度的按需獨立精確控制,室內空氣也都是實時置換的“新風”,避免了交叉污染。
這套全稱為“基于含濕量控制的冷輻射空調系統技術研究與應用”的科研成果,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專家組評估鑒定,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胡百駒說,珠江城大廈是這套技術在全國首次大規模集成應用,促進了超高層建筑空調自動控制系統的國產化進程,為打破國際巨頭在國內市場的壟斷地位作出了示范。
冷輻射技術是珠江城大廈應用的11項環保可持續技術之一,這座高達309米的廣州第三高樓,2014年底通過了美國綠色建筑協會“綠色建筑評估體系”最高級別的鉑金級認證。在這項國際公認的建筑環保、綠色建筑以及建筑可持續性的權威評估認證體系中,珠江城大廈是目前全球體量第一的鉑金級認證項目。
“我們建設‘最綠大樓’,既是基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自身理念,也是國家省市綠色建筑政策的引領結果。”珠江城置業公司總經理葉志明說,珠江城大廈先后成為廣州市“節能示范樣板工程”和住建部評選的“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光伏發電國家示范項目”,“國家政策的引領,為我們當時超前設計的‘冒險’提供了底氣”。
近年來,國家先后推出《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和綠色建筑評價國家標準,要求城鎮新建建筑嚴格落實強制性節能標準。作為全國首批低碳試點省區,廣東在綠色建筑行動中率先垂范,將其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抓手之一。廣東省政府2013年提出,從2014年起,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投資新建的公共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到“十二五”期末,全省累計建成綠色建筑4000萬平方米以上;到2020年底,綠色建筑占全省新建建筑比重力爭達到30%以上,建筑建造和使用過程的能源資源消耗水平接近或達到同期發達國家水平。
新近公布的《2015年廣東省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工作要點》中提出,2015年廣東將完成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面積1800萬平方米以上,同時發展綠色建材,推動可再生能源建筑規模化應用,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
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負責人表示,2015年將出臺《廣東省“十三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制訂《廣東省綠色建筑設計標準》和修訂《廣東省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通過完善技術路線和標準體系,推進綠色建設模式,打造現代建造新業態。
“建筑綠色化,既促進節能減排,也為企業自身帶來長遠效益。”葉志明說,珠江城項目節能環保技術增加投入為3.4億元,約占項目總投資的10%,雖然增加了成本,但通過建筑節能,節省了用電投入,提高了樓宇使用率,節能環保投入的回收期將不長于10年,環保理念所帶來的品牌形象無形資產更難以估量,“這些實實在在的效益,為改變國內建筑界過去重規模輕效率、重外觀輕品質、重建設輕管理的傳統粗放建設模式,提供了市場推動力量”。
編輯:馮磊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