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水泥企業尋找新的投資機會和成長點
觀點簡述: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向與會代表做《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提到“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參與境外基礎設施建設和產能合作,……,促進冶金、建材等產業對外投資。”梳理近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及的與水泥相關的政策表述,我們發現對于水泥等相關過剩產能的調控政策,近年來已經發生微幅變動,從前期的單純強調推動行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到現在增加鼓勵企業參與境外產能合作、推動產業對外投資,中央已經將對水泥等過剩產能的調控置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資源全球配置的戰略高度。
經過三十年積累,中國水泥工業“走出去”參與全球水泥市場競爭有其必然性和可能性。在國內需求漸進峰值、新增產能受限的背景下,國內水泥工業需要尋找新的投資機會和成長點,“走出去”有其必然性。前期中國水泥工業已經在海外積累了豐富的水泥工程承包及施工經驗,初步具備帶動中國水泥資本、技術、人才和運營管理走出去的國際化經驗,而“一路一帶”的推進正好為水泥工業加大力度“走出去”提供契機,此為“走出去”的可能性。
目前已有部分水泥企業正嘗試海外投資,投資區域以發展中國家為主、投資方式以合作建設為主、投資主體以國有企業為主。盡管中國水泥工業在水泥工程建設方面具備一定國際化經驗,在裝備水平、生產運營方面亦有較強實力,但由于在海外市場面臨地區政治、法律、習俗、意識形態、潛在競爭等風險,上述企業目前仍處在經驗積累的初步探索階段。對比國際水泥巨頭數十年的全球化之路(其采取的是自建和收購并舉、以水泥為主并兼具產業鏈延伸的擴張政策),中債資信認為,中國水泥工業“走出去”才剛起步,未來短期內將持續處于“走出去”的初步探索階段。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向與會代表做《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提到“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參與境外基礎設施建設和產能合作,……,促進冶金、建材等產業對外投資。”
梳理近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見表1)提及的與水泥相關的政策表述,我們發現對于水泥等相關過剩產能的調控政策,近年來已經發生微幅變動,從前期的單純推動行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到現在的增加鼓勵企業參與境外產能合作、推動產業對外投資,中央已經將對水泥等過剩產能的調控置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資源全球配置的戰略高度。作為建材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水泥工業在國內需求漸近峰值、新增產能受限的背景下,在國家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的政策指導下,向海外市場拓展業務將成為中國水泥工業發展的重要選擇。
表1:近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與水泥相關的政策表述
中國水泥工業“走出去”之必要性:行業需求見頂、新增產能受限,企業需要新的投資點和成長點
需求逐步見頂:歷經多年的經濟高位增長,在人口紅利逐步消失、工業化紅利遞減和外圍經濟環境波動加劇的背景下,中國宏觀經濟近年逐步步入結構調整、降速換擋的“新常態”階段。水泥產量增速自2012年以來已經連續三年低于10%以下,2014年更進一步降低至1.80%。中債資信認為在整體宏觀經濟結構轉型的背景下,我國水泥行業總需求或已漸近峰值,中短期內水泥產量低速增長或將成為行業常態。
[Page]新增產能受限:在前期應對金融危機的四萬億投資背景下,水泥行業經歷了新一輪產能擴張高潮,但自2010年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和新增產能達到歷史峰值后,在資源及政策限制、行業自律以及去產能壓力背景下,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持續下降,2014年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19.44%,為近10年來的最低水平,新增熟料產能已經由高峰期的24,000萬噸/年下降至2014年的7,000萬噸/年,且有繼續收縮跡象。在嚴厲的政策限制和市場壓力下,水泥企業除對前期已經審批的生產線進行建設外,審批新的生產線幾乎無可能。
任何企業的成長發展路徑都與其所處的外部經濟環境密切相關,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必然導致企業發展戰略的隨之調整。在經歷多年經濟兩位數的增長后,中國經濟迎來發展拐點,結構調整、增速換擋、去產能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主旋律。2015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國2015年GDP增長目標為7%左右,較以往3年來的7.5%下調了0.5個百分點,經濟增速的下調反映中央對于經濟增速下降的容忍度增加,未來短期政府采取大規模刺激經濟政策的可能性較小,以往依靠大規模投資拉動經濟的增長方式或將逐步轉變。在此背景下,作為順周期波動的水泥行業,必將迎來其發展的拐點,在國內需求漸進峰值、行業新增產能受限,行業產能過剩壓力猶存的情況下,企業需要新的投資點和成長點,水泥工業“走出去”有其必然性。
中國水泥工業“走出去”之可能性:水泥工業“走出去”已經初步具備條件,并契合國家發展戰略
初步具備“走出去”的條件:“世界水泥看中國”,中國水泥工業步入快速發展階段僅僅30余年的時間,這30年來伴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水泥工業在工藝裝備、研發制造、工程建設、運營管理、節能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些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水泥工業已經在裝備制造、工程建設、生產運營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積累了一定資本基礎,初步具備“走出去”的條件。此外,中國水泥工業在水泥工程建設、水泥工程EPC方面已經具備一定的國際經驗,以中材國際、中國建材國際工程為代表的央企下屬水泥工程企業已經在海外承接水泥工程多年,具備帶動中國水泥資本、技術、人才和運營管理“走出去”的前期經驗。
契合國家發展戰略: 2014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北京舉行的APEC會議上提出加強互聯互通、深化“一路一帶”合作的建議,宣布我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發展基金,為“一路一帶”沿線國家和地區基建投資、資源開發和產業合作提供融資支持。“一路一帶”經濟帶的推動,將帶動我國資本、技術、裝備、工程、勞務等的輸出,而之前中國鐵路建設、公路建設等工程項目已經在海外具備較強跨國運營經驗,水泥工作“走出去”可以契合國家戰略規劃,布局“一路一帶”沿線國家,并充分利用先前已經形成的在工程施工和勞務合作方面的市場資源和客戶資源。
中國水泥工業“走出去”之現狀:以發展中國家為主,以合資新建為主,以國企為主,處于“走出去”的初步階段
從出口單一的水泥產品,到承建國際水泥工程帶動水泥技術和裝備出口,再到直接海外投資建廠甚至并購海外水泥企業,直接參與國際水泥市場競爭,中國水泥工業海外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整體來看目前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
表2:近年中國水泥企業海外投資情況
投資區域以發展中國家為主。從中國水泥企業近年投資目的地來看,區域主要集中于經濟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水泥裝備水平低、需求增長空間大的發展中國家,且主要以中國周邊的東南亞、中亞等亞洲國家為主。
投資方式以合作建設為主。從中國水泥企業海外投資方式來看,絕大部分采取與當地合作方合作建設、中方控股的形式參與生產經營,這主要是因為中國水泥企業國際化經驗不足,對東道國市場、人力、法律、勞工等政策不熟,需要當地具備一定資源的合作方予以協助。
[Page]投資主體以國有企業為主。中國水泥企業“走出去”的投資主體中,盡管呈現出多樣化趨勢,既有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又有民營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但從絕對量來看,國有企業在“走出去”中仍然扮演主要角色。
目前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從當前中國水泥企業“走出去”現狀及下文國際水泥巨頭的發展路徑來看,國內水泥企業的海外之路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海外投資項目因面臨地區政治、法律、習俗、意識形態、潛在競爭等風險,項目從前期籌建、正式動工到點火等需要經歷較長時間,以1條2,500t/d熟料生產線為例,國內一般正常建設工期約為12~18個月,在海外建設則需要18~24個月,部分企業要達到2~3年,甚至更長。
國際水泥巨頭的全球化發展路徑:新建收購并舉,兼具產業鏈延伸,布局全球化
從1824年英國人阿斯譜丁發明“波特蘭水泥”后,世界水泥工業的發展已經有將近200年的歷史。西歐作為水泥產品的發明地,是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區域,孕育了水泥行業最具競爭力的水泥企業。借鑒國際水泥巨頭所經歷的全球化之路,對于我國水泥工業“走出去”有積極意義。
表3:國際水泥巨頭拉法基和豪瑞全球化發展路徑
自建和收購并舉。從拉法基和豪瑞的全球化路徑來看,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兩家企業主要通過自建的形式在各地區進行布局,進入21世紀以來,則更多的通過股權收購的形式來介入當地市場或擴大市場份額。中債資信認為,相對于自建而言,并購企業股權能夠繞開部分法律政策限制、避開冗長的政策審批、快速的介入當地市場。
水泥為主,兼具產業鏈延伸。縱觀兩家企業的發展歷程,水泥及熟料從來不是其唯一的業務主體,產業鏈上下游的骨料、商品混凝土等業務也都納入其擴張范圍。
全球化布局。拉法基和豪瑞在全球各區域的擴張,既跟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關,但又不拘泥于此,在區域選擇方面,既有市場成熟的發達國家又有處于發展初期的發展中國家,在進入時間選擇并沒有遵從嚴格的時間軸要求。
結語:
在經歷多年經濟兩位數的增長后,中國經濟迎來發展拐點,結構調整、增速換擋、去產能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在國內需求漸進峰值、新增產能受限、行業產能過剩壓力猶存的背景下,國內水泥企業需要尋找新的投資機會和成長點,水泥工業“走出去”有其必然性;前期中國水泥工業已經在海外積累了一定的工程承包及施工經驗,具備帶動中國水泥資本、技術、人才和運營管理走出去的國際化經驗,而“一路一帶”經濟帶的提出正好為水泥工業加大力度“走出去”提供契機。目前已有部分水泥企業正嘗試海外投資,投資區域以發展中國家為主、投資方式以合作建設為主、投資主體以國有企業為主。對比國際水泥巨頭以自建和收購并購、以水泥為主兼具產業鏈延伸的全球化經驗,中國水泥工業“走出去”目前及未來短期內仍將處于“走出去”的初步探索階段。
編輯:馮磊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