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砂石料市場分析與思考
1、概述
上海北界長江,東瀕浩渺的東海,南臨杭州灣,又是中國南北海岸中心點,境內有黃浦江、蘇州河、蘊藻浜、川楊河等骨干河道,水系成網,航運發達,獨特的地理環境是南來北往,東進西出必經之地,亦是砂石料交易最為活躍的區域。
上海是砂石料資源極度貧乏的城市.卻又是砂石料消耗保持旺盛的地區。雖然上海已告別高速度、跨越式建設階段,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時期,由于城市基礎建設盤子大,因此總體量仍然比較大,每年砂石料消耗量始終在1億噸以上。
2019年12月17日國家發展及改革委舉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回答記者提間時明確指出:根據國家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一系列規劃,2020年我國砂石骨料需求量將維持高位。根據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將在5個方面重點展開,其中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中國上海自貿區新片區的重大建設項目等是重點。隨著自貿區新片區建設、滬通鐵路二期、上海火車東站、機場聯絡線、嘉瀏高速等開工建設,預計明年及以后幾年對砂石料需求不會減少。
2、砂石料市場面臨形勢
2.1供求基本平衡
上海是砂石骨料市場的幸運兒,各地的砂石料匯集上海,再溯長江而上流向各地,黃浦江正成為交易的平臺。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從數量上、價格上給與上海很大保障空間。但是從整個市場層面而言,由于全國資源不平衡,上海也不例外地時而出現”砂石荒”。
據統計,2018年上海預拌混凝土、混凝土預制構件、市政瀝青、市政水穩用石等,合計砂石骨料用量1.3億噸,其中石子用量8440萬噸,按照中國砂石協會公布的數據,上海混凝土類用砂石只占全國混凝土用量的0.8%左右,人均消費量約5噸;如果加上市政填方、建筑建設、海洋水務等用砂石,按照2003年方式測算,全市砂石料使用總量在1.6-1.8億噸左右,人均消費量約6.7噸,均低于全國人均水平。
傳統的建筑用砂供應源在發生變革,基地已從長江、贛江、洞庭湖等地淡水砂,轉向淡化海砂和礦山石屑,北方砂和水庫砂為補充,質量管控難度在加大,優質機制砂和淡水砂難以滿足預拌混凝土及混凝土構件、制品的需求。建筑用石的來源也有不小的變化,浙江省近年來建設爆發力很強,加上”青山綠水”環保第一,供應上海的數量在逐年下降,主供基地已由湖州轉向舟山。福建地區砂石雖然目前作為補充,但市場占有率正在穩步上升。
在礦山企業的支持和中間商的努力下,上海砂石料供應與需求基本匹配,但供應的均衡性有所減弱,砂石料進倉合格品率普遍呈現下降趨勢,尤其是優質的淡水砂常常奇貨可居。從全年時段分析,砂石緊缺狀況時有出現,部分企業斷供的頻率和時間有所增加,但是重大工程、高性能或高品質混凝土用的砂石料數量和質量的能得到保障,優價不一定優質在整個市場體現的淋漓盡致。
2.2價格不斷攀升
目前砂石料大數據系統不夠成熟,有的企業價格上報比較馬虎,因此分析交流還存在一些障得。最近,上海砂石協會在全市隨機選取13個調查對象。這些企業分布于上海東西南北,所采集的價格與采購和運輸方式有關聯,靠岸(進倉)價格差異較大,雖然樣本數據比較離散,但也比較真實。
2019年1月ー10月進倉砂價格。不同月份企業價格高低在31%-60%,平均相差約40%左右。13個樣本加權平均價格分析,7月份最低,為106元/噸,8月份價格開始明顯上升,10月份達到119元/噸,其走勢與市場砂價格走向基本相同。
進倉石子價格差相對比砂小、但企業間高低仍有23%-38%的相差,如2019年1月-10月,平均相差31%左右。加權平均價格2月份最低,為107.5元/噸,4月份開始石子價格逐步上漲,10月份達到119元/噸,石子價格走勢與市場價格走向也是相似的。
造成價格懸殊的原因除了采購方式外,主要因素是運輸成本。調査數據顯示,有長江、黃油江自備碼頭的價格最低,有黃浦江、長江碼頭或水路運輸可以直達靠岸的次之,沒有碼頭需要陸路車輛短駁運輸的、結算價格最高,因此黃浦江交易價格不代表實際價格。
隨著有關政策的落地深化,沿江沿河岸線堆場裝卸碼頭改造,自備無證碼頭的取締,水上浮吊碼頭的拆除,水上轉運距離在延長,需要陸路駁運的企業數量在增加,砂石料進倉“最后一公里”成為不少企業成本増高的一道坎。砂石骨料離岸價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最終交易價格,東北砂因為離岸價格漲幅高于市場交易價格的漲幅,至今未能成為上海市場主流。
3、幾點思考
3.1水洗砂的管控
去年上海砂石協會市場調研時,只有25%左右的攪拌站在使用水洗砂,今年使用的比例已超過90%,使用水洗砂已成為一種無奈的選擇,過去“禁止使用海砂”的規定已名存實亡。雖然管理部門強化了市場監管,用戶也加強了使用前檢測,但是仍有部分海砂淡化不到位,氯離子和含泥量等指標偏高。2019年上海市住建委在全范內開展建筑用砂質量檢查,發現確有部分砂樣不符合標準,作為大宗的原材料,質量把控如何抓好關至關重要。比如對于采用船艙淡化(工藝)方式的,是否需要有統一規定?淡化標準怎么執行?流通環節質保書如何管理?
落后的淡化方式雖然不占主導,但是產生的危害是無可估量的,應該鼓勵有規模的淡化企業采用工藝裝備現代化、而不能姑息少數害群之馬。
3.2機制砂的使用
機制砂是替代天然淡水砂最佳選擇,目前碎石生產的機制砂進入上海比較少。優質機制砂除了重要工程成特殊需要外,一般用戶采購使用的寥寥無幾。分析原因:市場整體需求旺盛形勢下,石子銷售一片繁榮,帶來機制砂生產熱情不足;作為遠離礦山的供應鏈末梢,量少猶如人體供血不足,機制砂難以供到上海。雖然石屑屬于機制砂范疇,但是因為顆粒粗,級配存在“兩頭多中間少”的缺陷、又由于石屑中泥粉含量波動大,造成質量不穩定,上海單獨使用的很少。石屑與細砂搭配成混合砂,用在普通型、非高等級混凝土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實體強度增長較慢,一般達到設計強度的時間要推遲10-20天及以上。石屑一般氯離子含量低,與水洗砂混用可降低有害風險:與細砂、特細砂混合使用,讓這些不合格砂有了出路。目前”特細砂、水洗砂”的普遍使用,拓展了資源的綜合利用,但是混合砂檢測一定的隨機性,常常成為影響混凝土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值得引起各方的重視。
為了保證石屑所外觀干浄度,減少石粉對礦山環境的壓力,許多企業只篩選而不太愿意整形加工。在上海市場一般都是篩選石屑。雖然上海對石屑研究應用起步較早,1998年上海建工材料公司就制定了企業標準,因為當時天然砂供應基本得到滿足,行業危機感普遍不強,對石屑僅停留在使用層面、積累了比較豐富的使用經驗,対實體長期的影響研究還比較淺。華南理工大學殷素紅等人通過研究,認為"……對質量來說篩選質量遠遠差于整形處理”;中國鐵建港航局集團譚世霖等試驗研究,也證明了不同破碎機型、整形與否,石屑“性能有較大差別“。上海需要對石屑更深人地進行探索。
3.3建筑廢棄物利用
建筑廢棄混凝土回收利用在上海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由于房建工程的減量,廢棄混土來源減少,土地使用、環境測評等難度太大,使得回收加工企業難以形成規模,抗外界干擾能力差,需要政府部門間協同,清理、整頓無證加工點,培育壯大回收利用市場。
3.4市場預測
“北砂南運”還沒有形成氣候。東北砂部分緩解了高性能混土的需求,但是距離遠信息不夠通暢、離岸價格缺乏競爭優勢。物流一環也存在不少短板,尤其是受地理條件影響,不能一年四季持續供貨。山東水庫砂儲量有限,且含泥量偏高,品質波動也比較大,價格優勢也不大,一般混凝土攪拌站較少使用?!澳仙氨边\”也沒有成為市場主流。福建的砂石因為有船型、船舶配置、物流價格等因素。外運的量還比較有限,解決這些還需要時間。目前北砂、南砂暫時只能作為市場補充,機制砂短時間內產量不會有勝飛,預計明年還是以水洗砂和石屑為主。
3.5質保管理
過去砂石僅作為一個產品,在管理過程中遇到很多題無法解決,現在已形成一個共識,即砂石是一個獨立的產業,要從產業角度站高一點去思考,如何構建新的管理模式。自從1999年起,上海對建設用砂石料實行備案制,通過以備案為抓手,把礦山和混凝土企業連在一起,扶優驅劣保障供給,促進了砂石料市場的有序發展取得非常好的成效。進入新發展時期,由于國家新政策的出臺,整頓治理、限產禁產,很多備案企業的采礦許可證已經失效,現行的一些管理規定沒有改變,眾多的經銷商因為不能備案,缺少出具質量證明的資格,從而衍生出代開質保書。因為礦山不直接與用戶交易,中間商沒有質量證明資格,質保書內容時常張冠李戴,使用者不了解砂石來源,所謂的質量承諾只是一紙空文。代開質保書做法既不合規,也不利于行業的管理,存在的隱患也很多。為了補上供求信息不對稱短板,保證交易鏈的完整和暢通,建議將事前審核改為事中管理。凡是經過備案的經銷商,只要取得礦山委托權限,并對每一批砂石來源及質量負責,都具有質保書簽發資格。讓質保書發揮追本溯源作用,各方協同構建資源高效的保障體系。
4、結束語
根據中國砂石協會提供的資料:住房建筑面積砂石用量為0.8t/㎡,鐵路和城市交通軌道砂石用量平均7km,高速公路砂石用量平均為67t/km,對農村道路新建、擴建沒有計算在內,對水利、航道、環保等需求缺乏考量,上海是否可以先行一步,建立砂石料使用數據庫。
2019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這是立足于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首個中央文件!《意見》對我國民營砂石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難點、痛點問題進行回應。中共中央、國務院發文支持民營砂石等企業發展,鼓勵中國砂石協會發揮建設性作用!《意見》強調,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機制。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建立規范化機制化政企溝通渠道。鼓勵行業協會商會、人民團體在暢通民營企業與政府溝通等方面發揮建設性作用、上海砂石協會要致力于構建礦山、經銷商及用戶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為上海及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建設發揮更大的作用。
希望政府門間協調,在保證環境質量的前提下,讓部分企業碼頭有條件地開放,解決混凝土攪拌站砂石料“最后一公里”的困境。
能否社會投資共建上海砂石基地,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戰略性問題。
編輯:李文逸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