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翻90倍,卻滿是大坑?!房地產太難了!
規模!規模!規模!
這是地產公司永遠的主旋律!
然而,僅有規模還遠遠不夠,還要有優秀的盈利能力、較好的財務安全性!
正如現階段我國的經濟發展的主基調:實現高質量的增長,質量第一,增長第二!
在A股就有這么一家地產公司,近10年的規模增長速度冠絕中國,但盈利能力、財務安全性長期堪憂。
它就是“陽光城”,一家閩系地產商。
2019年12月31日,克爾瑞發布2019年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排行榜,“陽光城”全口徑銷售額達到2110.3億,位列榜單13位,同比增長30%,在前20強中增速僅次于世茂地產。
而2018年銷售規模突破1600億,同比增長78%,可謂“一年一個臺階”,非常紅火!
這家2009年上市、福建起家、歷經三任明星職業經理人的房企,從2011年23億的銷售規模,到2019年的2100億,8年增長90倍,無疑是近10年最耀眼的“黑馬”!
然后,它并不是一家優秀的房企!
為何這樣說?
因為其長期無法擺脫盈利能力差、財務風險高的“魔咒”。
本文將復盤“陽光城”近10年的發展歷程,解析其發展中的“痼疾”。
蒙眼狂奔 暴增10倍
陽光城老板林騰蛟,以“知道什么階段請什么人”著稱,他聘任的第一任明星經理人是原龍湖運營總經理陳凱(2012-2014)。
寄望其能迅速做大規模,實現其“區域型房企”到“全國性房企”的轉變。
陳凱采用“三高”模式(高周轉、高杠桿和高成長),用招拍掛搶“地王”的激進策略迅速開拓新市場,再通過高周轉去緩解高杠桿帶來的風險。
2012-2014年,陽光城猶如“坐上了三級火箭”。
城市布局上,陽光城初步實現全國擴張,從大福建(福州、廈門、上海及周邊地區)成功拓展至蘭州、西安、太原等城市。
銷售方面,2012、2013、2014年分別實現合約銷售金額73億、220億、230.7億,同比增速分別為217.39%、201.37%和4.86%。
而2011年銷售額僅23億,短短3年實現10倍增長,堪稱“奇跡”,從偏居一隅的地方“三四線小房企”一躍成為全國性的“二線房企”,成為行業明星!
然而,高增長背后,是盈利能力和財務安全性的持續下滑。
銷售額暴增,必然建立在拿地支出飆升的前提下。2011年的拿地金額約20億,到了13年變為137億,增長了5倍多!
根據陽光城財報數據,12-14年,平均樓面價3500-4000/平,售價1萬出頭,價格不貴也不便宜。
房企買地的錢大部分是借的,為了支撐拿地支出的飆升,陽光城各種融資手段“火力全開”,銀行、信托、券商、基金子公司、第三方理財、股票增發等等,讓人眼花繚亂。
有息負債從2011年的54.2億,增長到2014年的202.61億,增長3倍左右。
拿地支出增加5倍,為何有息負債增長只有3倍?
答案是:“明股實債”。通過巧妙的財技將“債務”偽裝成“股權”,“債務”被降低了,美化報表,便于融資。
(陽光城近年加權融資成本)
(陽光城歷年財務杠桿)
伴隨著有息負債的快速增加,凈負債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杠桿”,在12年下半年就早早的超過了安全線120%,最高達到220%左右。
現金流壓力山大!
杠桿上升的這么快,財務風險驟增,要想繼續借錢維持運轉,只能付出更高的利息。
結果是平均融資成本不斷攀升,在2014年恰逢全國房地產大蕭條,一度達到“毀滅性”的10%以上,遠遠超過7%行業平均水平,完全失控!
此時的陽光城好比一輛在高速公路上以200KM/h的速度狂奔的汽車,融資、買地、銷售、回款等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直接“車毀人亡”!
辛辛苦苦掙到的利潤被巨額利息“吞噬”,淪為債權人的“打工仔”。
財報數據顯示,12-14年賣的房子凈利率不足8%,與及格線10%差距甚遠。
陽光城雖然銷售額暴增10倍,但“踩著鋼絲”,承受如此之高的風險,獲得如此之低的盈利能力,增長質量太低,真心不值!
在這里我想將“陽光城”與“恒大、融創”對比一下,來剖析陽光城的問題。
三者都有過“銷售額連續高增長、凈負債率超過200%、融資成本高企”的階段,但是“恒大、融創”的凈利率都保持很高的水平。
這是為何?
因為融創、恒大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技”,無懼風險,底氣十足!
恒大“囤地”模式能夠充分享受地價持續上漲的好處,賺取35%的超高毛利率。
以“并購王”著稱的融創,通過并購能獲取大量優質廉價土地,平均地價不超過2000/平。
總之,既要連續高增長,又要較高的凈利率,最好得有一項獨門絕技!
作為職業經理人,陳凱干得確實不太好,下課也是必然的,接下來會是誰來接下這個“爛攤子”呢?
并購大坑來襲!
(陽光城歷年新增土儲構成比例)
第二任明星經理人是張海明2015年初-2017上半年,2011年便已加盟陽光城,擔任大本營“大福建區域”總經理。
張海明時代,其實是最容易做出成績的,因為他任職期間正是波瀾壯闊的房地產大牛市,但是最后卻以慘淡收尾,不禁讓人唏噓!
在其領導下,陽光城增速相比之前有所放緩,15、16及17年上半年銷售額同比增速分別為57%、34.55%、122%,成績一般。
張海明時代,最鮮明的特點是:模仿融創,拿地模式從“招拍掛”全面轉向“并購”,成為并購市場中的一匹黑馬,可與“并購王”融創比肩!
最夸張的時候,2016年新增土儲中并購占比為89%,并購金額205億,而“并購王”融創在當年的并購額也不過220億元。
大舉并購背后,暗藏著陽光城想要在規模上彎道超車的野心。
張海民當時表示:“現在的土儲排名就是五年之后的房地產公司的排名。如果土儲能夠排得上名,未來的前二十就在這里。去年、今年和明年,我拼的是土儲。彎道超車里,最容易沖上去的就是并購,不是招拍掛。”
為什么最容易沖上去的是“并購”?
主要是因為“并購”相比“招拍掛”,容易拿到非常便宜的土地,毛利率會明顯提高,并且同樣的資金規模能買到更多的土地,資金壓力小不少。
這對于陽光城來說,既能保持較高的銷售增速,又能降低杠桿和融資成本,也能提高盈利能力。
可謂“一石三鳥”!
效果立竿見影!
張海明時代,并購土地的成本非常低,平均樓面價只有2521元/平左右。
同期“招拍掛”獲取的土地,平均樓面價為5606/平左右。
相比之下,“并購模式”真心便宜!
在此帶動下,2016年全部土儲樓面價為3251元/平左右,在當年地價大幅上漲的情況下,竟然比2015年還低了229元/平。
另外,融資成本降為8.42%,比15年下降一個百分點。
但是,“并購”有一個巨大的弊端:坑太多!
如果盡職調查做的不到位,之前的種種問題沒有被發現,那么就......
大坑來襲!
由于突然轉型為“并購模式”,管理經驗不足,給予內部投資拓展人員過高的激勵,導致相關人員抱著撈一把就走的心態談項目,盡職調查不充分。
不少項目存在的歷史遺留問題沒有被發現,成為遲遲無法動工并銷售的“僵尸項目”,直接導致周轉速度下降、資金成本大增。
其中最大的一個“僵尸項目”,是16年11月底收購的“物產中大資產包”,耗資104.69億元,占16年土地購買金額的37.25%。
這個項目收購完成之后,過了一年多,才完成資產交割手續。
而“干凈”的招拍掛項目,一年多的時間估計都清盤了!
從張海明任職期間的成績單來看:銷售增長尚可,融資成本改善明顯,截止2017中報只有7.14%,而14年超過10%
但是,凈負債率仍“高高在上”,接近250%,凈利率進一步下滑,從17和18年財報數據來看,不足7%,比之前還要低.
連恒大一半都沒有!慘不忍睹!
“一石三鳥”基本成為鏡中花、水中月!
為了挽救危局,陽光城并沒有去想辦法如何改善“并購模式”,而是開始物色新的明星職業經理人,開啟新的經營模式。
以“后視鏡”的視角來看,如果當初繼續堅持并購為主,提高管理水平,打造強大的并購團隊,向融創靠攏,現在的陽光城會不會是“融創第二”?
那么,下任的明星經理人又會是誰呢?
“不可能三角” 似有好轉?
2017年6月,房地產依舊在大牛市中,不過不是一二線,而是三四線。
彼時,因為大量并購“僵尸項目”,陽光城在房地產大牛市中步履蹣跚,面臨創立以來的最大困境。
于是,老板林騰蛟從碧桂園挖來地產界黃金組合“雙斌”:朱榮斌、吳建斌。
這二位最初都曾在“中海系”工作過較長時間,前一個東家是以“極速周轉”著稱的“碧桂園”,他們給陽光城帶來了“碧桂園模式”。
朱榮斌,視野廣闊、眼光獨到、運籌帷幄,擔任總裁一職。
吳建斌,擅長融資,在銀行、資本市場人脈資源豐富,號稱“資產負債表中任何一個科目都可以做融資”,擔任分管財務的執行副總裁。
“不可能三角”。
林老板只有三個要求:做大規模、提高凈利率、降低杠桿和融資成本,這是前兩任一直無法完成的“不可能三角”。
如何讓“不可能”變為“可能”?
1)當務之急是提高周轉速度,做大銷售
為了提高周轉速度,一方面全力解決前期并購產生的“僵尸項目”,盡可能加快其周轉,同時放緩并購步伐,逐步增加“干凈”的招拍掛項目占比,從17年的54%提升至19年上半年的86.7%。
另外,碧桂園的“殺手锏”“同心共享機制”在陽光城落地生根!
2018 年,實現拿地到開盤平均周期 6.3 個月,提速 0.6 個月,周轉速度顯著提升。
2017 年,銷售額沖破900 億元,同比增長88%,克爾瑞排名首次沖入前20。
2018 年銷售額達到1629 億元,同比增長78%。
2019年,銷售突破2110億,同比增長約28.9%。
2)凈利率回升
截止2019年三季報,隨著前期“僵尸”項目逐步解決,凈利率開始回升,從不足7%回升到7.85%。
3)杠桿降低,融資成本穩定
截止2019三季度,凈負債率145.13%,近8年以來首次下降到150%以下,接近120%的安全線。
融資成本保持穩定。2017年融資成本顯著下降,從8.42%降為7.08%,但是2018年,由于調控顯著收緊,融資成本反彈至7.94%,截止2019三季報融資成本回落到到7.72%。
似乎一切都在好轉?
從9月至今,陽光城股價大漲40%左右,主要就是凈利率、杠桿持續改善的結果。
但是仍有一個巨大問題需要解決:貨值不足。
2019中報顯示,預計貨值僅有5466.78億元。在未來銷售額每年保持20%增長的情況下,只能滿足2年的需求,與行業慣例“土儲滿足3年需求”的標準相距甚遠。
所以當下,急需大量補充土儲,否則未來業績增長無法保證!
但是,這必然帶來杠桿和融資成本的上升,股價上漲的根基恐怕要動搖!
面對兩難困境,當下的陽光城,股價大漲或許只是“虛假的繁榮”。
【結語】:
1、堅持到底才有勝利!總結陽光城的發展歷程,我們或許可以發現陽光城,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不夠堅定!
行業內典型的三種模式:碧桂園的“極速周轉”模式、恒大的“囤地”模式、融創的“并購模式”,以及其他一切能有效平衡“規模增長”“凈利率”“杠桿和融資成本”三大指標的模式,都是可行的。
但是每種模式要玩的溜、玩的精,需要較長的時間,三大指標的持續改善和不斷平衡也要較長的時間。
對于陽光城來說,三任職業經理人,三個不同的經營模式,任何一種模式如果能長期堅持不斷優化,都可以成功。
但是,前2個模式時間不長,現有模式時間也不長。
如果因為暫時遇到挫折就改變模式,“另起爐灶”,將無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2、“一朝天子一朝臣”。經營團隊大變動,大批人入職,大批人離職,張海民時代的高管基本走光了,現在的陽光城已經是“雙斌”為首的“中海系”舊部的天下,這種經營資源的無謂損耗無疑是巨大的!
編輯:余婷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