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今明兩年將加大節能環保力度
近年來,上海空氣質量曾多次達到重度污染,關注空氣質量,關愛藍天清風,已經成為當前上海市民關注的最重要的民生問題之一。日前,記者在上海舉行的“關注藍天—上海產業結構調整·節能環保研討會”上獲息,今明兩年上海市將基本完成2000項產業結構調整項目,節約能耗100萬噸左右標準煤,涉及產值400億元。
提升空氣質量,產業結構調整和節能環保技術提升,是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上海在過去八年累計實施調整6千余項,節約標煤830萬噸,騰出土地13萬余畝。去年,上海新出臺了全國第一份產業結構調整的負面清單和能效指南,通過差別化的電價,以強制性、約束性標準配合市場化手段,倒逼企業主動調整。上海全年實施產業結構調整項目650項,減少年能源消費量47萬噸標準煤。上海市環保局副局長吳啟洲表示,要改善上海的空氣質量,除了做好產業結構調整等工作外,上海市還將在能源、建設、交通,農業、社會等方面加強管制。如在建設領域,要減少現場施工的污染排放,加快綠色建筑,改變現有的粗放生產方式;在交通領域,要加快公共交通建設,加大現有高排放汽車的淘汰力度,同時將輪船污染控制到最低。
當前,中國經濟“新常態”也對產業結構調整有了新的要求。在此次研討會論壇上,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主任李耀新認為,“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向傳統產業要資源、要空間、要生態,必須堅持四個鎖定:即鎖定項目、鎖定地塊、鎖定時間、鎖定責任。其中,法人的責任和各級政府、區縣、行業的監管責任要并舉。如今,上海的產業結構調整也進入深水區,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李耀新認為,要把以前政府賣地、收租金、收稅來平衡的投入產出結構,轉向公司合作的模式,通過市場化途徑化解資金難題,這樣也可以提升區縣、鄉鎮街道或企業調整積極性不高的問題。今明兩年上海市擬各安排1000項左右調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2000項產業結構調整項目,進一步壓縮環境污染等傳統劣勢產業的生存空間。而專家們還建議,上海應進一步加強更大區域的協作,協同江蘇、浙江及安徽等省參與到長三角區域的空氣污染治理。去年上海總體空氣質量有明顯改善,PM2.5濃度去年比前年要降低16.1%,江蘇、浙江也有大約10%的降幅,這種區域協作機制已起到明顯效果。
編輯:張曉燁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