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開發商獲3%建筑面積獎勵 住宅產業化漸入佳境
日前,深圳市住建局、規土委、人居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深圳市住宅產業化的指導意見(試行)》,包括達到1/3層數提前預售、獎勵開發商3%建筑面積等,明確2015年全面推廣住宅產業化的目標,標志著深圳住宅產業化的推進進入“新紀元”。
幾乎同一時間,由住建部牽頭的我國住宅產業化聯盟正式宣告成立,這意味著傳統粗放的住宅建造模式已經不符合當今節能環保的需求。
對此,住宅產業化領軍人物代表杭蕭鋼構董事長單銀木認為,深圳關于住宅產業化的指導意義與“香港標準”高度接軌,具有“里程碑”意義,也為我國住宅產業化的推進豎起了新標桿。符合住宅產業化標準的新興建筑產業將接過建筑產業轉型“大旗”,引領房地產行業走向工業化、標準化的正道坦途。
住宅產業化如火如荼鋼結構引領轉型
事實上,不僅僅是深圳,隨著住宅產業化相關政策在全國范圍內的細則出臺,以及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施行,住宅產業化的推行迎來密集的政策紅利:廈門返還契稅;湖南購買住宅產業化商品房可公積金首付2成;北京對于商品房住宅產業化試點項目,在原規劃的建筑面積基礎上,獎勵不超過3%的建筑面積等等。
尤其在我國基建投資持續增長、棚戶區改造資金增量、國家產業政策重點支持、市場對住宅產業化的眾多利好條件下,以鋼結構建筑為代表的“高大上”的新型建筑產業,正以住宅產業化為契機,從地標性高層建筑,一步步走進了普通老百姓的視野,成為推動我國建筑產業現代化、新型建筑工業化的“急先鋒”。
單銀木告訴記者,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浪潮中,發展鋼結構建筑具有“一化帶十化”的協同意義,即通過“集約化開發、標準化設計、工廠化制造、集成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智能化家居、信息化管理、產業化服務和資源化再利用”,實現傳統建筑業向建筑產業現代化邁進的一次行業革命。
創新監管兩手抓 住宅產業化需跟緊新技術
談及住宅產業化的發展方向,住建部副部長王寧日前表示,地方政府若想抓住住宅產業化的發展機遇,首先要立足政策引導,根據所在地區的差異性,制定相關鼓勵政策;其次是要實施技術推動,主動跟進、學習先進技術和行業標準,以此帶動地方的技術聯動效應;另外,加強行業監管,構建良好的競爭秩序,也是保障建筑產業現代化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同樣,對建筑企業而言,擁有一套高度集成的標準化、工業化技術體系,則顯得尤為重要。作為國內鋼結構住宅產業化推動者與領導者,杭蕭鋼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鋼結構住宅完整配套體系,是國內首個鋼結構“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記者了解到,杭蕭鋼構創新性地引進TOC管理理念,可以將“模塊化管理”落實到生產中,有效縮短工期、節約成本,為相關企業開拓住宅產業化市場再添一張“王牌”。
業內人士指出,2015年是“十二五”和“十三五”計劃重要承接點,也是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的關鍵一年,當前各地落地生根的相關指導意見正是解決了行業市場監管的燃眉之急,綠色建筑引領建設行業轉型發展,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改善城鄉人居生態環境已成趨勢。杭蕭鋼構董事長單銀木告訴記者,在此基礎上企業掌握技術創新和科學管理就意味掌握了市場,意味著在新一輪建筑業變革中掌握先機、贏得主動。
編輯:余樂樂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