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因素倒逼 住宅產業化瓶頸待破
我國住宅產業化近幾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忽視的是,相比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我國仍處在初級階段。在發展過程中,房企參與度不高、可行性技術較少、缺乏行業統一標準等問題困擾著產業化發展,進程仍顯緩慢。
目前,至少有兩大因素在“倒逼”國內的住宅產業化進程。一是環保壓力。我國《建筑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要求建筑產品施工過程的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新建工程的建筑施工應符合國家建筑節能標準要求;二是成本壓力。行業數據顯示,人工費用占住宅建安成本的比重已從10年前的16%-17%上升到目前的30%左右,建筑企業必須降低對簡單勞動力的依賴。“做起來吃力,弄不好還虧本”。
數據顯示,目前國內住宅主體結構采用產業化方式建造的不足1%,已建或在建產業化住宅樓的PC率一般在10%-20%,高成本是不少企業面臨的門檻。
上海萬科工程管理部副總工程師王李果舉例說,如采用現澆作業,每立方米混凝土成本在1200-1500元之間;如購買預制構件進行吊裝,每立方米混凝土成本就可能超過4500元。林家祥說,如果PC率在30%以內,每平方米住宅建筑新增成本在300元左右;而如果超過60%,則每平方米新增成本就超過600元。
成本過高與市場發育程度低有關
產業化的前提是標準化。據介紹,近年來個別省市制定了PC住宅的地方標準體系。比如,上海已制訂了《裝配整體式混凝土住宅體系設計規程》《裝配整體式住宅混凝土構件制作、施工及質量驗收規程》等,已基本涵蓋多種預制裝配式住宅體系設計、施工、構件等方面。
有混凝土預制構件的生產廠家負責人說,目前PC住宅市場份額較小,生產規模優勢無法體現,加上與現澆模式相比,增加的構件生產環節還有17%的增值稅,產品只能維持高價位。
加大對住宅產業化的支持力度
業內人士呼吁,應營造完善的政策和制度體系,培育預制裝配住宅產業鏈。一方面,要在建筑設計、部品生產、施工安裝及驗收、維護保養等各個環節建立住宅產業化的“游戲規則”。另一方面,還要加快研究出臺規劃、土地、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的鼓勵政策,逐步引導更多企業進入PC住宅市場,形成可持續的市場運行機制。
例如,上海根據PC率高低而對住宅項目給予建筑節能專項資金支持,對滿足條件的PC商品住宅還給予不超過3%的規劃建筑面積獎勵。
我國產業化進程仍顯緩慢我國住宅產業化近幾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忽視的是,相比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我國仍處在初級階段。在發展過程中,房企參與度不高、可行性技術較少、缺乏行業統一標準等問題困擾著產業化發展,進程仍顯緩慢。 產業化上下游均有涉及住宅產業化是一個涉及全產業鏈、全壽命周期、全系統的行業,參與者不僅包括房地產企業,房屋建造的上下游產業,能源、家居、電氣、裝修等行業均有涉及。產業化面臨“無章可循”的窘境目前產業化各個環節涉及到的標準都嚴重不足,我國目前關于住宅產業化僅有兩個標準,《預制裝配式結構技術規程》和《裝配式住宅建筑設計規范》,這使得制造產業面臨“無章可循”的窘境,標準的缺失日益成為住宅產業化的發展瓶頸。
發展住宅產業化要統籌兼顧
建筑產業化借力我國保障房的建設和中央到地方政府政策支持,似乎迎來黃金發展期,隨著,勞動力的不斷上漲,企業自身積極性也不斷提高,整體來看,產業化是大勢所趨,但我國幅員遼闊、地勢復雜,經濟發展不平衡、技術水平依然有待提高,政策標準不完善缺乏經驗等諸多問題有待突破,盲目冒進,只會留下眾多隱患,造成更大浪費。發展住宅產業化任重道遠,必須需要頂層設計、統籌兼顧,要結合各地實際情況摸著石頭過河,穩扎穩打。
推進建筑產業化的瓶頸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頂層設計相對缺失。建設部和各部委聯合推進方面還在積極協商溝通。二是技術的標準規范相對滯后。三是關鍵技術以及技術體系存在薄弱環節。很多城市希望推薦一些企業到他們那里做試點示范,但現在還沒有哪個企業做得特別好,適合全面推進。四是能力建設問題。從行業推進來說,設計、施工構配件生產,整個環節上目前都是能力相對不足,全國這么多設計單位、施工企業,但是真正能夠把預裝配做好的還不多。
除了結構方面,也應該積極推進內裝產業化,住宅產業化包含了從投融資、設計、施工、生產到最后維護管理的全過程,各地可以因地制宜,根據各地的社會、經濟、行業基礎尋找適合發展模式,切不可全國“一刀切”,也不可能全國所有的建筑都采用預制裝配式的方式建造,所以各種類型應該同步推進。
編輯:周利群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