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還有多少企業能錯峰生產?
中國水泥協會聯合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水泥協會近日在遼寧沈陽宣布,東北三省4000萬噸水泥熟料產能將從12月1日起統一停窯,全面實行錯峰生產。在當前霧霾加劇、環境承載力變弱背景下,水泥行業錯峰生產不僅可以避免對冬季環境造成過大壓力,而且將大大緩解因產能過剩帶來的惡性競爭,一舉多得。
所謂水泥錯峰生產,是指在我國北方地區冬季采暖期內,水泥企業實行全面停窯,在春季采暖結束后再開窯生產的運行機制。眾所周知,冬季是我國北方,尤其是東北地區建設施工的淡季,市場對水泥等建材需求不足。冬季生產不僅成本高,而且能源消耗大,二氧化碳、煙塵等排放量增多。加上北方地區冬季統一供暖,大量供暖燃煤也增加了大氣污染。冬季水泥生產和居民供暖“兩污疊加”,使得北方地區的大氣環境不堪重負。
水泥錯峰生產給北方冬季治霾開了個好頭。據中國水泥協會統計,華北、東北和內蒙古地區每年冬季生產水泥熟料1.2億噸,如果能夠全面停下來,將減少煙氣排放7800億立方米。此外,節能效果也不容小覷。據測算,每年冬季華北和東北地區水泥熟料生產消耗煤炭2000萬噸,如果全部改在能源損耗較小的夏季生產,將少用煤炭400萬噸。
除了利于治霾、節能,錯峰生產還是水泥行業尋求健康發展的有益探索。近年來,水泥產能過剩形勢嚴峻,而在東北表現得更為明顯。僅2013年,東北三省就生產12597萬噸水泥,過剩率超過40%。在這樣的背景下,東北水泥價格這幾年一路下跌,很多企業雖然開足了馬力,不過是“賠本賺吆喝”,導致“價格戰”“區域保護”等惡性競爭多發。
事實上,早在幾年前,東北很多水泥企業就呼吁“冬季停窯”“限產保價”。此次在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的協調下得以推進,實現了水泥生產資源的科學配置和合理調度,為困境中的水泥行業可持續發展創造新契機。
東北水泥錯峰生產看似一個行業個案,實則是新常態下我國工業行業應時而動、順勢而為的創新之舉,具有推廣價值。當水泥、鋼鐵等行業產能過剩、環保壓力和成本上升已成為經濟新常態中的“負效應”,這些行業都應反思,如何將履行社會責任與謀求科學發展相結合,更主動地摸索轉型方向和生產、組織、管理的新模式。
當然,一個行業錯峰生產,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霧霾困擾。更多地方政府、更多行業協會和企業還需通力合作,探索出更多可操作性制度,讓錯峰生產這樣的有益創新開花結果。
編輯:徐潔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