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研判
我國節能環保分為兩大領域:節約能源和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能源供給體系。前者主要通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來實現,具體措施包括推進高能效技術和裝備對低能效技術和裝備的替代、推廣建筑節能材料、推廣合同能源管理等;后者通過構建高效、清潔、低碳的能源供給體系實現,包括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清潔能源的規模利用,以及頁巖氣、煤層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的有序開發。
政策提速節能環保產業
2007年開始,環保支出科目被正式納入國家財政預算,政府對環保工作提出了新思路、新對策,中國節能環保行業快速增長;2008年開始國家強制性要求關停一批小火電、鋼鐵、水泥等落后產能,節能環保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進一步擴大;同時下半年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國家加大對節能環保產業的投資,進一步加快行業發展速度;2010年頒發《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確立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優先發展地位,提出要加大財稅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和鼓勵社會投入;同年頒發《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指導合同能源管理的進一步快速推進。
2012年國務院頒發《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要求到2015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到0.869噸標煤(2005年價格),比2010年下降16%,“十二五”期間節約能源6.7億噸標煤;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控制在2347.6萬噸、2086.4萬噸、238.0萬噸、2046.2萬噸,比2010年分別下降8%、8%、10%和10%。;2012年印發《“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提出的總體目標為:“十二五”期間,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4.5萬億元,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左右;2008-2013年,國家發改委陸續推出六批《國家重點節能技術推廣目錄》,以引導企業采用先進的節能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設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013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提出五項支持政策。一要推動節能環保和再生產品消費,到2015年使高效節能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到50%以上;二要提升產業技術裝備水平,包括節能技術裝備、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裝備等,發展合同能源管理等節能環保服務業;三要加快節能環保重點工程建設,完善污水管網等城鎮環境基礎設施,開展綠色建筑行動;四要營造有利的市場和政策環境,完善價格、收費和土地政策;五是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和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支持力度。
分政策類別來看,價格、收費政策包括分時電價、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污染物治理費等。以北京市商業用電峰谷分時電價標準為例,峰段電價為和尖峰段電價分別是谷段電價的3.5和3.8倍。運用差別電價來治理產能過剩是一種通過市場方式來化解產能過剩的有效辦法,今年7月起,對淘汰類水泥企業用電價格在現行目錄銷售電價基礎上每千瓦時加價0.4元。懲罰性電價是針對能源消耗超過國家和地區規定的單位產品能耗(電耗)限額標準的企業和產品,今年5月起,唐山市對14家環保設施未達標的焦化企業被實施懲罰性電價,每度電加收0.1元,直至完成治理任務。
污水處理費政策。以北京為例,現行居民用水污水處理費為1.04元/立方米,水資源費為1.26元/立方米,而市屬企業排水成本為1.7元/立方米,國家要求的北京市水資源費平均征收標準不低于1.6元/立方米。政府在這兩方面的補貼每噸水為1元,污水處理費和水資源費水平不能有效激勵企業污水處理的積極性,有待提高。
[Page]
財稅扶持政策。以合同能源管理的“三免三減半”為例,2013年底,國稅總局、發改委聯合發布《關于落實節能服務企業合同能源管理項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有關征收管理問題的公告》,對2010年發布的《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增值稅、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做出進一步說明,規定對實施節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節能服務企業,凡實行查賬征收所得稅的居民企業并符合企業所得稅法和本公告有關規定的,該項目可享受《通知》規定的企業所得稅“三免三減半”優惠政策。相關企業需要符合四個條件,一是實施的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必須是節能效益分享型的合同能源管理項目;二是依據中國法律成立、實際管理機構在境內的居民企業;三是實行查賬征收的稅收管理模式;四是符合《通知》規定的企業所得稅“三免三減半”優惠政策的門檻條件。
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是國家為促進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而設立的政府性基金。2012年5月21日,國家財政部、環保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海關總署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使得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有法可依,并對拆解處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處理企業,可按照核定的拆解處理數量獲得基金補貼。
我國能耗下降空間較大
近些年我國單位GDP能耗保持下降趨勢,2013年降至0.81噸標準煤/萬元(2010年價格)。但下降速度較為緩慢,近十年年均下降1.4%,目前我國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國的3.3倍,日本的7倍,下降空間仍然很大。
從用能領域來看,2013年工業耗能26億噸標煤,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70%,工業能耗的降低對單位GDP能耗下降至關重要。2013年全國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平均為1.1噸/萬元,同比下降4.8%,比2003年下降了20%。《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到2017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降低20%左右,即五年期間年均下降速度為4%,工業領域節能降耗任重道遠。
從能源消費結構來看,近幾年煤炭占比下降明顯,從2007年的71.1%下降至2013年65.7%,年均下降接近1個百分點。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核電等清潔能源很好的補充了煤炭占比下降帶來的能源供給空缺,2007年以來分別上升了2.2%和3.1%。雖然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越來越清潔和低碳,但由于能源消費的剛性還在,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費量仍然在逐年增加,由此帶來的能源供給保障和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未來如何加快用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氣等相對清潔的能源實現對煤炭消費的替代,是關鍵問題。
從人均能源消費及電力消費的情況來看,中國人均能源消耗仍處于上升通道中,這是由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所決定的。尚未完成的工業化和城鎮化使得人均能源消費不斷上升,這與美國和日本上世紀70年代之前的發展規律一致。2013年我國人均能源消費量為3噸標準煤,而日本70年代實現工業化之后的人均能源消費量穩定在4噸左右,兩者已較為接近。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很有可能在2020年之前完成,屆時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增速會明顯放緩,人均能源消費量也會趨于穩定。
節能環保產業整體發展勢頭良好
在一系列扶持政策作用下,近年來節能服務行業突飛猛進。2003-2013年,節能服務行業產值由17. 7億元增至2155.6億元,年均增長率61.7%,預計今年及未來增長率將保持20%以上。其中運用合同能源管理機制實施節能項目的節能服務公司從最初的3家,發展到2013年近3000家。2003-2013年,我國EMC項目投資由8.5億元增至742.3億元,年均增長率56.3%;去年實現節能2560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6399萬噸,預計今年投資增速將維持在20%以上。
近年來政府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資越來越大,去年首度超過萬億元,但在GDP中占比只有1.8%,明顯低于發達國家3%的投入水平,環境治理還需下大力氣、加大投入。其中大氣治理壓力較大,2013年全國74個重點城市平均霧霾天數為35.9天,比上年增加18.3天,是1961年以來的最高值。電力行業煙氣脫硫發展較快,2013年底安裝脫硫裝置的裝機容量占全部火電裝機的比重達91.6%。但是脫硝機組占比仍然偏低,2013年底已投運火電廠煙氣脫硝機組容量約4.3億千瓦,占全國現役火電機組容量的50%,其中2013年當年投運2億千瓦,說明現階段是脫硝機組建設高峰期。為鼓勵火電領域脫硝建設,國家發改委將脫硝電價補償標準由每千瓦時0.8分提升至1分。
節能減排產業鏈日漸清晰
1.節能產業領域
通過對能耗結構進行分析,我們發現工業能耗占比近70%,建筑耗能約20%,因此節能產業的重點在工業節能、建筑節能、合同能源管理等領域,涉及鍋爐窯爐改造、電機系統節能、建筑節能、綠色照明等技術。
工業節能市場潛力最大。《工業節能“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1%左右,預計實現節能6.7億噸標煤,并明確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值,如鋼鐵、有色金屬、機械行業分別下降18%、18%和22%。同時組織實施工業鍋爐窯爐節能改造、電機系統節能改造、余熱余壓回收利用、熱電聯產等九大重點節能工程,重點工程投資需求5900億元,預計實現節能2.39億噸標煤。
我國現有燃煤工業鍋爐46萬臺左右,占鍋爐總量的85%,年耗煤量達到7.3億噸。燃煤工業鍋爐裝備水平普遍較低、系統技術落后,平均容量8.09噸/臺,平均熱效率約60%,比國外低20-25%,計算節煤潛力約1.5-1.8億噸/年。同時污染治理水平差,排放的氮氧化物、煙塵等成為城市主要大氣低空污染源,總體污染僅次于電站鍋爐。今年5月底,被譽為史上標準最嚴苛的《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正式出臺,并于7月1日開始實施。燃煤工業鍋爐的節能減排改造將帶來數千億元的投資需求。
我國電機保有量約為17億千瓦(2011年底),總耗電量約3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總用電量的64%,其中工業領域電機總用電量為2.6萬億千瓦時,約占工業用電的75%。目前電機系統運行效率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0-20%,工業領域電機能效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可年節約用電260億千瓦時左右。2013年6月工信部公布了《電機能效提升計劃(2013-2015年)》,預計投資700億元,并提出2014年推廣高效電機5400萬千瓦,是2013年的兩倍。在此背景下,節能電機相關企業以及上游磁材領域有較好的投資機會。
余熱發電也是工業節能的重要領域之一,目前主要的模式包括兩類:一是隸屬于大型集團的余熱發電工程公司,主要以服務本集團企業為主;二是專業的節能服務公司,即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建筑節能潛力隨著城鎮化發展越來越大。我國現有建筑僅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為發達國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根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綠色建筑行動方案》,2015年新建綠色建筑10億平方米,公共建筑和公共機構辦公建筑節能改造1.2億平方米,到2020年末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區有改造價值的城鎮居住建筑節能改造。未來節能的重點領域集中于公共建筑、城鎮住宅及農村。
合同能源管理(EMC)是運用市場手段促進節能服務的機制。近些年國家一直加碼各種政策,以促進EMC行業的快速發展。節能服務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技術集成和融資能力,大型重點用能單位組建的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擁有技術優勢和管理經驗;未來節能服務公司通過兼并、聯合、重組等方式,優化行業結構,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2.環保產業領域
大氣治理、水治理等環保產業越來越受到國家層面的重視。近年來政府在環境污染治理領域的投資越來越大,2013年超過萬億元,但在GDP中占比只有1.8%,明顯低于發達國家3%的投入水平,節能環保產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預計“十二五”期間全國環境治理資金需求約為3.4萬億元,但結合我國環境現狀及政策扶持力度,實際投資額度會放大,有望達5.1萬億元,預計形成銷售額在6.1-6.6萬億元。
大氣治理壓力越來越大。2013年全國74個重點城市平均霧霾天數為35.9天,比上年增加18.3天,是1961年以來的最高值。煙(粉)塵中的PM2.5是北方多地霧霾天氣的主要“元兇”,從排放源來看,機動車、煤煙塵、有機揮發物占比較高,如北京、上海PM2.5中汽車尾氣占比分別為22%和25%。政府陸續出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政策以加大大氣污染治理力度,在加強違法處理的同時,從資金方面給予相關領域扶持,未來廢氣相關領域會迎來投資機會。重點行業包括煙氣脫硫、脫硝、油品升級及煤炭清潔利用等。
電力行業煙氣脫硫裝機容量占比已較高(2013年底達91.6%),但脫硫特許經營合同容量占比太少,2013年底不足1億千瓦,占比12%。未來火電廠煙氣脫硫特許經營是重要的發展方向。目前簽訂脫硫特許經營合同的企業有13家,規模較大的前五家占全行業裝機總量的78%,行業集中度較高。其中國電龍源、大唐科技和國電清新市場占有率分別為30%、21%和15%。
為鼓勵火電領域脫硝建設,國家發改委將脫硝電價補償標準由每千瓦時0.8分提升至1分。至2013年底,已投運火電廠煙氣脫硝機組容量約4.3億千瓦,占全國現役火電機組容量的50%,其中2013年當年投運2億千瓦,說明現階段是脫硝機組建設高峰期,但是已簽訂火電廠煙氣脫硝特許經營合同的機組容量為1342萬千瓦,占比只有2.9%,未來市場會有較大發展空間。目前簽訂脫硝特許經營合同的企業有5家,其中國電清新、國電龍源和華電工程市場占有率分別為45%、21%和21%,行業領先地位明顯。此外,我國煙氣脫硝技術以SCR(選擇性催化還原系統)為主,目前占比超過82%,隨著脫硝建設進入建設高峰期以及已有裝機容量增長,SCR催化劑企業有較好的發展機會。
對于現有的燃煤鍋爐/窯爐來說,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是主要方向,實現手段包括煤炭轉換(煤化工)技術和煤炭高效潔凈燃燒技術,尤其是煤制天然氣具有技術成熟、轉換效率高等優點,發展前景樂觀。
水處理方面。“十二五”期間,水污染治理資金投入需求將超過1萬億元,預計實現1.2-1.3萬億元的收入。此外“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草案已報請國務院審議,預計總投資額超過2億元。水處理行業存在如下特點:水處理行業自上而下營收占比逐漸降低,但盈利能力中下游優于上游企業;上游水污染治理產品種類繁多且競爭激烈,藥劑、材料及檢測儀器細分領域市場規模較小;中游和下游盈利水平較高。水處理行業未來下游運營領域的投資機會較大,中小城市會提升污水處理率,將成為污水處理建設和運營的重點。大型國企在技術水平、資金成本等方面優勢顯著,未來或會對中小城市水務集團兼并收購。
固體廢棄物方面。固廢處理原則是無害化和資源化,電力廢棄物的回收和再循環利用越來越引起重視。我國已進入電子電器產品的快速更新與淘汰期,預計2015年廢舊電子電器產生量將超過600萬噸。2012年我國出臺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管理規定》,對電視機、電冰箱等生產企業征收處理基金,并對處理企業一定補貼,單臺補貼額度從35到85元不等。查閱相關信息和計算可知,每臺廢舊電子產品的平均盈利水平在30元左右。但是,也存在一些發展中的問題,如行業回收體系不完善,導致正規企業無法獲得足夠多的廢舊電子產品,在國家完善相關回收政策之后,市場盈利能力預計比較可觀。
國家對節能環保產業的扶持和需求的擴張促使節能環保類企業越來越多,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獲取訂單能力強,資產結構比較合理,在技術和資金方面有較大優勢,在未來競爭中將占得先機。
編輯:徐潔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