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水泥業利潤增幅明顯 向混凝土延伸有待創新
中國建材聯合會副會長、廣東建材行業協會會長、中國水泥網理事會理事長吳一岳
日前,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2014年會長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廣東省建材行業協會會長吳一岳在會上就廣東省建材行業運行情況做了詳細說明。
據稱,今年以來雖然受房地產投資增速放緩以及碳減排致成本增加等因素影響,但廣東水泥行業運行情況依然較好,行業利潤實現了較大增幅,創造了一個歷史較好時期;而與此同時,產業鏈延伸已經成為行業趨勢,但是需要創新發展。
行情:水泥行業利潤保持較好態勢
吳一岳表示,“廣東水泥市場整體上供求關系還沒有像我們國家其他地區一樣陷入嚴重的產能過剩局面,這是當前行業利潤相對較好的一個重要原因。”
據了解,以往廣東省雖然是經濟大省,但水泥落后產能依然大量存在,在全國范圍內占有很大比重。近年來,當地出臺了大量的落后產能淘汰政策,不斷加大淘汰力度,大批落后產能最終退出歷史舞臺,而在新增產能控制方面,自從2009年38號文發布了以后,廣東即嚴格按照國家文件,不審批,也不準上新的水泥項目,也有效的控制了水泥產能增長。
吳一岳進一步分析指出,“這幾年,廣東雖然上了幾條原來審批的生產線,但是總體增量不大,增量沒有超過廣東對水泥市場的增量需求,因此通過近三年的淘汰落后,原有落后產能占據的市場份額被騰出,以至于這兩年廣東需要從周邊省份進口少量的水泥,這樣造成了廣東水泥價格一直保持堅挺,今年利潤比去年增加了40%多。”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國內碳排放交易先行試點地區,廣東水泥行業取得目前的行業業績著實不易。據吳一岳提供的數據顯示,1-8月份,廣東水泥行業由于碳排放交易已經付出了1.5億元成本,但是在煤炭價格下降,水泥生產成本控制加強以及價格上升等因素下,廣東水泥行業仍然取得可喜的成績。
吳一岳表示,“目前來看,廣東水泥行業的情況應該說還是比較好,預計這個情況到明年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在產能不會增加的前提下,當前行業態勢可能還會維持一段時間。”
思考:混凝土產業延伸有待創新
當前大量國內水泥企業均在推進自己的產業鏈延伸戰略,與以往不同的是,在業內大范圍掀起產業鏈延伸戰略的浪潮下,同質化競爭日漸凸顯,延伸產業中缺乏核心競爭力,不但未能給部分企業創造盈利空間,甚至拖累企業發展步伐,成為制約行業進步的一大因素。
吳一岳直言,“以前別人沒有的時候,做一項工作自己有優勢,但是所有人都涉足的時候原有優勢就蕩然無存。建材行業延伸產業鏈是轉型升級很重要的方面,但是一定要走在前面,要不斷去延伸,去創新,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
據了解,目前部分水泥企業拓展混凝土產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盲從心態,缺乏深入的行業研究,過多關注拓展本身的量,卻并未將拓展方向放在質的突破方面,導致生產C40等較低等級混凝土的攪拌站過多,在應收賬款累積,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嚴重的行業態勢下,企業經營難度加大。
據相關統計顯示,2013年,廣東省預拌混凝土的總產能為50302萬方,實際產量約為16900萬方,產能利用率33.5%,市場占比最大的C30混凝土單位價格僅300-380元/噸,普遍存在預拌混凝土生產企業數量和產能的增長大于市場需求的增長,部分區域站點的布局不夠合理、缺乏科學規劃,產能發揮不足、利用率低等情況,同時行業惡性競爭也依然存在。
吳一岳指出,“目前,C60、C70甚至C100的混凝土,大部分企業都不能做,別人賣300塊錢一立方C30的話,高等級混凝土可以賣700-1000塊錢,利潤非常豐厚,所以延伸產業鏈應該不僅僅是簡單的延伸而是在延伸產業同樣建立自己的優勢。”
事實上,從國外企業發展經驗來看,創新發展尤為重要,很多企業已經變成服務商,形成一個從混凝土生產到施工澆鑄等環節的閉環服務。“這樣的服務明確了各方責任,保證了混凝土應用的科學性,實現了更好的資源優化配置,也提高了行業效率。”吳一岳表示。為此,水泥行業的產業鏈延伸更多的是需要轉變現有的發展觀念,給予混凝土這個“副業”以“主業”的地位,真正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資源整合。
對于當前建材業內關注的電子商務問題,吳一岳認為,建材電商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和創新,改變了建材的傳統銷售模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建材作為大宗材料和一般商品的電商不一樣,需要大量的資金流動,而需求比較大,因此傳統的建材電商如何和金融結合在一起是當前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據其介紹,目前廣東一些企業已經開始相關嘗試,并取得了一些成績,同樣值得行業思考。
編輯:曾家明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