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機制砂市場 助力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發展
長久以來,我國建筑所用的砂石主要是河砂,但是城鎮化建設和一大批重點建設工程對砂石的技術要求不斷提高,能滿足其要求的天然砂石數量卻越來越少,甚至沒有。為了補充砂石市場的剛性需求,必須尋找新的更好的資源來替代。機制砂石成了建設用砂的首選。
機制砂是指通過制砂機和其它附屬設備加工而成的砂,成品更加規則,可以根據不同工藝要求加工成不同等級和大小的專業工業用砂。相較于天然砂石,機制砂擁有的優勢有:
1、機制砂符合建筑工程要求
機制砂比天然砂更具優勢,從原料上看有多重礦物成分可選擇,品質上有較高的表面能和親水性,有完整的級配。而且高技術機械化的生產方式,更加保證了機制砂產品的質量穩定和可調控性。
2、采用機制砂不僅節能環保,還能為客戶節約原材料成本。相比天然砂,機制砂成本下降50%,并且使用高質量機制砂生產出的預拌砂漿性能優于天然砂,更重要的是配制預拌砂漿的綜合成本可下降了30%-50%。這在預拌砂漿企業初期資金緊張,成本高企的環境中尤其關鍵。
國外的機制砂發展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現已形成形成一整套“散裝水泥+機制砂——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建筑垃圾破碎制作機制砂”的循環回收產業。適當分選與加工的尾礦,大量的建筑垃圾以及爐渣、礦渣、水渣等工業固體廢渣都可以通過高效細碎機進行加工,用來做機制砂骨料。這樣既緩解了環境污染問題,又提高了資源利用率,產生了新的砂源,符合循環經濟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而國內仍處于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散裝水泥的上下游產業鏈沒有明確的架構和延伸,并不符合循環經濟發展的定義。因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印發了《2014年循環經濟推進計劃》(發改環資【2014】1290號),計劃中明確表示要在2014年間,“深入推進資源綜合利用……落實《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實施方案》,深入推進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基地試點建設。”。國土資源部啟動全國砂石土礦開采及管理現狀調研,意圖摸清砂石土礦開采及管理基本情況,加強砂石土礦開采管理。工信部也已委托中國砂石協會制定《關于促進機制砂行業發展指導意見》和《機制砂石生產技術標準》,各項政策有望于2014年密集出臺。
雖然國家層面上要求大力發展機制砂,但筆者根據近年來國內機制砂的發展狀況,發現其中仍存在以下問題:
1、粗放經營,機制砂質量很難保證
機制砂行業是一個既古老又新興的礦產資源行業,由于歷史形成傳統生產方式和資源等多方原因,大多分布在山區或礦山等邊緣地區,設備簡陋,企業規模小,集中度低,生產者素質不高,難以形成生產基地規模化。多數機制砂石企業沒有依據各地礦源和市場的不同,在科學和詳細試驗研究基礎上進行礦址選擇,生產規模,工藝流程和設備的選型配套等研究論證工作。90%以上的生產企業沒有試驗室,國家標準中規定的出廠檢驗和提供合格證基本沒有落實。一些不適合做骨料的"砂石"用到工程上,給工程埋下隱患。
在廣西一些礦產資源豐富地區,一臺開起來黑煙直冒的拖拉機、一條輸送帶、一座小型的破碎機和一個篩子就是砂石礦上所有的機械設備。經常出現整座山被挖得支離破碎,植被被大量破壞的情景,環境損耗非常嚴重。“他們把石頭打碎了,就叫機制砂,我們不管那叫沙子,攪拌站根本不用,達不到混凝土的要求。”一位商品砼攪拌站的負責人表示。正規的機制砂企業在開采前,應當依據各地礦源和市場的不同,在科學和詳細試驗研究基礎上選擇礦址、生產規模、工藝流程和設備選型配套。上述小砂石礦生產的機制砂存在諸多問題,會導致水泥制品孔隙率高,容易開裂,更別說用來配比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
2、原料來源單一,亂開亂采情況嚴重
“只要有石頭的地方就可以生產機制砂”,目前機制砂的原料來源仍是石灰石礦山和鵝卵石為主,尤其是靠近礦山、石料資源豐富的地區,更是經常可以看到大片的砂石生產區。據統計,全國有10.7萬個礦山,其中砂石土礦山近5.7萬個,達到大型規模的只有2704個,僅占總數的5%;中型規模625個,占比為11%;小型規模的礦山共47925個,占砂礦總數84%的份額。特別是小礦山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尤其不容小覷。有關專家指出,“對于礦山的開采,如果不從嚴控制,會比河砂開采的危害更大,到處亂挖亂采,會導致植被破壞、水土流失。
[Page]
3、管理失位,沒有規范的機制砂準入制度
根據有關數據統計,砂石產業2013年產值超過3000億元,帶動的運輸業產值2000多億元,位居全國第二大建材行業。但與規模極不相稱的是,全國尚無統一管理砂石行業的行政主管部門,既沒有將砂石作為工業產品納入統計范圍,也沒有全國統一的生產與應用標準。如在砂石應用方面,工業和民用建筑由城鄉建設部門管理,水利工程則屬水利部門的范圍,公路又歸交通部門負責。
這種“九龍治水”的管理格局加劇了機制砂行業的混亂情況,由于無行業主管,受管轄權限、產銷環境和局部利益影響,形成砂石行業管理環節多序,管理尺度和力度各有不一,影響了砂石行業向集約化、規模化、規范化、高效率方向的發展,造成了行政資源的損耗,甚至是腐敗情況的發生。
同時,全國既沒有專門的砂石骨料研發和設計機構,大專院校也未開設相關專業,甚至連一家專門的砂石骨料檢測機構都沒有,系統檢測手段付之闕如。目前,90% 以上的機制砂生產企業沒有實驗室,出廠檢驗和提供合格證也基本沒有落實。可以說,如不盡早規范機制砂市場,機制砂的明天岌岌可危,更不用說散裝水泥“三位一體”事業的發展了。
為此,筆者結合實際情況和自己的一些工作經驗,認為機制砂要尋求突破、落實規范和監管,需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加強機制砂和散裝水泥下游產業(預拌砂漿、預拌混凝土等)的聯動關系。兩者的技術規程相互對接,更好地服務下游產業。機制砂產業要想在循環經濟中占據重要一席,首要是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發展“散裝水泥——水泥制品——建筑垃圾二次利用——散裝水泥”的循環產業鏈,使一家工廠的廢棄物或副產品成為另一家工廠的原料或能源,模擬自然循環系統,在產業系統中建立循環途徑,接近廢棄物的“零排放”,達到資源、能源、投資的最優化。
3、確立行政主體,創新服務方式,堅決打擊擾亂行業秩序的行為。
針對目前機制砂管理混亂的局面,有必要盡早確定行政主體,推動依法行政,進一步保障企業的合法權益。機制砂具有大宗商品的屬性,并且與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聯系緊密,理應劃歸散裝水泥管理機構管理。例如在今年5月份,寧波市人民政府發布《寧波市建筑用砂管理辦法》(市人民政府第212號令),明確規定由散裝水泥管理機構執行對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生產企業等重點使用建筑用砂的單位執行行政處罰工作。這將進一步提升建筑用砂質量在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三位一體”的重要性,有利于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綠色生產,對機制砂的規范化管理有著很現實的借鑒作用。
確定行政主體之后,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企業質量和效率,有效促進了單個企業和整個行業經濟的發展。建立健全服務企業制度,使服務體系更“優”,制定一系列服務企業工作制度及獎勵扶持政策,進一步加大支持企業力度,在土地、財稅、貸款等方面給予透明、積極的政策,扶持企業做大做強做優,推動機制砂行業健康發展。
大刀闊斧地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使項目審批時限大幅度縮短,使項目審批更“快”。通過“整合流程、一口進出、并聯審批、信息共享、限時辦結”的改革方式,全面推行“并聯審批”和“限時辦理”,真正實現“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同時改革改進服務機制,使服務效率更“高”。機制砂管理部門要建立健全全員服務企業機制,搭建了“部門聯動、統分結合、網格服務、全員參與”的工作格局, 形成長效服務機制,為企業提供全天候、全過程、全方位的“保姆式”服務。
此外,從產業政策方面加強引導及加大對市場的監控作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嚴密監督和管理好機制砂市場的發展動向和經營秩序,定期發布一些與機制砂有關的最新信息,避免行業出現無序競爭的局面。對機制砂的發展把握“既不能一盤散砂,又不能一潭死水”的行業自律要求,行業內部經營活動形成一定的規范,也必須允許適度的競爭,沒有競爭就不能發展,不能前進,才能從市場化地角度有效的推動了當地機制砂行業健康有序運轉。
4、活用散裝水泥專項資金,拓寬使用渠道,引入資金支持高端機制砂設備發展,發展散裝水泥”三位一體“事業。大力發展優質機制砂具有的經濟和環境雙重意義。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我國混凝土產量完成21.96億立方米,如全部使用高品質機制砂每年可節約1億噸水泥,減少80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以水泥300元/噸計算,則全年節約300億元。
而機制砂的生產和推廣,關鍵要有先進設備、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一方面需要大量前期投資經費,要使用好資金,重點用于機制砂推廣;另一方面要加強機制砂生產的技術創新,研發先進技術設備和工藝,并加快研究成果轉化。以某市為例,2014年投入50萬元散裝水泥專項資金,幫助企業完善高性能制砂線的生產,從每天10萬噸的生產量,躍升到20萬噸/天的生產量,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有效地緩解了建筑用砂的缺口。
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機制砂作為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結構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質量優劣對整個工程的質量及耐久性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使用優質機制砂進行施工生產不僅是可行的,其綜合效益也是顯著的。因此,規范機制砂市場,整頓行業秩序,大力踐行科學環保理念,才能推動散裝水泥“三位一體”事業的健康、平穩發展。
編輯:王欣欣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