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審視過去 把握未來 莫讓水泥與混凝土漸行漸遠
為什么混凝土耐久性越來越差?使混凝土耐久性變差的諸多原因之中是否包含水泥?我們已經建立的通用硅酸鹽水泥的技術指標體系是否已經完美到只需進行小的修補?水泥質量究竟存在哪些問題,我們今后又將如何? 這些困擾著水泥和混凝土行業的現實問題已經漸漸使本該相輔相成的兩個材料逐漸背道而馳,矛盾日益凸顯。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過去不可挽回,未來則可把握。陶淵明這一“悟”、一“知”、一“覺”,便清楚地把握了自己,獲得了新生。那么,在經歷了種種考驗和困惑之后,水泥和混凝土行業能夠正確審視自己的過去,更好的把握未來呢?
2014第九屆水泥技術交流會現場
國務院參事蔣明麟
國務院參事蔣明麟在2014第九屆水泥技術交流會的致辭中講到,我國的水泥工業的發展應該要朝著三個方向發展。首先是從粗放型到精細化發展,提升水泥材料的全生命周期;其次,水泥工業應從高耗能、高排放的生產類型的向節能減排、新型環保產業方向發展;第三,水泥行業應該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利用市場將中國從水泥大國向水泥強國發展。
中國水泥協會高級顧問高長明
中國水泥協會高級顧問高長明則根據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對中國水泥工業六十多年的發展變化進行了深刻的總結、展望以及發展趨勢的科學預判。從1950年至今,我國水泥工業技術進步革新換代歷程,經歷了預熱器窯的跨越以及預分解窯的逐步改進。他指出,在技術交替革新換代之際,要首先抓住新技術發展的至高點。
[Page]
他還一再強調,以后中國水泥行業的發展重點應放在發展第七代水泥生產技術,其中包括,浮騰層流態化熟料煅燒、 Kalina循環余熱發電、100%替代燃料、富氧燃燒等。高長明認為,我國水泥工作者要密切關注國際權威水泥研發機構、老牌跨國水泥公司以及國際水泥工程機裝備工業商的動向與研發項目。他相信,第七代水泥生產技術在20年以后就能真正的發展起來。
清華大學教授廉慧珍
很多時候,傳統思維、從眾思維以及機械思維等定勢一直在禁錮著我們的頭腦。而辯證思維才能產生創新思維,承認世界是客觀存在是符合辯證規律的。清華大學教授廉慧珍在《水泥與混凝土關系的哲學》中強調,思維方法和觀念的轉變比技術更重要。她認為,外加劑的廣泛使用改變了混凝土的一切,改變了混凝土和水泥的依從關系,得以摻入大量礦物摻合料而不影響強度。
廉慧珍坦言,水泥和混凝土在原則上來講都是均屬于半成品,所以兩者應該統一起來共同發展。而混凝土是最大宗,優點最多的土木工程材料,也是最簡單的工藝制作的最復雜的人工材料。而在水泥行業來看,對于混凝土的變化,水泥行業一直保持著不變的思維。所以,水泥企業進入混凝土行業的困惑,關鍵就是要改善生產關系。
北京建筑大學宋少民教授
北京建筑大學宋少民教授從混凝土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水泥出現的問題以及今后的出路。他認為,如今水泥的發展不能與現代混凝土技術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在談到水泥行業忽視到的問題時,他總結到,同樣合格的水泥與外加劑相容性可能大不相同,我國水泥行業在快速施工和傳統思維影響下不斷追求強度,早強度顯著提高。
宋少民建議,水泥行業應該站在新的高度重新整合混凝土中的粉體,樹立新觀念,迎接大膠凝材料的新時代。他希望,水泥行業同仁應重新學習和認識混凝土-全新的現代混凝土,站在資源合理利用、產業可持續發展、結構長壽命和生態恢復和維持的角度去打破水泥的舊“范式”,規定水泥或膠凝材料體系的新概念和新內涵。樹立圍繞混凝土、服務于混凝土的意識,如此,水泥行業將迎接新的輝煌未來。
水泥行業實戰專家謝克平
當前水泥全行業對節能減排的要求,已經越來越多被人們認可,并成為行動;但對提高水泥性能的必要性,在行業內還少有討論。那么,要提高哪些水泥性能?有什么指標?提高性能與節能減排有什么關系呢?水泥行業實戰專家謝克平在提高水泥性能的必要性方面談到,盡管新型干法是主流技術,即便水泥為免檢產品,但強調質量“同質化”是錯誤觀念。另外,新型干法生產的水泥并不都是高性能,以性能優占領市場的水泥企業少之又少。那么,高水泥性能的目標是什么?謝克平解釋到,現代混凝土要求水泥各種性能(包括強度),而我國水泥現標準很少體現這些要求,只滿足國家標準,必將延緩水泥性能的提高。這說明,水泥標準要不斷修訂,大有作為者應當敢于創新,生產高于國家標準、且滿足用戶要求的產品,以引領市場。
[Page]
謝克平建議,要提高水泥性能與節能減排的一致性,不以節能減排為經營之本,單純提高產品性能,只能路越走越窄。水泥加混合材不只是為降低成本,控制好混合材的各自粒徑,不但可少用熟料,而且能改善水泥性能。對于水泥性能提高的根本出路,謝克平認為,要生產高性能水泥,要它穩定、且需水量少,就必須重視兩大環節,一是熟料燒成中對晶相結構的控制,二是粉磨環節中對粒徑組成的控制。
四川鑫統領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大康
然而,對于水泥與混凝土行業兩者來講,是否正在漸行漸遠?為什么不斷細化和改進標準來制備混凝土的同時,混凝土的開裂情況卻更加嚴重?四川鑫統領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大康在解釋中認為,一方面是由于使用的水泥過量,另一方面則是波特蘭水泥變得更易開裂。 他談到,半個世紀以來我們幾乎將水泥質量與水泥強度等同,同時又將水泥活性與水泥強度等同。在我國,水泥在近50年來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包括熟料的C3S提高,水泥的強度特別是早期強度提高,水泥細度變細,水泥堿含量提高,出廠水泥溫度提高。
在談到對水泥質量發展方向的修正時,張大康認為,首先要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對水泥的質量要求;其次,提高混凝土耐久性水泥質量改進技術路線分別為降低水泥早期水化速率和減少水泥化學收縮;第三,需要厘清的若干有關水泥質量的概念;第四,提高混凝土耐久性水泥生產的技術措施。其中,他介紹到,降低水泥早期水化速率和減小水泥化學收縮是水泥質量發展方向修正的重要兩項措施。
回到文章最初提到的各種問題,張大康則做了深刻的總結和判斷?;炷林阅途眯栽絹碓讲睿嗍侵匾蛩刂弧6雮€多世紀以來水泥的質量變遷則值得我們去反思。水泥質量在混凝土耐久性方面已是漸行漸遠,其原因主要來自反科學的利益驅動和認識的局限。所以,水泥與混凝土需要良好的溝通,而以往對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很少將水泥質量改進作為內容之一,而這正是迫切需要解決的。
編輯:王欣欣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