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專家建議河北水泥企業整合成兩三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指出,地方割據導致了現在霧霾很難以得到根本防治。如果下級政府與中央政府陰奉陽違,表面上節能減排,實際上沒有大的動作。在環境保護上,應該黨政同責。
記者:地方政府一方面發展經濟,一方面要治霧霾,是不是這種發展模式要調整改變呢?
常紀文:要解決霧霾,最根本的辦法要采取三個措施。第一,做好規劃。我到河北去調查,發現每個地級市都有水泥廠、鋼鐵廠,如果從更大的范圍來看,是不是不利于節能減排?鋼鐵廠現在基本上虧損,能不能把它整合成幾個大企業,幾個大的煙囪,幾個大的生產線?讓它實現集中化、專業化生產,既促進了河北省經濟的增長,也保護了環境。我建議,下一步的工業規劃,包括整個工業的優化,應該以京津冀一體化整個大區域來考慮。本來河北的霧霾就重,為什么還要把北京的一些企業搬過去。
他建議京津冀地區應該結合自己的大氣條件,水的條件去發展自己的工業,特別是要采取第二個措施,就是發展低碳低排放的企業。采取基礎改造,引進新工藝,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減少傳統化石燃料的消費,這樣去解決。
比如說河北省的水泥廠能不能整合成兩三個?不能太多,規模提高一點點,有些該關閉得關閉。但是,每個地級市都想增加本地的財政,所以,阻力是比較大的。我也是比較擔心能不能落實,也就是說地方割據導致了現在霧霾很難以得到根本防治的原因。
第三個措施還是要引導。引導公眾形成健康、綠色的消費方式,節約用水,少開車,多綠色出行。此外,我還提出另外一個要求,就是要加強執法,把企業管好。而要把企業管好,首先要政府嚴格執法,把自己關到制度的籠子里去。正是因為現在法治存在一些問題,很多地方政府不守法,甚至帶頭去違法。所以,四中全會把法治作為重要的議題之一。我對未來整個法治改革,對未來霧霾的防治還是有信心的。
如果說想半年、一年內解決幾十年形成的霧霾污染是不現實的,我也想今天解決,我也不想容忍霧霾,但是幾十年的霧霾形成,要想一日廢除是很難的,要想一年廢除也是很難的。我個人認為至少得三五年。而且前提條件是地方去嚴格執法,去采取措施、節能減排,否則,治理霧霾任重道遠。
編輯:王欣欣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