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陵海螺水泥:19春秋書寫輝煌業績
從1995到2014,銅陵海螺走過了19個春秋,日夜奔騰的長江見證了這座水泥工廠的高速發展。從海螺集團孕育開始,19年艱苦創業,銅陵海螺一路高歌。19年夙興夜寐,巍巍屹立的礦山目睹了一群創業海螺人的辛勞奉獻;19年斗轉星移,不斷拓展的市場銷量書寫了一個企業不朽的傳奇;19年砥礪創新,海螺人在這里精心編織出令世界水泥業者驚羨的五彩花冠。
循著時間的脈絡,讓我們一起走近銅陵海螺。
1995年9月,銅陵海螺正式組建。
1996年7月,日產4500噸生產線一次性點火成功。
2002年4月,我國第一條日產5000噸新型干法水泥國產化示范線建成投產。
2004年6月,我國第一條日產10000噸特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建成投產。
2007年10月,世界最大的水泥純低溫余熱發電機組建成投運。
2010年4月,世界首個利用水泥窯無害化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示范項目建成投運。
2011年12月,世界最大日產12000噸特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建成投產。
2014年9月,正值公司成立19周年之際,銅陵海螺熟料產量連續10年突破1000萬噸大關。
銅陵海螺第一條生產線
臨危受命,鳳凰涅槃,組建銅陵海螺
這一項“工期一拖再拖,概算一超再超”的建設項目,那時候還沒有銅陵海螺,有的只是一個叫做銅陵水泥廠的在建工程,作為國家“八五”重點建設項目,銅陵水泥廠從一開始就被寄予厚望,它于1983年開始籌建,是我國建材行業中首次利用世界銀行貸款的建設項目,可是由于投資主體和建設資金問題,建設不久就陷于困境,更為雪上加霜的是1995年6月世界銀行停止貸款。
1995年9月,項目被迫停工之際,由安徽省政府主導,寧國水泥廠為主體,省建設投資公司和銅陵市建設投資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了銅陵海螺,繼續建設工程。在這片土地上,海螺人臨危受命,發揮海螺精神,克服艱辛,努力拼搏,經過9個多月的奮戰,項目提前建成,總投資較概算節省了2.8億元,為這個長達13年之久的“胡子”工程劃上了圓滿句號。
1996年7月,銅陵海螺日產4500噸生產線一次性點火成功,順利實現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投產目標,該線可年產水泥熟料120萬噸。
這是銅陵海螺的第一條生產線,也是日后這個世界上單廠規模最大的熟料生產基地之一最初的起點,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銅陵海螺掀起了新世紀的華彩篇章。
[Page]
開拓創新,大膽實踐,建成我國第一條日產5000噸國產化生產線
2001年2月,為加速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在集團的準確把握下,公司決定建設一條日產5000噸國產化示范生產線。“說干就干”,一直是海螺人崇尚的精神法則,2000年12月,項目開工建設,于2002年4月建成投產,生產線建設周期和建設總投資創下水泥廠建設史上的新記錄。
這是國內第一條全部采用國產化主機設備的5000t/d水泥熟料生產線,實現了高產、低耗、優質、穩定的生產運行,它的成功運行,昭示著中國水泥工業總體技術、大型設備研發制造技術達到了新的水平。這是自海螺集團開創低投資建設日產2000噸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的先例后,進一步開發低投資、國產化的日產5000噸生產線的第一步,帶領國內水泥工業掀起建設大規模、低投資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的熱潮,預示我國水泥工業總體技術、大型設備研發制造技術達到了新的水平,具備了和國外技術、設備競爭的能力。
科學決策,不斷壯大,成功投運兩條10000t/d生產線
如果說第一條國產化示范線是銅陵海螺在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建設上的一次探索,那么2003年開工建設的國內首條日產10000噸生產線就是銅陵海螺在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建設上的一次飛躍。
從日產5000噸到日產10000噸,不僅意味著產能的翻番,更代表著建設與管理難度的成倍增加。萬噸線的建設規模在國內沒有先例,在世界上也尚屬首次。由于規模大,使得所有主輔機設備大、物料輸送儲存量大、施工安裝量也大,量變到質變,所有的“大”,累積了技術上、管理上的新課題、新高度,中國水泥生產技術由此登上了世界水泥行業的最高點。
銅陵海螺原料儲備量大質優,交通運輸經由長江黃金水道,建設場地條件優良,具備建設超大型熟料基地的得天獨厚的優良條件。在工程的方案制定和設計建設中,公司將水泥生產先進的技術、高標準的環保要求和有利的建設條件充分結合,使其基本實現了先進、和諧、統一、美觀的結合。
節能降耗,循環經濟,實現余熱發電機組成功并網
水泥制造業一直是高能耗產業,能源費用的支出在其生產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為了節約能源,海螺集團憑借寧國水泥廠十幾年的余熱發電經驗,率先在水泥行業掀起了余熱發電項目建設的高潮。
銅陵海螺積極響應集團號召,憑借集團公司在技術、人才、裝備方面的綜合優勢。2007年1月31日,銅陵海螺一期16300 kW余熱發電工程成功并網發電。
2007年8月18日,時任安徽省省長王金山考察銅陵海螺余熱發電項目時表示:“余熱發電可以解決熟料生產60%的自用電,這個了不得。這是一個環保的、節能減排的、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循環經濟項目,社會效益也非常顯著。”
隨后,銅陵海螺認真吸取一期余熱發電建設及運行的經驗,集全公司之力投入二期余熱發電項目建設。2007年10月28日上午10時18分,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純低溫余熱發電機組在銅陵海螺一次性成功并網。二期余熱發電依托兩條日產10000噸熟料生產線,該系統窯頭、窯尾鍋爐蒸發量,機組裝機容量均為當今世界水泥純低溫余熱發電規模之最,各項技術參數均屬于世界一流水平,標志著海螺余熱發電技術取得新的突破。
截至2014年8月31日,該項目已并網發電32444.39萬kWh, 噸熟料發電量達34.07kWh年節約標準煤12萬噸,減排CO229萬噸,節能效益顯著。
[Page]
巍峨聳立的12000t/d生產線
勇攀高峰,效益顯著,成就世界上單廠規模最大的熟料生產基地
只有站在行業最高點的技術和工藝才是永遠不會過剩的,兩條萬噸線的建成投產,使得銅陵海螺水泥熟料年產量在行業內率先實現了1000萬噸的突破,但已邁上世界第一的銅陵海螺并沒有停止技術創新和工藝升級的步伐,而是審時度勢,開始瞄準世界上最大的12000t/d水泥生產線項目。
2008年6月,經過項目論證及前期準備工作,12000t/d水泥生產線項目正式開工建設。
2011年12月30日,銅陵海螺日產12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一次性點火成功。這既是海螺集團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也在世界水泥業建設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敢為人先,科學環保,首創水泥窯協同處理生活垃圾項目
2010年,為徹底解決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環境、占用土地、浪費資源的困境,公司積極響應國家節能減排號召,借助集團公司管理和技術優勢,利用銅陵海螺一、二期兩條水泥熟料生產線,配套建設2×300噸/日的生活垃圾處理項目,一期工程2008年10月28日開工建設,2010年4月10日一期CKK系統建設成功并開始投運,這是國內首個利用水泥窯處理城市生活垃圾項目,在業內外反響極大,為水泥行業的發展增添新綠。
該項目的成功投運,每年處理銅陵市生活垃圾2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12萬噸。截止目前,該項目已穩定運行四年,共處理垃圾45萬余噸。
該項目自建設以來,引起了各級政府和同行業的高度關注,來訪參觀絡繹不絕,項目投產運行以來,安徽省委書記張寶順、住建部副部長齊驥、發改委副主任徐憲平、財政部部長助理劉紅薇、環保部紀檢組組長傅雯娟、印度尼西亞榕樹黨副主席Fadel Muhamman等國內外各級領導相繼來訪考察指導,并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公司垃圾處理項目徹底解決了銅陵市垃圾填埋、大量占用土地、污染環境的難題,其順利運行也是海螺集團為水泥工業發展循環經濟、打造綠色環保產業、節約土地資源、創建和諧社會探索出一條全新的路子。
搭建平臺,提升素質,打造了優秀的專業人才隊伍
公司建成以來,一直堅持人才強企的管理理念,通過師徒傳幫帶、開展培訓班、考核考評等多種形式的培養模式相結合,重視實踐操作,努力培養技能,打造了一支支“專業上過硬,技術上扎實”的人才隊伍,正是這些鋼鐵隊伍為公司的生產經營保駕護航,才筑起了銅陵海螺輝煌業績的偉大壯舉。
健全管理,鼓勵創新,推進“五型”班組建設成效顯著
為健全基礎管理,以提高員工綜合素質、培養技能人才為目標,2012年5月開始,公司積極組織開展了“學習型、創新型、節約型、安全型、和諧型”的班組建設,經過全體員工的不斷努力,公司的基層組織建設成效顯著、富有活力,為生產運行和經營管理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先生活,后生產,后勤服務是公司運營的堅實后盾
公司踐行集團公司“先生活,后生產”的理念,扎實開展后勤各項服務工作,狠抓安全衛生,提升服務質量,開展“技能大比武”、“食全食美”等活動,崗位員工積極參與。
工作離不開生活,生活需要娛樂,公司開展了各類娛樂活動包括節日活動、羽毛球比賽、籃球比賽、卡拉OK等等,進一步豐富員工業余文化生活,提升企業凝聚力,展現了和諧海螺的美好畫面。
公司在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也用自己的行動回報著市場和社會的認可。銅陵海螺始終努力踐行著一個大企業的社會責任,在節能減排,降本增效方面為社會做出了突出貢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公司先后獲得“中國環境標志低碳產品認證證書”、‘“十一五”安徽省節能先進企業’、“第三屆安徽省省屬企業文明單位”稱號,銅陵海螺礦山獲得國土資源部“第二批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稱號,垃圾處理項目被銅陵市授予“環境保護教育基地”稱號,為銅陵市的環境保護教育工作貢獻一份力量。
對于銅陵海螺來說,各項榮譽的取得不僅是對公司的認可,更是對公司的激勵和鞭策,它時刻提醒著公司全體員工,只有用至高的品質、至誠的服務才能擔得起市場和社會的信任。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回顧銅陵海螺從成立至今的輝煌業績,我們深刻的認識到,成績代表著過去,未來更需要奮進。銅陵海螺將在集團公司的科學決策和堅強領導下,始終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為中國的水泥行業繼續做出更大的貢獻。
編輯:張敏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