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晴:投入綠色建筑行動 加快混凝土行業轉型升級
一、當前混凝土行業面臨的形勢
201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7.7%,略超出7.5%的預訂目標,國民經濟總體上實現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當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實現了19.6%的較快增長,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19.8%,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1.2%。
由于經濟總體平穩,固定資產投資保持了較快增長,特別是對混凝土行業拉動作用較大的房地產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比上年同期有所加快,因此,2013年混凝土行業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好于上年。據統計,全國規模以上商品混凝土產量達到11.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2.5%。全行業呈平穩較快運行態勢。
2014年上半年,由于國家實施“微刺激、穩增長”的宏觀政策,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放緩,同比增長7.4%。我國固定資產投資高位放緩,同比增長17.3%,其中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14.1%。由于受到宏觀經濟下行影響,特別是受到房地產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的增速放緩的影響,上半年,全國混凝土行業增速也有所放緩,經濟運行質量有所下滑。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商品混凝土產量為6.81億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長14.25%,增速放緩7.45%。從全國來看,混凝土行業發展較快、混凝土市場規模較大的東部沿海省市,除福建外,增幅都大大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甚至負增長。
當前,我國混凝土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產能過剩,供大于求,市場競爭異常激烈;二是管理粗放,創新乏力,地方中小型企業運行質態低下;三是成本高漲,利潤下滑,企業經濟效益不振;四是應收賬款高位上升,成為阻礙行業發展的“頑疾”、“毒瘤”。
今年下半年,國家在“微刺激、穩增長”的基礎上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以促進經濟穩步增長。尤其是投資力度加大,投資仍然是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強大引擎。例如,國家開發銀行獲得了1萬億元再貸款,定向支持城市棚戶區改造;全國14條鐵路集中開工,總里程達到3712公里,投資規模達到3273億元。不僅是鐵路建設,其他基本建設領域也得益于國家政策扶持,將掀起一定程度的建設高潮。基礎設施建設的增長,將拉動混凝土行業增長。但是,對于面廣量大的地方中小型混凝土企業來講,影響最大的房地產市場仍然疲軟,有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商品房銷售量、房屋新開工面積下降幅度都在10%以上,因此地方中小型混凝土企業面臨的市場,形勢依然嚴峻。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于今年6月13日聯合印發了《關于簡并增值稅征收率政策的通知》(財稅[2014]57號),決定簡并和統一增值稅征收率,將6%和4%的增值稅征收率統一調整為3%,商品混凝土增值稅征收率從原來的6%調整為3%,并從今年7月1日起執行。該項政策為混凝土企業減輕了稅負,促進了公平統一的市場建設,給混凝土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但是,由于長期積累的應收賬款拖欠、負債等包袱十分沉重,混凝土企業的發展狀況仍有待逐步改善。
從目前形勢來看,今年全國混凝土行業將保持平穩發展,增速有所放緩?;炷列袠I嚴重的產能過剩遇上了持續的市場疲軟,很多地方中小型混凝土企業面臨著生存危機,行業發展遭遇嚴峻挑戰?;炷列袠I如何走上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軌道,是擺在全行業面前的緊迫課題。
二、江蘇混凝土行業發展現狀
江蘇是混凝土大省,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混凝土產量一直居于全國前列?;炷列袠I為江蘇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自身也得到了長足發展,成為一個有影響的行業。但是,江蘇混凝土行業在快速發展中也出現了很多矛盾和問題,當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尤其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能嚴重過剩,多年得不到緩解。2013年,江蘇混凝土行業全年實際供應混凝土2.65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18.81%;年實際生產能力達到7.65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11.93%,產能實際利用率僅為34.6%。江蘇混凝土行業產能過剩達到三分之二左右,這種狀況已持續多年。在整個市場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全省混凝土行業的規模還在繼續擴大。到去年末,全省預拌混凝土企業已達到923家,比上年又增加了59家。產能嚴重過剩帶來的直接影響是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企業發展環境進一步惡化。
2、企業生產成本大幅度上漲,利潤不斷下降。2013年,江蘇混凝土市場的平均價格比上年上漲2.04%,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生產成本卻全面大幅度上漲,其中,主材成本上漲25%(砂石上漲25%~30%,水泥每噸上漲20元),人員工資上漲12%,財務成本上漲10%。由此造成企業利潤大幅度下降,2013年全行業利潤比上年度下降11.93%。
3、企業應收賬款和負債大幅度增加,資金緊張。2013年,江蘇混凝土行業銷售總產值為859億元,比上年增長21.32%。但是,全行業累計應收款達到675億元,占到當年銷售總產值的78.5%,比上年增加29.45%。全行業歷年累計負債達到425.5億元,比上年度增加13.34%。企業的資金緊張狀況日益嚴重,伴隨著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等問題的不斷加劇,全行業企業債務風險有可能集中爆發。
4、企業資金短缺,影響了綠色生產的發展進程。2011年,江蘇在全國率先出臺了地方標準《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管理規程》,混凝土行業的綠色生產被擺上了重要日程。全省的規劃目標是,到“十二五”期末,即到2015年底,全省基本實現混凝土行業綠色生產。到2013年底,全省新建或改造完成的綠色混凝土攪拌站共112個。但是,全省共有900多家企業、2000多個攪拌站,要在距2015年底僅剩1年3個月的時間里,在全省基本實現綠色生產目標,任務十分艱巨。就目前來看,綠色生產推進速度遠低于預期,其主要原因是企業生產不振,資金短缺,企業用于維持正常生產和經營的資金尚且不足,無力加大投資用于綠色生產改造。
進入2014年,江蘇混凝土行業的嚴峻形勢沒有得到緩解,在不少地方還有加劇的狀況。據不完全統計,全省今年上半年預拌混凝土產量為8201.1萬立方米,同比增長6.66%,遠低于全國同比增長14.25%的水平,增幅下降了一成。全省13個省轄市,僅蘇州、宿遷兩市維持了去年同期水平,其余11個市都呈下降趨勢,有的下降幅度達到三分之一。從當前形勢看,今年全省混凝土產量勉強與去年持平。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一是市場萎靡不振,尤其是房地產市場持續疲軟,對中小型混凝土企業影響極大;二是混凝土企業資金緊缺,現金流量嚴重不足,加之應收賬款高企不下,導致企業停產半停產,甚至倒閉。據調查,全省約有100余家企業面臨停產,或已經倒閉,占到企業總數的10%左右。
面對這種形勢,一些地方的混凝土行業開展了“行業自救”活動,按照市場規則,組織企業建立全市性的或分區域的營銷公司,統一對外銷售,穩定銷售價格,共同面對嚴峻的形勢,千方百計保持市場平穩,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由于參加這種“命運共同體”的企業情況各不相同,心并不很齊,運作難度很大,如果有個別企業不加入這種“命運共同體”,在外攪局,市場秩序又會搞亂。
“行業自救”是權宜之計,根本的出路還是要加快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特別是要緊緊抓住國家大力推進綠色建筑行動帶來的機遇,努力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加快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
要實現混凝土行業可持續發展,必須下決心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結構。這是國家經濟發展總體戰略的要求,特別是當前力推的綠色建筑發展戰略,要求混凝土行業必須與之相適應。這也是混凝土行業發展內在規律的要求。從統計數據看,我國預拌混凝土行業產能過剩,東部沿海地區尤其嚴重。但是,對這種產能過剩,要做深入的、科學的分析。2013年,我國預拌混凝土產量為11.7億立方米,有數據顯示,當年全國全社會生產使用混凝土總量超過40億立方米,預拌混凝土僅占30%左右,而歐美發達國家這一比例超過80%。這表明,我國預拌混凝土行業的發展仍有很大空間,目前的產能過剩主要是結構性的產能過剩。因此,加快結構調整是當務之急。調整結構并不是簡單的壓縮產能,而是要優化結構,合理布局,實現行業轉型升級。江蘇混凝土行業正在努力走這一條道路。
1、加快行業結構調整,走差異化發展道路
江蘇混凝土行業規模龐大,企業眾多,但是,同質化現象嚴重,大部分企業都擁擠在一個低層次平臺上競爭,大致可以用兩個70%來形容:一是70%的混凝土銷售量面向房地產市場,房地產市場的波動直接影響著混凝土企業的生產經營;二是70%的混凝土等級都在C30以下, 2013年全省C10~C30強度等級的混凝土供應量占總供應量的71.8%,其中用量最大的C30混凝土占到53.6%。市場擁擠狀況可見一斑。
面對這種局面,必須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當前,調整結構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解決同質化問題。在總結一些地方行業和企業經驗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走差異化發展的戰略。所謂差異化發展,就是指混凝土企業以國家產業發展戰略和市場發展趨勢為導向,以增強混凝土產品耐久性為目標,以提高產品質量和功能為重點,向建設工程提供高、中、低端和符合結構件質量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和特種混凝土,向市場提供生產差異化、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混凝土產品,同時,大力開發應用再生資源,推行可循環發展,實現綠色生產,用智能化、信息化技術管理企業,經過努力,使混凝土企業成為科技先導型的企業。
在差異化發展的道路上,我省一些企業摸索了一些經驗,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昆山市建國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在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等科研單位的支持和參與下,逐步掌握了自密實、自流平等高性能混凝土的配置技術,積極向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發展,從2005年起,先后參加了京滬高鐵、滬寧高鐵的C60預應力混凝土橋梁、灌注樁、連續墻以及站臺等項目建設,企業逐步成蘇州地區專供高性能混凝土的品牌企業,在混凝土行業中脫穎而出。我們及時總結了昆山建國的經驗,向全行業推廣,鼓勵混凝土企業,特別是有實力的、有規模的混凝土企業跳出傳統平臺,進軍高端市場,從差異化發展中走出可持續發展之路,帶動全行業的結構調整。
2、轉變企業發展方式,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要引導企業改變以往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向以技術和管理發展生產力的集約型方向發展。在一段時期,我省很多混凝土企業主要依靠投資擴容,低價、墊資競爭的方式來發展企業,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要引導企業走出價格競爭、規模競爭的誤區,瞄準綠色建筑發展方向,把發展目標定位在技術創新、產品多元、提升服務、更好地滿足建設工程需求上。
要引導企業加強現代化管理,走質量效益型發展之路。當前,尤其要引導企業制定完善的資金風險內控制度,采取必要的措施,壓縮應收賬款比率。企業要將信用等級、資產負債結構、資金運轉效率、經營利潤等作為生產經營的主要內容和考核指標。
3、大力發展高性能混凝土
今年8月13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廣應用高性能混凝土的若干意見》(建標[2014]117號)。這不僅是推進綠色建筑的需要,也是化解水泥、混凝土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需要,給混凝土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廣闊的市場。因此,混凝土行業要抓住這個機遇,促進結構調整、市場開拓和創新發展。當前,我們正在做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研究發展規劃,提出發展目標。國家確定的目標是,到“十三五”末,高性能混凝土得到普遍應用,C35及以上強度等級的混凝土占預拌混凝土總量50%以上;在超高層建筑和大跨度結構以及預制混凝土構件、預應力混凝土、鋼管混凝土中推廣應用C60及以上強度等級的混凝土;在基礎底板等采用大體積混凝土的部位中,推廣大摻量摻合料混凝土,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根據江蘇經濟建設、城鎮化發展的實際情況,江蘇應全面達到并超過國家制定的目標。
二是抓好示范試點,逐步擴大規模。我們綜合考慮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域協調發展的需要,已確定昆山市建國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為三大區域的高性能混凝土省級示范基地。為了加大對試點企業的技術支持,提供技術咨詢、培訓等服務,我們又確定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江蘇蘇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為試點企業的技術支撐單位。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擴大高性能混凝土在全省的應用范圍和規模。
三是開展調查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深入試點企業,加強指導,及時總結和推廣試點經驗。開展調查研究,做好信息收集和統計分析,提出政策建議。住建部、工信部聯合成立了“高性能混凝土推廣應用技術指導組”,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繆昌文等6位專家為顧問,我省則要充分發揮產學研相結合技術創新體系的作用,為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和咨詢服務。
4、加快推進混凝土綠色生產
推廣綠色生產和管理技術,是調整行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措施。國家要求,到“十三五”末,80%的攪拌站要達到綠色生產一星級及以上水平,其中50%達到二星級及以上水平。江蘇作為混凝土行業發展較快的省份,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到“十二五”期末,全省要基本實現混凝土綠色生產,用國家的標準,就是屆時全省攪拌站都要達到綠色生產一星級及以上水平。根據當前行業實際情況,這個發展規劃可能會調整,但是,加快推進綠色生產的決心不變,力度不變。
江蘇省地方標準《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管理規程》已推行三年,我們正在抓緊制定《綠色混凝土攪拌站技術規程》,爭取年內出臺,以具體指導混凝土攪拌站綠色生產。國家發改委、環境保護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即將聯合頒布《混凝土行業清潔生產評價體系》,這對指導和推動混凝土行業依法實施清潔生產、節約資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和避免污染、保護和改善環境等,都有著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將有力推進混凝土綠色生產。
四、加強產業鏈融合,相互促進轉型升級
混凝土行業同水泥行業、砂石行業、外加劑行業、工程機械行業、施工行業緊密相連,混凝土行業要轉型升級,走綠色發展、創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之路,必須和產業鏈相關的行業緊密協調、合作。
1、適度、有序推進上下游行業兼并重組,探索現代化混凝土行業發展規律
2013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國發[2013]41號)。水泥行業作為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沿產業鏈向混凝土行業延伸,是化解產能、調整結構的重要途徑,順理成章。從企業角度講,從單純經營水泥產品向經營完整的產業鏈轉變,能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經濟效益;從行業角度講,理順上下游,引導價值合理轉移,能推動產業鏈集約化發展;從社會效益角度講,能減少資源消耗,降低排放,保護了環境。因此,適度、有序推進大型水泥企業集團兼并地方混凝土企業,是應當堅持的戰略取向。
2012年以來,中材、中聯、南方、山水、金隅、冀東、華新、亞泰等大型水泥企業集團全面進入混凝土行業,拉開了預拌混凝土行業、水泥制品行業戰略重組的序幕,改變了我國混凝土行業的總體布局和發展格局。大型水泥企業集團以強強聯合為手段,以提高產業集中度為目標,對地方混凝土企業實行兼并重組,對混凝土行業的結構調整、轉型升級起到了龍頭帶動作用。2年來,中國聯合水泥集團強勢進軍江蘇省混凝土行業,在我省一南一北先后組建了南京中聯混凝土有限公司和江蘇中聯鑄本混凝土有限公司,取得了一定的規模效應。南京中聯去年的混凝土實際產量達到920萬立方米,江蘇中聯鑄本達到350萬立方米,分別位居全省第一和第三。
大型水泥企業集團兼并地方混凝土企業,帶來了混凝土企業規模的擴大,促進了混凝土行業的結構調整,推動了混凝土企業技術進步和現代化管理。江蘇混凝土行業由傳統的、單一的、分散的攪拌站形式,開始向由大型企業集團主導的多方位、多品種、科技型、創新型的新型建材領域進軍。
但是,大型水泥企業集團進入混凝土行業也面臨著很多深層次問題和突出矛盾,主要是:水泥行業消化產能與預拌混凝土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疊加;兩個行業的企業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差異較大;地方民營企業與央企、國企的理念有明顯距離;混凝土企業人才資源缺失,素質不齊,等等。這就要求深化改革,努力探索現代化混凝土行業的發展規律,建立適應集團化管理的現代化混凝土企業管理模式,建立沿產業鏈延伸的上下游行業協調發展模式,建立混凝土行業技術進步和創新發展模式,建立以質量、信用為基礎的混凝土市場競爭模式,等等。
2、加強上下游行業技術融合,促進混凝土行業技術進步
長期以來,混凝土生產與應用的各個環節被分割成不同行業,從水泥、砂石骨料、外加劑等生產,到混凝土生產,到施工與養護,各個環節相互脫節,造成混凝土質量不穩定,最終導致工程質量不穩定。因此,我們要通過推廣應用高性能混凝土,加強水泥、砂石、外加劑、施工等行業與混凝土行業在技術層面上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高性能混凝土與普通混凝土相比,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高體積穩定性等優點,是重要的綠色建筑材料。推廣應用高性能混凝土,包括推廣應用高強性能混凝土和普通強度混凝土的高性能化,這對提高建筑工程質量、降低建筑全壽命周期綜合成本、推動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建筑技術進步等等,都具有重要意義。推廣應用高性能混凝土,也將有力促進建材工業變革,推動水泥工業結構調整,通過混凝土產品結構調整,帶動水泥產品結構優化,加快推進水泥高標準化和特種化。
高性能混凝土對砂石的質量要求極高,對外加劑、摻合料的技術要求也極高。因此,要加快推廣骨料分級、配合比優化、試驗檢測和原材料質量控制技術,提高水泥混合材、外加劑成分檢測及質量控制能力,應用先進的砂石、混凝土生產設備。
在推廣應用高性能混凝土的過程中,通過上下游行業的技術融合,促進混凝土行業的技術進步,使傳統的混凝土行業成為科技先導的現代化行業。
自2013年1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用國辦發[2013]1號文件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行動方案》以來,綠色建筑行動已迅速在全國展開。推進綠色建筑行動,大力發展綠色建材是重點任務之一,包括大力發展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制品等建筑材料,這不僅有力地促進了混凝土行業的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也帶動了水泥行業的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作為產業鏈上的上下游行業,我們要抓住機遇,在積極投入綠色建筑行動當中,相互融合,相互支持,以共同實現轉型升級。
編輯:何姝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