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为什么叫中东,扒开腿挺进嫩苞处破苞疼,十九岁国语版免费观看完整高清,最好看的2018免费观看在线

水泥行業十年產能變動情況分析

中國建筑材料聯合協會 · 2014-09-17 12:08 留言

  近十年來水泥行業的數據分析,向我們展示了這十年間我國水泥行業產能的變動情況。近年來,我國水泥行業面臨著產能過剩等一系列問題,希望能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為水泥行業、企業人士提供參考和借鑒,推進水泥行業又好又快發展。

  據跟蹤統計,截止到2014年上半年,實際運營水泥熟料生產線1600余條,熟料生產能力18.9億噸,水泥生產能力突破34億噸,達到新的高峰。近十年來,水泥行業取得長足發展,2013年水泥產量是2003年的2.8倍,主營業務收入是2003年的5.3倍,但水泥產能也在不斷擴大,產能過剩問題逐漸凸顯。雖然近幾年在政府相關部門、行業協會及水泥企業的共同努力下,遏制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工作初顯成效,但全行業化解產能工作仍面臨較大壓力。

  一、2003~2013年水泥行業發展情況分析

 1.我國水泥產能變化情況

  水泥行業與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緊密相關, 2003~2012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水泥產能隨之不斷擴大。在此期間,雖然產能增速起伏較大,但十年內平均增速達到12.2%,尤其是2009、2010年,水泥產能增速連續兩年超過15%(圖1),2012年底突破30億噸,到2014年上半年超過34億噸(圖2),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直接刺激了水泥產能的持續擴張。

圖1 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及水泥產能增速變化情況

圖1 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及水泥產能增速變化情況

圖2 2003年以來全國水泥產能變動情況

圖2 2003年以來全國水泥產能變動情況

  2.水泥產業結構變動情況

  2003年,我國新型干法生產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新型干法熟料生產能力比重不到全國熟料總產能的20%,其中4000噸及以上生產線實際運營能力僅占新型干法總運營能力的25.2%,新型干法生產線平均日產規模1800噸。十年來,隨著我國新型干法技術的逐漸成熟、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水泥產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新型干法技術得到長足發展,到2013年末,新型干法熟料產能占全國熟料總產能的比重已超過95%,4000噸及以上生產線實際運營能力所占比重已超過全國新型干法熟料總運營能力的60%,其中10000噸級生產線有11條,新型干法生產線平均日產規模達到3300噸。今年上半年投產的19條新型干法生產線中,4000噸及以上有15條,設計能力占新增設計能力的87.4%,水泥生產線大型化趨勢愈加明顯(圖3)。

圖3 2003~2013年年末實際運營新型干法生產線日產規模構成情況

圖3 2003~2013年年末實際運營新型干法生產線日產規模構成情況

  2003~2013年水泥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平均累計增速30.8%,規模以上水泥生產企業數量大幅增加。產能的快速增長加大了水泥企業間的市場競爭,企業的兼并重組和規模化擴張速度隨之加快,水泥生產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產能較大、技術水平較高的大企業集團的數量也在增加。2007年末生產規模超過1000萬噸的企業集團有11家,熟料生產能力占實際運營能力的20.3%,水泥占36.0%;目前年產規模超過1000萬噸的企業集團達到31家,熟料產能占實際運營能力的65.2%,水泥占47.7%;目前統計的水泥建設項目中,屬于大企業集團的熟料和水泥設計產能比重均已超過40%,大企業集團的水泥生產能力繼續擴大,水泥產業逐步實現規模化升級,開始了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3.水泥產業布局變動情況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的不斷推進,政府對中西部地區投資逐漸加大,從“十五”開始,水泥產業出現明顯的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趨勢(圖4、圖5)。2006年東部地區水泥熟料產能占全國熟料總產能的45.1%,水泥產能占50.6%,超過全國的一半;到今年上半年,東部地區熟料比重下降到31.0%,水泥產能下降到37.1%,中、西部熟料比重分別比2006年末提高0.8和13.5個百分點,水泥產能比重分別提高3.8和9.7個百分點。目前統計的水泥熟料生產線建設項目中,中西部地區建設項目設計能力占建設項目設計總能力的近90%,水泥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步伐仍在繼續。

圖4 歷年水泥熟料產能分地區比重變化情況

圖4 歷年水泥熟料產能分地區比重變化情況

圖5 歷年水泥產能分地區比重變化情況

圖5 歷年水泥產能分地區比重變化情況

  二、水泥行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1.水泥產業發展模式轉變相對緩慢

  二十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逐漸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國民經濟轉型步伐加快。而我國水泥產業由于發展較晚,目前仍以數量規模型發展模式為主,雖然已開始向質量效益型發展方式轉變,但轉變速度仍未跟上國民經濟轉型步伐。

  轉型速度的差異化,使水泥產業面臨的社會化壓力逐漸凸顯:一是產業附加值較低,大部分企業仍以供應水泥產品為主,產業鏈發展模式還未充分建立,市場競爭手段單一,市場機制對產業的優化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二是資源、能源瓶頸問題對行業發展的制約作用不斷放大,脫硫、脫硝等技術的升級和設備的更新、購置及能源成本的不斷上升都剛性提升了水泥企業的生產成本;三是行業科研投入不足,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進程緩慢,“兩化融合”對水泥產業和水泥產業中低附加值環節的改造作用以及對水泥產業轉型升級的推動作用還遠沒有充分發揮;四是水泥窯協同處置垃圾焚燒技術還沒有大范圍應用,其對水泥工業產業功能轉變的推動作用還遠未發揮,水泥產業作為社會循環經濟節點的地位還沒有完全顯現。

 2.行業同質化競爭拖緩產業轉型步伐

  由于水泥產業的規模數量型發展方式,低水平生產線仍然存在,同質化、重復性建設還在發生,水泥行業技術性投資比例相對較低。到目前為止,4000噸級以下的水泥熟料生產線生產能力仍占全國新型干法總產能的37.1%(圖6),產業仍然存在較大升級空間;據跟蹤統計,截止到2014年上半年,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建設項目仍有近240個,熟料生產能力2.8億噸,水泥生產能力3.4億噸,重復性建設項目進一步加大了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壓力。

圖6 2014年上半年水泥熟料生產線日產規模結構分析

圖6 2014年上半年水泥熟料生產線日產規模結構分析

  同“十五”相比,水泥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用于購置工器具設備的比例出現下降(圖7),“十五”末期,用于購置工器具設備的投資占行業投資的47.5%;2013年末這一比例下降到39.7%,建筑安裝工程投資占到投資總額的53.7%,水泥行業投資目前仍然以規模擴展為主,而技術性投資不足(圖8),拖緩了水泥轉型升級步伐。

圖7 水泥固定資產投資中用于工器具購置投資比重

圖7 水泥固定資產投資中用于工器具購置投資比重

圖8 2013年末水泥固定資產投資構成

圖8 2013年末水泥固定資產投資構成 [Page]

  3.產能過剩已成為影響水泥行業經濟效益的主要因素

   隨著2003年以來固定資產投資的穩定增長,水泥行業迎來高速發展期,主營業務收入及利潤增速均保持高位,直至2011年達到行業歷史頂點,是年水泥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增速分別達到30.2%和50.1%,銷售利潤率15.3%,與此同時水泥產能也達到近30億噸。由于水泥產能擴展速度較快,2007年以后水泥產能利用率開始出現下降(圖9),但由于市場需求旺盛,水泥行業整體效益仍然保持增長;2010年以后隨著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的持續放緩,水泥市場需求走弱,到2012年市場供需矛盾凸顯,水泥價格下降,行業效益下滑,2012年全年及2013年上半年行業運行保持低位徘徊,直到2013年下半年才開始出現恢復性增長(圖10),水泥產能絕對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已經嚴重影響水泥行業經濟運行。

圖9 2007~2013年熟料及水泥產能利用率

圖9 2007~2013年熟料及水泥產能利用率

圖10 2006~2013年水泥制造業經濟效益指標變動情況

圖10 2006~2013年水泥制造業經濟效益指標變動情況

 4.水泥產業效益成本不斷加大

  2003年全國水泥通用平均出廠價格226.6元/噸,與原煤平均價格基本持平,2003~2013年間,水泥平均價格波動上行,但上漲幅度遠低于原煤購進價格的增幅。2013年全國通用水泥平均出廠價格304.3元/噸,比2003年上漲34.3%,同一時期煤炭價格上漲183.9%(圖10),工業用電年平均購進價格增長32.0%,水泥產品的能源成本在這一時期持續增加;同時隨著環保標準的日益嚴格,企業在環保設備配套和技術升級方面必將加大投入,但就目前情況看,市場供需仍不平衡,水泥價格難有大幅上漲趨勢,水泥效益成本仍有增加可能。

  三、措施建議

  1.化解產能工作應做好長期準備,堅持不懈推進

  自2009年國發[38]文以來,通過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及水泥企業的不斷努力,行業內對產能過剩已逐漸統一認識,遏制產能工作已初顯成效,但產能過剩問題遠未根本解決。從宏觀市場來看,去年11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速降至20%以下,今年以來一直低于18%,且持續放緩,宏觀市場對水泥需求將會持續弱化;目前,全國水泥產能已突破34億噸,近240條熟料生產線建設項目設計產能達3億多噸,水泥產能將會空前巨大,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現象將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存在,化解產能過剩工作需要堅持不懈。

圖11 2003年以來水泥出廠價格及原煤購進價格變動情況

圖11 2003年以來水泥出廠價格及原煤購進價格變動情況

 2.加快推進產業布局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仍是水泥行業發展的最終目的

  僅就市場供需,繼續淘汰落后產能,遏制新增產能,控制產能總量是必然方向,但考慮到目前水泥產業分布及結構仍不盡合理,完善產業布局,持續優化結構仍應是當前各項工作的主要落腳點。

  第一,要防止產能區域性過剩加劇。目前水泥產業正按照國家產業規劃逐漸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中西部地區水泥比重逐漸增大,2013年底,中西部地區產能已達到21億噸,超過全國水泥產能的60%,但隨著產能的擴大,中西部地區的水泥產能利用率也逐漸降低,2013年中西部地區水泥產能利用率74.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在水泥產業轉移過程中要考慮當地的市場容量,在繼續推進水泥產業布局不斷完善的同時,也要關注區域市場的供需是否平衡,控制區域產能過剩加劇風險。

  第二,要引導加強行業企業自律。不可否認,水泥大企業集團的擴張及其帶來的水泥產業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客觀來講其對水泥產能總量增加也起到了推動作用。目前,水泥熟料生產線建設項目中屬于水泥大企業集團的有80多條,絕大部分是4000噸級或以上生產線,設計產能超過建設項目總產能的60%。在當前形勢下,水泥大企業集團應該從整個行業出發,發揮行業責任感,樹立起遏制產能過剩的意識,率先控制產能增加速度,積極主動推進化解過剩產能工作,以保證整個水泥行業的健康發展。

  第三,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有效推動現有水泥產業整合。由于我國水泥產業起步較晚,且發展較不平衡,目前部分地區仍存在小規模、分散化經營局面,水泥產業整合空間依然存在。呼吁地方政府相關部門能夠從大局出發,加大淘汰相關政策中規定的落后產能的力度,尤其是在水泥生產線審批權歸口地方政府的情況下,更要嚴把準入關,從優化存量入手,充分利用產業提升空間,合理整合和替換現有產能,有效促進水泥產業合理規劃,整體提高水泥產業技術水平。

  第四,要加大產業技術創新投入。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水泥工藝技術和工程技術已經比較成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但是與世界領先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從長遠看,我國水泥工業的發展將面臨來自資源、能源和環境等方面的約束,因此水泥工業要未雨綢繆,加強在基礎理論、節能減排、協同處置廢棄物技術以及其他具有行業共性等方面的研究,利用科技創新減少效益成本,促進產業升級,達到創新驅動結構調整的目的。

  第五,要充分利用環保機制倒逼產業升級。隨著國家和社會對環保工作的關注越來越大,政府相關部門及行業組織陸續修訂了部分水泥行業標準,提高行業排放指標,目前大部分企業已經通過安裝尾氣處理裝置,達到行業標準,但仍有部分企業為了節省成本陰奉陽違,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競爭環境。因此要嚴格督促行業加強環保技術投入,提高行業技術準入門檻,充分利用環保機制倒逼產業升級。

編輯:何姝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聯系電話:0571-85871513,郵箱:news@ccement.com。

最新評論

網友留言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網立場

暫無評論

發表評論

閱讀榜

2025-03-27 15:51: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泉市| 新竹县| 钦州市| 闸北区| 义马市| 鄂尔多斯市| 嘉荫县| 鲁山县| 内丘县| 镇坪县| 金坛市| 且末县| 清流县| 福州市| 昭苏县| 武定县| 泽库县| 福州市| 尼勒克县| 兴仁县| 通榆县| 濮阳市| 镇远县| 修文县| 达日县| 清水县| 泾川县| 大渡口区| 仁寿县| 汶川县| 泸溪县| 龙川县| 北票市| 巴中市| 德化县| 于田县| 德庆县| 根河市| 筠连县| 永年县| 开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