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水泥“聯盟”成立 能否化解山西水泥產業的“危機”?
山西是水泥產能嚴重過剩的省份,據中國水泥網數據顯示,2018年山西省水泥熟料產能達6280萬噸/年,但產能利用率僅達39.41%。
由于長期的產能過剩,嚴重制約了全省水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導致山西水泥行業穩增長的基礎很不牢固,調結構和去產能的任務仍然很艱巨,行業整體技術創新能力不足,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行業面臨的焦點矛盾仍然是產能嚴重過剩。
據了解,基于這樣的背景下,日前,“山西省水泥產業發展戰略聯盟”(以下簡稱“聯盟”)成立大會日前在太原召開。該事件被譽為山西建材工業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目前國內第一家全省范圍組建的水泥產業發展戰略聯盟。
聯盟的成立不禁讓筆者想到去年8月份成立的內蒙古水泥集團。內蒙古也是產能過剩大省,內蒙古現有水泥產能1.2億噸,但實際產量自2011年達到6500萬噸高峰后開始逐年下滑,到2017年跌至3045萬噸,產能利用率僅為25.37%。并且企業為了搶奪市場,低價傾銷,割肉相殘,內蒙古成為全國水泥行業競爭最慘烈、價格最低、效益最差的地區,嚴重影響和阻礙了內蒙古水泥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但兩者不同之處在于,“聯盟”是由省政府部門推動、支持成立,是山西省政府打造的制造業產業鏈的命運共同體,是一個大平臺;是山西省政府部門為實現經濟穩增長和新舊動能轉換的創新之舉。內蒙古水泥集團是由蒙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組建自治區大型水泥集團公司,第一個以資本為紐帶的水泥集團。
有業內人士指出,“聯盟”是由政府部門牽頭,行政色彩較為濃重,若僅以行政力量為紐帶,缺乏資本連接,“聯盟”能否扭轉山西水泥行業當前的形式?
這一疑慮不無道理,此前國內水泥聯合公司的成立對于當地水泥價格確實有支撐作用,依靠行業自律穩定市場秩序。一位業內人士曾表示,從長遠看,由于經濟發展結構的不合理,可以預見未來相當長時間內,水泥需求還將繼續呈現下滑態勢。參與聯合的企業如何平衡各自之間的市場,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聯盟雖與聯合公司性質不同,但在上述問題中,是否也會有同樣的困境存在?但不得不提的是,由政府牽頭,有政策的約束,更有利于提高行業自律,將錯峰生產政策執行的更加徹底。
聯盟的成立對于山西水泥行業的影響究竟有何影響,還有待商榷!但對于一個產能嚴重過剩的地區,要想走出困境,僅僅成立“聯盟”是遠遠不夠的,在影響行業發展的根本問題——產能過剩,未能有效解決的背景下,無論是聯合公司還是“聯盟”恐怕都很難發揮理想的效果。
推動行業持續健康發展,轉型升級,不僅需要行業同仁的共同努力,也要資源優化配置,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加速行業去產能,才能實現山西水泥工業高質量發展。
編輯:俞垚伊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