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綠色建筑仍以政府強制為主 房企態度冷淡
9月11日,第三屆能源基金會建筑項目交流會在甘肅敦煌召開,交流會圍繞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路線、大數據時代下的城市節能戰略、建筑垃圾處理等主題展開。
現狀
政府強制大于市場動力
住建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司長楊榕在交流會上表示,目前的建筑節能工程,政府強制推動多于市場動力。具體而言,建筑節能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來推進:第一,政府應該從更大范圍內來強制推進建筑節能;第二,明確能效水平的標準;第三,積極建設能耗監管、管理以及節能平臺;第四,使得政府引導和市場動力并行發揮作用;第五,通過推動建筑節能來促進相關產業水平的提升;第六,發展綠色建筑不僅是滿足發展的需要,更是改善民生的需要。
住建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巡視員武涌在《中國建筑能效提升工程》的主題演講中介紹了我國在建筑能效提升上面所做出的努力及工作的進展。目前,通過對上海、重慶、山東、河南、天津等城市的廣泛調研,召開了30余場座談會,確立了建筑能效提升的初始路線圖。
調研結果表明,未來綠色建筑適合用“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三個五年來實現三個轉變——從節能建筑到綠色建筑的轉變,從單體建筑到區域建筑的轉變,從“淺綠”到“深綠”的轉變。
武涌稱,綠色建筑未來路線圖從2016年開始,并分三個五年的階段,是出于如下幾個方面的考慮:首先,將綠色建筑的節奏和國家每個五年一規劃的步調統一起來;其次,研究結果升級到正式文件要有一個準備期,這個準備包括了宣傳擴散,讓社會知悉的準備,也包括技術、標準的準備;最后,未來城鎮化的高速增長窗口期也將與綠色建筑的發展相結合。
針對綠色建筑或難以在2015年完成10億平方米目標的質疑,武涌強調,現在統計的已完成7000萬平方米的數據,漏掉了定義為綠色建筑的節能建筑。“在一些城市,比如北京,是強制將綠色建筑一星的標準,融入了節能建筑的標準,節能建筑是國家強制實施的,也就是說所有的建筑都達到了綠色建筑一星的標準,只是沒有去認證,沒有認證就沒有被統計在綠色建筑的數據里面。”
武涌還表示,綠色建筑的行動方案個地方都有積極行動,各地按照國務院的要求,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明確本省的目標。政府投資的大型公共建筑以及保障房,都被強制要求建設成為綠色建筑,這項工作正在有序地推進中。
“標準有了,還是要以落地為目標。”武涌認為,綠色建筑理念、規劃都完成了綠色化,那么還要完成基礎設施的綠色化,比如要推動垃圾分類處理,推動綠色、低碳出行等。“經過一系列的環節,最后通過土地出讓時附加轉讓條件,誰來投標,誰就承擔綠色化的責任。”
難點
輕盈利與重投入難以協調
綠色建筑推行到落地的環節,房地產企業“任重道遠”。目前,購房者買房更多的還是看地段、價格,即便有了綠色建筑的標識,也不會對銷售產生多大的利好影響。真金白銀地投入,短期內得不到實實在在的產出,這對于在商言商的房地產企業們來說,并沒有積極投身的動力。
本次交流會,僅有招商地產一家企業代表出席,這或許從某種側面上反映了房企對綠色建筑的“冷淡”態度。
招商地產是國內綠色建筑的先驅,2005年招商地產泰格公寓拿到第一個綠色建筑項目LEED銀級。然后是2006年發布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2008年開展了國內第一批綠色建筑星級評審,當年共評了10個項目。
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招商地產首席綠色低碳官胡建新表示,招商地產最早在2009年成立綠色建筑研發中心,首先跟央企“百年老店”的企業社會責任有關;其次是品牌宣傳,招商局集團的使命叫“以商業成功,推動時代進步”,招商地產的使命是“鑄造綠色家園,推動社會進步”,這與綠色建筑是呼應的;再次,要有經濟效益的,招商地產做綠色建筑的原則是“適用、經濟、美觀”。
胡建新認為,做綠色建筑要先把能耗的量降下來,再把提高能效做上去。在采光條件良好、通風環境良好的情況下,要更多的利用自然資源,而不是去用節能燈泡或者是新風系統,那種是全天候都在消耗能量的,在環境允許的情況下,最好是先降低能耗,再考慮提高能效。
因地制宜來做綠色建筑也是胡建新認可的,“比如在北京用‘新風系統’做宣傳就會受到消費者的認可,人們已經意識到霧霾、PM2.5的危害了,但是在廣州那種喜歡開窗戶的地方,可能就不太行。”
記者梳理發現,目前主動進入綠色建筑領域的企業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受益于土地一級開發,以綠色建筑標準進行一級開發,提升土地的價值,促進銷售,“政府也會給予一定的反哺,做一級開發的企業往往容易拿到該土地的二級開發。”中投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規劃設計部主管聶雪峰告訴記者,“方興在長沙梅溪湖新區的一級土地開發就做得很成功。”
第二類是商業地產的自持型物業做綠色建筑,交流會上有演講嘉賓舉了萬達自持型物業的案例,綠色建筑在運營階段中,是能夠實實在在為企業節約能耗的。“一些中小開發商,賣了房子就走了,物業也不是自家的,所以做綠色建筑對他們來說不能直接受益。”聶雪峰說道。
第三類是一些中小型開發商通過多年來做綠色建筑,形成有辨識性的高端產品,在宣傳上也側重于強調改善人居生活環境,以獲得高端購房者的青睞。“南京的朗詩,北京的當代都是走的這個路線。今后所有的建筑都是綠色建筑,這時還是需要有一些有特色的產品,這樣才能在市場上立住腳。”聶雪峰表示。
當被問及招商地產屬于那種盈利模式時,胡建新說:“招商地產各個方面都有涉及到,有做土地一級開發,也有自持型的商業物業,也有住宅產品,我們的商業模式叫社區綜合開發,但是有些不一定能盈利。”他還說道,“很多時候是犧牲掉一部分的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在我們能承受的范圍內,來為社會做點貢獻,從而獲取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的平衡,三者是有妥協的。”
觀 點
需落實獎勵政策激發企業積極性
據住建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綠色建筑發展處副研究員馬欣伯的報告,目前全國綠色建筑達到1.627億平方米,2015年要完成的目標為10億平方米,也就意味著2015年新建建筑中30%需為綠色建筑,完成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目標任重道遠。
馬欣伯總結綠色建筑在推進中存在困難有如下三個原因:
首先,綠色建筑政策措施存在問題。具體表現為:國家和部分地方的激勵政策尚未兌現,對企業開展綠色建筑時間積極性有一定影響;不同激勵措施的事實效果還有待檢驗;如何協調各部門關系是確保綠色建筑要求得到落實的關鍵;強制與標識評價的關系及對接方式還有待探討。
胡建新稱,“有個別地方政府的補貼款項下來了,但是國家的還沒有下來。”聶雪峰也表示政府的激勵政策尚未兌現,“北京的政策里面雖然明確了綠色二星標準獎勵45元/平方米,三星獎勵80元/平方米,但是沒有落實下來。”
其次,綠色建筑能力建設與宣傳推廣中存在問題。具體表現為:綠色建筑從業人員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尚未建立;權威機構培訓較少;標識評審專家能力不夠、數量不足;能夠展示綠色建筑水平和實際效益的案例不足,對社會公眾的宣傳不夠。
最后,綠色建筑市場發展中存在問題。具體表現為:設計單位能力不足,積極性不夠;資訊行業亟待規范;開發企業積極性尚未真正調動;綠色建筑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尚未顯現;物業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以消費者為主體的綠色建筑市場機制尚未形成。
編輯:周利群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