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前治:需求到達頂峰 水泥產業應轉變經營模式
“我們總是在喊要轉變經營思想,主要是因為大家還都把希望寄托在市場增長上,經營思想還是一種在高速增長時的經營模式。因此,未來的經營模式轉變不單是指某個企業,而是指整個行業。”雷前治會長說。
當前這輪宏觀經濟調整是必然的,由于4萬億拉動,高鐵、機場、港口建設加快,水泥需求頂峰提前,全國的水泥需求量已經是處在頂峰(平臺),上下浮動1%已經對整個市場不會有太大作用。雷前治會長分析對水泥需求影響最大的兩個方面:
一是房地產對水泥的需求迅速萎縮。過往經濟發展模式是從農村向城市轉移,且來勢兇猛,各級政府把希望放在房地產,拉動房地產增長了十幾年。現在很多二、三線城市空置率已經非常高,指望農村向城里涌去的時代已經過去,房地產下一步將逐漸走向正常。
二是基本建設力度弱化。過去基本建設占到整個水泥需求1/4,近幾年高鐵、機場迅速擴張,比如華東地區高鐵已經基本完成了,正向中西部地區發展。但跟華東地區網狀布局不同,中西部高鐵分布只是呈條狀的,項目落在哪兒就好,沒有項目的地方壓力就大。
因此,以投資刺激經濟增長這條路很難再走得通,水泥等材料工業再指望政府投資拉動已不太現實。“即使政府加大對經濟的投資,也是一種微刺激,水泥也不會再有太大增長空間。還把希望放在需求增長上,這個行業是沒有希望的。”作為一位一路見證新中國水泥發展的“水泥人”,雷會長對下一步方向有著非常明確的認識。
相比其他水泥市場發展經驗軌跡:臺灣水泥業1993年是制高點,從增速曲線看,上去的比較陡,下來的也比較陡;而日本1986年到1995年10年,盡管也從高點回落,但始終是比較平穩的,這是因為日本政府出臺大量的刺激政策拉動經濟,但在1995年以后,日本無力再調控市場,經濟開始轉向自然軌跡,鋼鐵和水泥等行業開始下滑。
日本的這個路程可能就是之后中國所要經歷的。我國水泥產業目前的新增產能已經大幅減少,如若需求增長,供需關系會得到改善,但是需求一旦下降,特別是進入負增長,將是一個痛苦的時期。這個時候就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而不再是企業應對企業,而是要共同應對市場,這需要把市場研究透,經營策略要發生變化。
臺灣在市場下行時,9家企業是和平共處的、抱團取暖,日本則是發生資本股權結構大變化,是兩種不同模式。從我國現行水泥發展看,山水、中聯的山東區域市場整合經驗應該積極實施,區域內企業能控制市場,看到市場萎縮,共同對付市場。同時,大企業改制是重點,這種改制不僅是指混合制,也包括要引進大的投資、發生大的股權變換。
“假如說不下這樣的決心,這個行業將很難。”雷會長指出。
編輯:方運田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