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產業化成為行業熱點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快速發展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近年來在國內快速發展,建筑工業化、住宅產業化也成為行業熱點,工業化的建造方式是行業發展趨勢,這已成為共識。但工業化方式并不僅是裝配一個途徑,在裝配式混凝土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需要整個行業共同思考并積極解決。本文主要總結筆者的個人認識,力爭從不同角度對行業的發展進行思考。
與現澆混凝土結構相比,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將部分現場工作量移入工廠,可節約大量勞動力、減少施工耗材消耗、縮短工期,但預制構件的連接費用、運輸費用及預制構件生產的管理費用、稅費等也會增加。混凝土結構是否采用裝配方式建造及預制構件的應用比例(預制率指標),主要由建筑綜合成本來決定。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高,施工現場環保要求高,很多情況下預制裝配的建造方式其經濟效益就明顯。
我國的住宅大多為高層、多層混凝土結構,而國外普遍為獨棟或低層(美國90%的住宅為木結構House),我們可借鑒的國外經驗并不多。在地震烈度相當的條件下,日本與我國臺灣地區有高層裝配式混凝土結構住宅的工程實例,且均為裝配式框架結構。
從設計到建造的各個環節,裝配式結構都對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專業技術要求。建筑裝配式結構,無論在設計費,還是專業工人的薪酬方面都比現有水平更高,并需要投入更多的管理與監控措施。
從預制構件自身角度來看,產生直接經濟效益的兩個必要條件是預應力技術與高強混凝土,這兩者的應用能減小構件截面、減少構件配筋。如果將現澆混凝土結構方案直接拆分為非預應力混凝土構件,工程土建造價很難低于現澆結構。
我國研發并應用裝配式混凝土結構(以下簡稱“裝配式結構”)始于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主要學習蘇聯經驗,到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基本建立了以標準預制構件為基礎的應用技術體系,包括以空心板等為基礎的磚混住宅、大板住宅、裝配式框架及單層工業廠房等技術體系。由于當時的技術體系成本控制過低,存在整體性差、使用功能不良等問題,再加上裝配式結構建造的各個環節無法滿足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大規模建設需求,最終使裝配式結構的比例迅速降低并造成行業萎縮,預制構件生產企業數量急劇減少。
本世紀以來,北京榆構公司等單位完成了多項公共建筑外墻掛板、預制體育場看臺工程。2005年之后,國內萬科集團、瑞安集團、中南集團、宇輝集團等單位在借鑒國外(境外)技術及工程經驗的基礎上,從應用住宅預制外墻板開始,成功開發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裝配式剪力墻住宅結構體系。近年來,隨著全社會、全行業對資源、環境問題的不斷關注,裝配式結構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并真正成為行業的熱點。
編輯:何姝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