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透明及許可泛濫 中國碳排放市場堪憂
作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正制定一項全國碳交易制度,但試點市場免費排放許可的泛濫,可能導致其重蹈歐洲碳交易的覆轍。
擁有全球最大碳交易系統的歐盟,就經歷了價格崩盤,損害了公信力的命運。當時,全球金融危機導致需求銳減,進而抑制污染水平,同時歐盟也發放了過多排放許可。
15位交易商、經紀商和顧問向路透社表示,中國去年建立的試點市場部分存在許可超發現場。試點市場若失敗,將打擊碳排放市場用作減排手段的公信力,并讓人難免對中國政府建立全國市場的計劃生疑。該計劃也是中國氣候變化政策的重點。
根據中國的試點計劃,企業向政府上交排放許可,以交換將排放的二氧化碳。大多許可都是免費獲得,但如果企業超出配額,就必須在市場上買入更多許可。
在所有經營試點計劃的地方政府中,沒有一個公布取得排放許可的企業去年的碳排估計數據,以及有無碳排放量與許可發出數量的對照數據。
已公布的,只是已發出許可數量的概略數字,從廣東的3.5億到深圳的約3300萬不等。
尚未有2014年發出許可數量、以及與去年相較是增加還是減少的資料。
不過產業消息人士,各地方政府正面對北京當局讓這些計劃開始運轉的壓力。同時,為了讓所有產業都能參與其中,他們可能發出可過量的許可,這恐將導致其喪失實際控制排放的能力。
“他們給出的許可,多過于企業的需求,”一名交易商表示,他所屬公司在多個市場相當活絡;他不愿具名,因為評論此事有其敏感性。
然而,在近期合規期限將至之際,需求疲弱,廣東及天津等地的許可價格跌至記錄低點,反映出許可可能存在過度發放的問題。數周之內,廣東許可價格從60元人民幣跌掉至41.50元人民幣,天津許可價格則從42元跌至19元。
由于9月中國將發行首波國內碳抵消額,許可屆時將會進一步增加,情況可能更加惡化。這些碳抵消額將發放給那些可以降低碳排放的項目,例如建立風力發電廠等。
天津方面已承認,2013年可能發放了過多的許可,2014年計劃減少發放數量,但參與當地許可發放流程的一名專家表示,尚未決定最終的發放數量。
“今年發放數量會減少,特別是鋼鐵行業,”該名專家表示,他要求不具名,因他的聘任何約中簽有保密條款。
試點地區的官員多將重點放在確保排放企業依循規定,而數據顯示,此目的已基本實現。
不過拒絕公布資料,恐怕將損害及改善這些計劃的種種努力,因為愿意加入基本面因素不明的交易商及銀行業者寥寥可數。
一名駐北京的交易商表示,他在要求提供資料時被告知,在試運行期間不會有任何數據公布。
“我問他們,那我們要怎樣才能預測價格?怎么有辦法預測供需狀況。他們說,目前這不是他們的關注重點。”
編輯:余樂樂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