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祭重拳 淘汰落后過剩產能決心未變
8月1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第二批2014年工業行業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企業名單,共涉及鋼鐵等10個產業132家企業,合計產能10.371萬噸。
對于列入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的企業,公告要求有關省(區、市)要采取有效措施,在2014年年底前關停列入公告名單內企業的生產線,拆除相關主體設備,確保不得恢復生產和向其他地區轉移。同時,各地要按照《關于印發〈淘汰落后產能工作考核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做好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企業的現場檢查驗收和發布任務完成公告工作。
在國務院下發《關于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之后,工信部連續公布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企業名單,這是化解產能過剩的重要舉措。同時,這也傳遞出一個重要的信號,那就是國家對產能過剩的治理決心未變,也絕對不會手軟。
決心之大,源于問題之嚴重。“此次產能過剩以國際金融危機不斷深化、新工業革命和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為大背景,十分嚴峻。長期產能過剩會造成稀缺資源的浪費和產品的積壓,進而造成失業率上升等不良影響。”中信銀行總部研究員趙陸琪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分析。
在監管層重拳打擊的背景下,金融機構亦有所作為。國內的銀行也在迅速收緊對產能過剩行業的信貸,尤其是鋼鐵行業。據報道,銀行業今年開始從鋼鐵行業抽貸至少1400億元,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上浮了利息。
對此,記者在趙陸琪那里得到了證實:“的確對部分行業的貸款進行了收縮”。北京市內一家商業銀行相關人士也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產能過剩行業不良貸款率的反彈和多部委聯手整治產能過剩的決心是信貸收緊的重要原因,嚴格信貸投放是國家抑制產能過剩多項政策中的重要一環。
治理固然重要,但預防更是不可或缺。趙研究員表示,“對于嚴重的產能過剩應予以預防”,如果國家能夠把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作為我國工業結構調整的一個契機,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培育扶持先進產能,很快就能實現重點行業的深度調整和產業升級,把產能過剩的挑戰轉化成機遇。
編輯:武文博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