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新:水泥窯協同處置助推行業綠色轉型
在世界品牌實驗室近日發布的2014年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中,有4家建材企業榮登榜單前100強,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新)是其中之一。
始創于1907年的華新有中國水泥工業搖籃之稱。21世紀初,華新與同樣擁有百年歷史的世界水泥巨頭豪瑞集團結成戰略合作伙伴,研發實踐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技術。
變身綠色使者
所謂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是指水泥企業將生活垃圾或城市市政淤泥等垃圾收集后,在水泥生產過程中進行處理,轉變為水泥生產的替代燃料和原料配料。“水泥窯的優勢在于窯里面的溫度非常高,垃圾在1000°C以上的環境中停留超過8秒,廢渣和飛灰都可以與水泥形成的熟料結合,是一種比較徹底的環保處理方式。”華新總工程師張江介紹說。
借鑒豪瑞集團的經驗,華新利用水泥窯內煅燒過程中的高溫、強對流、強堿性、還原氣氛等特性,使窯內處置的廢棄物在短短20秒內完成分解和燃燒,完全解決了其他處置技術無法根除的二惡英、呋喃污染問題。
除了城市垃圾,華新還將目標瞄向市政污泥。2009年,湖北宜昌市創建國家級衛生環保模范城市,市政污泥的處理未能達標。在華新的幫助下,宜昌市在操作中不斷改進處置工藝,使污泥處置技術日臻成熟,改變了市政污泥處置靠蒸發的落后方式,在一年后成功創建了環保模范城市。
據張江介紹,目前,華新市政污泥處置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充分利用水泥窯的余熱和污泥所含熱量,替代水泥生產所必需的燃料,成為污泥處置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的最佳選擇之一。
垃圾處理本土化
據華新水泥財報顯示,2013年公司環保業務實現了從點到面、從省內到省外的突破性發展。“截至目前,我們在全國已成功運行和在建、簽約的環保項目已達30個。預計到2017年,我們在全國的環保業務處置能力將達到3500萬噸/年。”華新總裁李葉青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和經驗積累,華新的水泥窯協同處理不論在技術創新、領域拓展,還是在基礎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發展,具備了相當規模并得到各界認可。不過,張江坦言,與西歐已經發展了30-40年的成熟預處理和垃圾分類技術水平相比,我國的預處理和垃圾管理還處于起步階段。
“水泥窯協同處理技術包含廢物的預處理和水泥窯協同處理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是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我們的垃圾成分復雜,對預處理的技術水平要求較高。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復制歐洲的預處理技術。”張江說。
此外,由于我國的城市垃圾分類進展仍緩慢,大量瓶罐、紙皮等垃圾的“干貨”被拾荒人士提前撿走,導致生活垃圾和污泥的含水率高達40%-70%,并且由于無機物含量高,致使垃圾的熱值通常只有750千卡/千克,相當于劣質煤,不利于燃燒放熱。“從近來的實踐經驗看,通過延長垃圾的放置處理時間,以及加大對廢水處理、除臭等力度,上述含水率高的問題也可有效得到解決。以華新的工廠為例,燃料替代率可高達50%以上。”張江表示。
企業環保轉型
由于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具有較大的經濟和技術優勢,因此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去年10月,國務院41號文《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中首次明確提出,支持利用現有水泥窯無害化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和產業廢棄物,進一步完善費用結算機制,協同處置生產線數量比重不低于10%。
而目前國內水泥生產線的狀況是,能協同處置垃圾的不足10條,占比低于0.5%。據瑞銀證券估算,若落實上述《意見》,未來國內水泥窯處置垃圾生產線預計新增投資133-152億元,而從垃圾處置能力看,水泥行業處置垃圾收入總額估計可達每年82億元。
在政策的鼓勵支持下,水泥企業參與水泥窯協同處理廢棄物的積極性普遍提高。據了解,國內水泥企業中,華新水泥、海螺水泥、金隅股份和中國建材4家企業進行了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的研發,業界普遍看好水泥企業轉型后環保業務的發展潛力。
不過,在實際操作中的一些桎梏也困擾著企業。比如,目前水泥窯協同處置垃圾不但沒有發電補貼,而且地方政府補貼的垃圾處理費用也常常低于垃圾焚燒發電企業,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企業的積極性。業內人士呼吁,對待垃圾處理應該按處理量和處理效果、而非按發電量來補貼。如果政府對垃圾處理給予相關的建設補貼、增值稅返還等補貼,垃圾處理的盈利貢獻將翻倍,能為公司帶來額外的利潤。
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為水泥行業的綠色轉型提供了新思路。針對我國水泥產能過剩3億噸的現狀,張江建議,應將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作為先進產能,優先保留并支持,這樣淘汰落后產能也更有針對性,符合產業向生態環保轉型升級的方向。
中國水泥網注:目前中國水泥行業除了華新水泥、海螺水泥、金隅股份、中國建材四家公司外,中材集團、中信重工、華潤水泥、拉法基瑞安等多家水泥企業均已開始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實踐,并不同程度地進入了產業化階段
編輯:曾家明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