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資源化:有企無市
編者按: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設所產生的建筑垃圾正成為許多地方的困擾。與此同時,建筑垃圾資源化的呼聲也越來越大,許多城市出臺了相關政策,給已經進入這個行業和即將進入這個行業的許多企業帶來了希望和信心,但也揭示出這個行業所面臨的諸多困境。
為了保障APEC第22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成功舉辦和控制霧霾天氣,從今年7月起,北京開展嚴查建筑垃圾土方砂石運輸工作,力求杜絕非法傾倒、撒漏等影響市容市貌、造成環境污染的不良現象。事實上,為了根治建筑垃圾運輸中的“不雅”行為,全國各地近來相繼掀起了治理風暴。北京近三年來幾乎每年都會開展建筑垃圾運輸專項檢查,但“死灰復燃”的情況頻現,這說明“運動式”的治理措施不能治本。
“盡管國內有不少從事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企業,但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還沒有真正形成。”北京建筑大學教授、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建筑垃圾管理與資源化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陳家瓏說。他認為,在產業鏈沒有形成之前,中國建筑垃圾的相關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為了推動產業鏈的形成,應該提高認識和制度建設,不能單純依靠市場調節。
資源化企業亟待產業鏈完善
吳建民是國內最早從事建筑垃圾處理的實踐者,也是北京目前唯一擁有可投入生產的建筑垃圾循環再利用企業的負責人。不同于專家學者們對宏觀走勢的關注,身為企業家的吳建民深知與建筑垃圾打交道的難處。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建筑垃圾資源化大潮的每一顆小石子都能激起企業的大漣漪。
出生于1959年的吳建民當過兵,從過政,也經過商。上世紀90年代初,他毅然下海,來到北京郊區昌平創業。“我當時就覺得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是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方向。”吳建民這樣回憶道。
2000年,吳建民邀請國內知名學者一起來研究該項目。在完成了一些基礎性的研究工作后,他們開始生產設備。在借鑒了日本、芬蘭、美國等發達國家同類設備的適用技術后,經過反復實驗,他們成功研制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新設備。
但是吳建民的企業成立后一直處于維系經營狀態,建筑垃圾處理目標沒有實現,甚至多年面臨虧損的局面。他告訴記者,企業發展不起來的癥結是建筑垃圾供應不足。“在國外,建筑垃圾的生產方要付費給處置商,但國內的情況卻恰恰相反,我必須花錢收購建筑垃圾。這樣算下來,再生磚的生產成本比普通磚還要高!”他說。
在2011年后的幾年里,北京市明確地把出臺建筑垃圾處置鼓勵政策,拓展相關使用領域,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化發展列為政府工作的重點,同時積極鼓勵使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吳建民的企業也被列為北京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再利用試點。
有了相應的扶持政策,建筑垃圾企業依舊難以維持運營。“經有關部門牽頭,施工方和業主答應給我們運輸十萬噸建筑垃圾,但最終只運來兩千噸。為什么大部分不給運了?因為運輸成本太高。業主就近倒掉,或者賣掉賺錢。”吳建民說。
資源化處置是一個系統工程
統計顯示,北京年產建筑垃圾4000萬噸,但北京市僅有吳建民一家建筑垃圾再生處理廠,全市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率不到3%。更令人唏噓的是,盡管如此,吳建民的設備還是“吃不飽”,企業仍然開工不足。那么,建筑垃圾都去哪里了呢?
廖公莊毗鄰北京市西五環,屬于典型的城鄉結合部地區,這里租住著大量外地來京務工人員。最近一段時間,在廖公莊開修車鋪的姜師傅格外忙碌。記者看到,車鋪附近停滿了拉渣土的大卡車。“很多車都在我這里改裝,不符合要求的不能運渣土。”姜師傅說。
據了解,北京市規定渣土運輸車必須遵守“四項硬性規定”:車輛必須為綠標車且加裝軟質機械式全封閉裝置;車輛后廂板噴涂反光、放大車號,區別于車身顏色;駕駛室噴涂運輸企業(個體)名稱;駕駛室上方安裝三棱標識頂燈,頂燈夜間必須開啟。
“土得掉渣”的渣土車似乎并沒有因為改裝而有所改變。“我們平時(運輸時)都很少加蓋,這樣能多拉點。檢查只是暫時的,五環以外沒人管,晚上被查到的可能性也很小。”一位司機告訴記者。他表示,車輛改裝后大家依然喜歡“打游擊”。
問及渣土的出路,這位司機說,車是自己的,他們連車帶人一起出租給渣土運輸承包方。“開渣土車肯定以賺錢為目的,離哪個渣土場近就卸到哪里。”他說。在記者的一直追問下,這位司機透露,有的司機嫌運輸路程太遠,就把建筑垃圾隨意傾倒在郊區的路邊,這樣還可以省下向渣土場繳納的處置費用。至于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廠,他表示壓根就沒有聽說過。
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這種方法無法醫治建筑垃圾的綜合病癥。“建筑垃圾運輸遺撒、隨意傾倒的問題為什么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我認為,問題出在頂層設計。現在各部門只管一環,各自為政、缺少溝通和統一規劃。比如,管理運輸的部門,就與前邊的拆除、裝卸環節和后邊的填埋、資源化處置環節無關。如果把前后兩端的工作規劃好,那么運輸過程的難題便可迎刃而解。”
陳家瓏指出,建筑垃圾的處理和利用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產生、運輸、處理、再利用各個層面,還涉及市政、建設、環保等多個行政管理部門。只有所有的環節統一管理、協同配合、有效聯動,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建筑垃圾處理鏈,真正實現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
“單就運輸來說,在遠途運輸過程中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及粉塵污染也非常嚴重,所以建筑垃圾運輸路程越短越好。英國的研究顯示,在運輸距離超過15公里后綜合碳排放量將明顯增大,得不償失。”陳家瓏說。他認為,現場處置是建筑垃圾資源化的最理想模式,將帶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明顯提升。
資源化不是單純的市場行為
就地處理是解決建筑垃圾運輸成本大、運輸通道不暢的有效抓手。事實上,國內并不鮮見構建建筑垃圾全產業鏈的全新嘗試,一些地方的建筑垃圾“自消化”循環利用模式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南方科技大學建筑垃圾處置試點堪稱創新之舉。”陳家瓏說。他介紹說,為了消納該校拆遷產生的近100萬噸建筑垃圾,深圳市經招標引入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企業,在項目現場就實現了建筑垃圾綜合利用。
在南方科技大學,伴隨著陣陣轟鳴聲,移動式的破碎機正在“吞石吐砂”,“山”上大小不一的混凝土塊,被破碎機“吞”入后,從側后方兩個出口“吐”出來的卻是沙狀的細骨料和稍大顆粒的粗骨料。前者被制成實心磚、空心磚等再生建材產品,粗骨料則用做地面基礎材料,全部用于校區建設,實現了建筑廢棄物“零排放”。[Page]
磨碎的骨料如何制成磚塊?骨料倒進機器的喇叭口后,添加水泥、固化劑、水等進行加工,即可制成磚塊,一個流程下來大概需要五六分鐘。成品磚塊制成后,只需7—9天的固化期就能回用到工程中。
據測算,該項目減少建筑垃圾填埋所需的受納場庫容66萬立方米,折合節約土地100畝;節約天然砂石原料消耗60萬立方米。由于減少了運輸環節,也就減少了因外運帶來的空氣污染。
九三學社2014年的調研顯示,我國建筑垃圾年產生量約為35億噸,但綜合利用率不足5%,遠低于歐盟(90%)、日本(97%以上)和韓國(97%以上)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如果我國每年產生的35億噸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0%,就可直接創造產值達6000億元以上,并帶動產值800億元以上的裝備制造業和服務業發展;同時,可節省運輸、油耗、車輛和公路維修等各項成本約3000億元。更令人驚喜的是,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實現建筑垃圾就地就近處理,減輕垃圾運輸帶來的交通壓力,可以減少交通事故傷亡人數約5.6萬人。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就業市場更加廣闊,若將35億噸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每年將新增約300萬個就業崗位,社會效益突出。
盡管前景美好,試點也算成功,但是建筑垃圾資源化的有益經驗在全國范圍內推開似乎還欠時日。
“建筑垃圾資源化并不是一個單純的完全市場經濟行為,有社會效益摻和其中。要想讓企業在目前的情況下生存下來,要么政府給政策,要么政府給補貼。”高級工程師、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建筑垃圾管理與資源化工作委員會秘書長高振杰說。
“現階段單獨做建筑垃圾處置的企業無法控制(上游)原料好不好。如果各種原料混雜不清楚,就會使原料加工成本非常高。加工成本高于天然原料,但賣的時候價格要低于天然原料才有銷路,你說企業怎么生存?”高振杰問道。
高振杰認為,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從產業鏈上分析,牽扯到拆除、運輸、處理、再利用等多個環節,涉及業主、設計、監理、運輸、生產、施工等單位的協調和配合。任何一方、任何一個環節考慮不到或考慮不周都會產生問題。
以制度建設力促“點石成金”
協調建筑垃圾資源化運營的諸多環節和單位的最好辦法是搞好制度設計。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副主席賴明上個月在全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與處理培訓班上講話指出,要建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聯動工作機制,明確相關主管部門和相關部門的分工、職責,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工作納入節能減排考核目標,建立責任考核機制。
對此提議,高振杰表示認同:“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涉及住建系統、工信系統、市容環衛系統等。國內一些做得比較好的城市都和地方政府‘一把手’的重視有關。但要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廣,需要從國家層面一套制度來促進,比如在評選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園林城市中把建筑垃圾資源化作為指標。同時,加大對政策扶持力度。”
完善標準也是制度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我們計劃立項的行業標準有《施工現場建筑垃圾分類技術標準》《建筑垃圾再生集料路面基層施工技術規范》《建筑垃圾現場處置技術規程》等。”高振杰說。他特別提到,給《施工現場建筑垃圾分類技術標準》立項的意義重大。我國大多施工現場建筑垃圾任意堆放,甚至建筑垃圾與生活垃圾混放,這提高了建筑垃圾處置過程中分選的難度,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在提高建筑垃圾處置成本的同時還難以保證再生產品的質量。
高振杰認為,這實際上是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鏈向上延伸的過程。“拆除的時候分好類,資源化處置就方便多了,既節能又省人工,大大降低資源化的成本,還可以保證后期產品質量,是一個事半功倍的舉措。”他說。
企業是行業的基本單元,雖然行業還沒有真正形成,但是建筑垃圾資源化企業“點石成金”并非幻想。“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人們已經認識到對建筑垃圾的處理不能是簡單的堆放或填埋,但從節約資源的角度、社會穩定的角度、經濟效益的角度,都沒有形成一個綜合性的認識。在認識不全面的情況下,大家一窩蜂上馬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就會陷入原料保障不了、工藝不合理、產品沒人用的窘境。”陳家瓏說。他認為,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門應該建立拆除、運輸和處置一體化的特許經營制度,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投資經營;另一方面,企業應該搞好可行性研究,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一定要以本地為中心,盡量減少運輸。
“國內有些地方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做得風生水起,初見成效。這與這些地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現有的各種條件,突出地域特色,不照搬外地經驗不無關系。”陳家瓏說。
建筑垃圾
創意變身
■ 建筑垃圾變身“經適房”
美國老人丹·菲利普斯擁有異常豐富的人生經歷,他曾在美國軍隊當情報官,在大學教舞蹈,也當過古董交易商。過去十幾年,他又找到一項新的事業——用回收的建筑廢料建造綠色環保、富有藝術感的房屋,并以低廉的價格供應給低收入者。廢木條做的地板、汽車牌照拼成的屋頂、太陽能熱水器和雨水回收系統,在美國得克薩斯州亨茨維爾市的住宅區,菲利普斯設計的這些房屋更像是一件件綠色藝術品。
■ 建筑垃圾變身創意水泥家家居
即使是大眾眼中的廢物,經過恰當的設計,可以重新煥發生命力。在無國界設計機構“本土創造”的眼中,“用心處,泥土和鉆石的價值相等”。他們設計的創意水泥家居產品,讓建筑垃圾建筑垃圾變成“鉆石”。
編輯:徐潔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