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我國提前完成2020年碳減排國際承諾,水泥行業出了哪些力?
11月27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年度報告》發布。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稱《年度報告》全面反映了全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的明顯成效。其中在碳排放方面,2018年全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累計下降45.8%,保持了持續下降,已經提前達到了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國際承諾。
取得如此大的成效離不開全國各省市、各行業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以水泥行業為例,在過去的十幾年間,水泥行業作為碳排放大戶積極轉型升級,在助力全社會減少碳排放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水泥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性產業之一,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不容忽視。據統計,2010年我國水泥產量約為18.68億噸,由水泥工業產生的二氧化碳達10多億噸,水泥工業的碳排放量占全國排放總量的20%左右。水泥行業被稱為我國碳排放大戶可謂是“名副其實”。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我國水泥行業緊跟國家減排政策,不斷探索綠色低碳的循環經濟生產方式,為降低全國碳排量做出了重要貢獻。
1、大力推動散裝水泥的發展
發展散裝水泥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舉措,是大力推進循環經濟、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有效途徑,是促進節能減排的重要手段。數據表示1978年至2008年全國累計生產散裝水泥37.42億噸,實現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億多噸。
近幾年我國大力推進散裝水泥的發展,2018年我國散裝水泥使用率為66.92%;2019年河北上半年完成散裝水泥供應量3382萬噸,散裝率達到72.3%;安徽全省2019年散裝水泥供應目標為9600萬噸,散裝率目標為75%,其中10月份散裝率達到80.57%。水泥行業散裝水泥的發展可以說是利在千秋的大事。
2、深鉆碳捕捉技術
針對水泥行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為踐行國有大型企業的社會責任,海螺集團積極行動,大膽作為,著手開展水泥窯碳捕集純化工作。2018年10月31日由海螺建設的世界首條水泥窯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純化環保示范項目成功投運。該示范線的成功建成,在世界水泥行業首開碳捕捉利用實現產業化的先河,對推進我國乃至世界水泥工業節能減排有著深遠的示范引領意義。
另外,臺泥集團在去年研制發表了兩款碳循環“蝦紅素”商品,據了解一公斤的蝦紅素紅藻能吸收1.83公斤的二氧化碳。臺泥堅持落實“循環經濟”,倡導社會大眾力行“減碳生活”,以獨特的創新方式詮釋了減排事業的意義與責任。
3、逐步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它是用市場機制來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近年來很多水泥企業履行碳排放交易市場規則,為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榜樣作用。
如,葛洲壩水泥在2017年曾表示所屬湖北省內8家窯線子公司已全面完成試點期間的碳排放履約工作,履約率達100%;北京地區的金隅水泥、廣東的塔牌、華潤也都表示順利完成2016年度履約要求,履約率達到100%。曾經一度被認為是碳排放大戶的水泥企業并沒有拖各地碳排放履約的后腿,反而起到了帶頭和創新的作用。
4、行業媒體平臺全力推進碳減排工作
作為社會發展的一份子,水泥行業自覺維護全球氣候變化是行業的使命與擔當。身為水泥行業的主流媒體平臺的中國水泥網,一直以來以推動行業技術進步,改善行業社會形象為己任,為業界的專家、領導、企業提供交流合作平臺,大力推動行業減排技術探索,共同推進水泥行業朝著綠色低碳、共建共享的方向發展。
2014年政府部門先后發布了《2014-2015年節能減排科技專項行動方案》和《2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隨后中國水泥網在2014、2015、2016、2017連續四年的年度行業盛會“中國水泥節能環保技術交流大會”上將碳減排作為關鍵議題加以討論。
特別是在2016年,中國水泥網以“環保轉型、微改造大節能、碳捕捉與碳資產”為主題召開了“第四屆中國水泥節能環保技術交流大會”。會上邀請了中國建材聯合會會長喬龍德、海螺集團董事長高登榜、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國內處副處長王庶等行業領導,與近600名行業代表一同商討水泥工業碳減排方向。
就在一個月前,由中國水泥網主辦的“2019第七屆中國水泥節能環保技術交流大會”在安徽蕪湖召開,會上專門就碳捕捉新技術展開討論,并參觀了海螺建設的世界首條水泥窯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純化環保示范項目。
從2014年到2019年,中國水泥網作為行業媒體平臺一直不遺余力推動國內水泥行業碳減排工作。
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在過去的近十年時間里,國內水泥行業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不遺余力,為我國實現碳減排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水泥行業也當繼續“不忘初心”,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繼續奉獻力量。
編輯:梁愛光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