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形勢嚴峻 水泥企業未來怎么活?
不管情愿與否,水泥企業都面臨更嚴格的排放標準約束。
基于環境污染的嚴峻形勢,大多數企業對標準與發達國家接軌并不抵觸。而且,達標在技術上沒有太多障礙。雖然這會增加水泥生產成本,但比起污染治理以及污染帶來的健康成本,仍然是小數目。
距離新標準實施還有一年多的時間,大多數水泥企業仍然保持緘默。明年7月1日以后,他們將會走向兩個方向:滿足新標準繼續生存,或者被淘汰。
達標排放不存在技術問題
國內布袋技術已經成熟,脫硝工程建設進度差異大
根據最新修訂的《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粉塵排放限值由50毫克/立方米(水泥窯等熱力設備)和30毫克/立方米(水泥磨等通風設備)分別收嚴至30毫克/立方米和20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排放限值由現行標準的800毫克/立方米收嚴至400毫克/立方米。
隨著排放標準要求逐步加嚴,污染治理技術也一直在發展。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干法窯剛在我國興起的時候,大部分水泥生產線都采用電除塵。”北京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首席專家熊運貴告訴記者,因為北京的排放要求更為嚴格,粉塵排放要滿足30毫克/立方米的要求,電除塵技術達標存在一定困難。所以北京水泥廠在建設時就采用了布袋除塵,這也是國內第一條采用大布袋除塵的水泥生產線。
“大布袋使用后,正常粉塵排放濃度在10毫克/立方米左右,最差也不高于30毫克/立方米,效果很好。”他說,“目前約70%已經改過來了,還有一部分是電袋聯用。”
在氮氧化物減排方面,全國各地水泥企業脫硝工程的進度差異較大。
“我們現在正在選擇脫硝技術。”廣州市珠江水泥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李平堅說,“在SNCR(選擇性非催化還原)和SCR(選擇性催化還原)之間選擇一種,是否能趕在明年7月1日的達標期限前完工還不好說。”
“就技術路線來說,SNCR已經十分成熟。”熊運貴告訴記者。滿足400毫克/立方米的國家新標準要求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按照北京市目前320毫克/立方米的地方標準來說,單用SNCR比較勉強;接下來,可能會將SNCR/SCR聯合使用。”熊運貴預測。
成本問題困擾企業
由于標準不同,各地企業成本增幅不同,盈利水平也有差異
標準收嚴,對企業最大的影響莫過于成本增加。但在不同地區、不同的地方標準要求下,成本增幅也參差不齊。
“由于要求嚴格,北京地區水泥企業在實現氮氧化物達標排放后,熟料噸成本要比運行脫硝設施之前增加10元左右,最終水泥產品的噸成本要增加8元左右。”
在廣東又是一個價格。“如果上了脫硝設施,初步估算,噸熟料成本會增加4元左右。”李平堅表示。
但熊運貴認為:“有些地區的水泥企業比較盈利,如西部地區、東北地區等是盈利的,內蒙古也還可以,長江中下游、華北等地的水泥企業能保本就算有本事的。”
“如果新標準得以嚴格執行,不少中小型水泥企業將會被淘汰。”熊運貴表示,“2000噸/日以下的水泥生產線基本都是上世紀80年后末、90年代初建成的,當時裝備水平較一般,如果再投入一大筆錢進行改造也沒有意義。”
“以5000噸/日的水泥熟料生產線為例,在新標準條件下,每年氨水的成本約3000萬元,排污費約1000萬元。”熊運貴估算。如此,雖然脫硝設施運行成本是增加的,但因為污染物排放量減少,排污費也會有所減少。
熊運貴告訴記者,部分地區已經出臺了優惠政策,如果企業能在污染物達標排放的基礎上再降低一半,那么,剩余污染物的“收費價格”也能減半。
“有些企業已經制定了內部獎勵措施。”一位業內資深專家向記者透露。對于企業主管環保的負責人,如果能夠在維持脫硝藥劑使用量不變的情況下,使污染物排放濃度減半,或者維持達標排放,但脫硝藥劑使用量減半,則給予高額度獎勵。“只要做成其中一項,企業將直接受益2000萬元左右。”這位專家表示。
水泥企業未來怎么活?
要“為城市解決問題”,能帶來額外利潤,也會產生經濟效益
即便是大中型企業,目前也面臨重重困境。據華北地區某水泥企業人士透露,一家擁有3000噸/日水泥生產線的企業,去年全年勉強上報利潤2000萬元;而一家擁有5000噸/日產能的企業,年利潤也不過4000萬元左右,“勉強糊口”。
實際上,這些利潤還是依賴免稅政策才獲得的。根據相關鼓勵政策,水泥企業消納部分工業廢棄物(占水泥產量30%)可享受國家退免增值稅的政策。據上述人士透露,如果沒有這些免稅政策,企業將接近零盈利。
“中國水泥產業發展的‘拐點’已經到來。”他分析稱,“近10年飛速的城鎮化發展,讓中國水泥行業發展水平迅速提升。但是,根據國際水泥行業發展的基本規律,不可能無限制擴張發展,勢必要隨著城鎮化進程的逐步完善而轉換角色。”
近幾年,我國水泥企業的轉型步伐大大加快,項目也更加密集。
2013年年底,《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標準》及《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環境保護技術規范》正式發布,吹響了水泥行業全面轉型的“集結號”。
“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的制定早在2007年就已經批準立項。”參與這兩項工作的北京金隅紅樹林環保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田巍告訴記者。他同時指出,沒有標準,即便水泥企業想要開展這項業務,但地方政府沒有明確的審批依據,很難大范圍做起來。
實際上,由于產能過剩、市場低迷以及環境成本提升等原因,不少水泥企業生存日趨艱難,承接市政基礎設施功能,可以為企業帶來額外利潤,同時產生較好的社會效益。因此,水泥產業的轉型升級,其實是一道答案明確的選擇題。
編輯:張哲瑜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