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開展全面督查做好化解產能嚴重過剩工作
6月6日國務院以國發明電〔2014〕1號下發了《關于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開展全面督查的通知》。對國務院圍繞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進行全面督查。可用“真給力”給文件點贊。
通知明確督查目的有四個,一要打通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出臺政策措施貫徹落實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力破“中梗阻”,確保政令暢通、令行禁止,推動各項決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盡快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夯實經濟穩中向好的基礎,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確保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二是要樹立言必信、行必果的施政新風,做到守土有責、奮發有為,杜絕松松垮垮、大而化之的工作狀態,糾正推諉扯皮、拖延應付等庸政懶政行為,兌現新一屆政府向人民作出的“說到做到,不放空炮”的莊嚴承諾;三是要對政策措施落實不力的,實施責任追究,嚴肅問責,依法依規進行誡勉約談、通報批評甚至給予行政處分。這次督查要動真格,做到不盡責就問責,力戒“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的為官不為和“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的敷衍了事,切實增強各地區各部門的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四是要努力破除政策措施落實中的體制機制障礙,完善和強化抓落實的制度保障,體現施政要求,提高行政效能,讓人民群眾真正得到政策措施帶來的實惠,有效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
對當前存在的“不少政策措施落實的力度不到位、效果不明顯,沒有充分發揮對經濟穩定增長和轉型升級應有的促進作用”的種種表現,通知毫不留情點中了要害,也沒有用“官方語言”婉轉留“面子”。
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開展全面督查的進度安排所體現的工作效率。通知要求,6月25日前,各地區各部門開展自查并向國務院上報自查報告;6月25日至7月5日,各督查組分赴國務院有關部門、單位和部分省(區、市)進行實地督查;7月10日前,各督查組將督查報告上報國務院。7月20日前,國務院聽取各督查組匯報。給各地區各部門開展自查并報告不足3周。從實地督查到督查報告上報須在5天內完成。這樣的工作進度安排效率之高在過去似沒見過。
身在產能過剩的水泥行業,進入21世紀,經歷的清理、制止、遏制多次,成效甚微。這中間原因很多,但不能否認的是存在“中梗阻”,令行不止。也不能否認存在松松垮垮、大而化之的工作狀態,推諉扯皮、拖延應付等庸政懶政。去年10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要求堅決遏制產能盲目擴張,要求分類妥善處理在建違規項目。要求清理整頓建成違規產能。這兩項工作應該比檢查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要“簡單”得多。但直到現在,這兩項工作抓得緊嗎,做得如何,沒見到主管部門有多少向社會公開的內容,從完成工作時間跨度上看,說其安排有點“松松垮垮”也并不算過分。
此次安排督查重點有19項,通過督查,對國務院決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實較好的,要認真總結經驗做法;對正在落實的,要摸清進展情況和面臨的困難問題;特別對落實進展緩慢的,要逐一查明原因,提出相應對策。確保通過督查,使國務院決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落實取得實質性進展。
今年3月14日國務院下發《關于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2014年)》(國發〔2014〕15號),就《政府工作報告》確定了重點52項工作,并將每項工作落實到相關部門。其中,第26項工作為依靠改革調整產業結構,進退并舉。細化內容中有,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推動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提升精準管理水平,完善設備加速折舊等政策,增強傳統產業競爭力。堅持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強化環保、能耗、技術等標準,清理各種優惠政策,消化一批存量,嚴控新上增量。今年要淘汰水泥4200萬噸落后產能,確保“十二五”淘汰任務提前一年完成,真正做到壓下來,決不再反彈。這項工作內容中一部分工作,如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強化環保、能耗、技術等標準、淘汰水泥4200萬噸落后產能等正在進行或有的已出臺。而其他方面進行得如何,有關部門應該通過此次督查,對落實進展緩慢的,要逐一查明原因,提出相應對策,確保國務院積極有效地化解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各項決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盡快落到實處,確保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明確的各項任務順利實施。
編輯:張曉燁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