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產能利用監測考核體系將開始構建
在22日下午的國新辦經濟吹風會上,與會經濟學家指出,當前產能過剩是中國經濟長期快速發展產生的必然結果,具有客觀性和長期性,化解產能過剩無法一蹴而就,需要制度創新。我們預計,在當前國家全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宏觀戰略指導下,建立一套科學、量化的產能監測考核體系將從理論討論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在吹風會上表示,上世紀末和2005年前后中國發生過兩輪產能過剩,因此產能過剩現象并不新鮮。但本輪產能過剩,并非僅僅是經濟周期的原因所致,而是體制方面的原因,因此很難再通過逆周期的經濟調控政策來消化,必須通過制度創新來解決。黃群慧進一步強調,過剩產能不能再靠地方政府或行業主管部門進行“戰役式”的淘汰,當前亟待建立科學的產能考核指標體系,把從監測、預警到淘汰一系列步驟成為一個常態化的動作。
實際上,中國目前缺少一套有效的工業產能利用率監測體系,工業主管部門無法準確測算產能利用率并依此進行決策,也無法實時把握產能利用動向。而美國的生產能力監測已有近60年的歷史,形成了包括生產能力調查、測算、發布在內的成熟的工業產出和產能利用監測體系,涉及工業生產能力和利用率調查的單位主要有美聯儲、人口普查局、林務局、地質調查局、能源部、貿易協會和其他政府機構等。
當前,產業轉型升級已經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國家戰略高度。我們預計,建立中國的產能利用監測考核體系將進入實際操作階段。業內專家指出,針對工業行業周期性出現的產能過剩問題,可參考美國生產能力利用率調查和發布機制,建立以國家工業行業主管部門牽頭,統計、發展改革、工商、財政、能源等部門協調配合的產能利用率監測預警協同工作機制,同時構建工業行業產能利用率發布和預警平臺,并最終有望用5年時間構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行業產能利用監測考核體系。
編輯:張敏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