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大水泥企業紛紛加碼 廣西不是下一個貴州!
據媒體報道,扶綏新寧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將在廣西崇左投資建設2條日產1萬噸水泥生產線項目,項目將在2019年啟動,2023年完工。上峰水泥近期公告,計劃通過產能置換方式在廣西都安建設一條日產5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紅獅水泥通過產能置換將在廣西新建兩條生產線。大型水泥企業紛紛加碼廣西并非偶然,除了本地市場外,通過西江連接的兩廣是一塊更大的蛋糕。對于這些動向,業內有不一樣的聲音,悲觀者認為廣西有可能會重蹈貴州市場崩塌的覆轍,應叫停跨省產能置換,防止劃入產能過剩深淵,樂觀者則認為不必過于擔憂,兩廣地區需求平穩,未來還有一定的增長潛力。筆者通過分析,認為產能置換項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業升級轉型,促進良性競爭,不必視之為洪水猛獸,依托1.6億人口,接近3億噸消費量的兩廣市場,廣西省也必然不會經歷貴州般的崩塌。
2023年廣西熟料產能或將接近億噸
據筆者統計,目前廣西在建和擬建水泥熟料生產線有10條之多,新增熟料產能超過1700萬噸,若這些生產線如期投產,到2023年廣西全省熟料產能將達到約9691萬噸,接近億噸,行業集中度將從2018年的64.34%下降至58.12%。
盡管近兩年廣西水泥產量持續下降,相比其他許多省對外來產能的戒備態度,廣西則顯得獨樹一幟,對水泥行業的發展持積極的態度。今年下半年,廣西工信廳今年發布了《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關于印發2019年下半年工業十大行業穩增長政策意見的通知》支持水泥行業發展,其中提到政府將安排財政資金支持水泥企業開拓市場,鼓勵、支持企業開拓區內外市場,擴大水泥銷量。無論是政府的態度,還是企業的行為,眾多大型水泥集團集中布局廣西,都是意在廣東市場。通過西江連接的兩廣市場是廣西水泥行業的立足點和延伸線。
圖1:廣西歷年新型干法熟料產能和行業集中度
數據來源:水泥大數據(https://data.ccement.com/)
兩廣地區人口增長亮眼,人均產量仍有增長空間
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和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的國家級戰略發展區域。作為與區域經濟發展、人口因素息息相關的水泥行業,選擇正確的區域布局是生存之戰。以珠三角地區為核心的粵港澳大灣區是全國經濟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自然不會被水泥企業遺漏。盡管從人口總量看,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和長三角不具優勢,但增速卻較為亮眼!近年來京津冀人口增速持續下滑,2018年僅有0.2%的增長,總人口約1.1億,長三角地區2018年總人口約2.3億,近幾年也保持相對低速(不到1%)增長,相較之下兩廣地區人口增速保持上行趨勢,增速也在1%以上。
圖2:長三角VS兩廣地區VS京津冀人口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水泥大數據(https://data.ccement.com/)
從自然資源、物流條件、市場需求等方面來看,廣西的未來更加接近安徽省而并非貴州省,廣西石灰石礦產資源豐富,質地較好,有利于發展水泥產業,通過西江連接直面廣東市場。因此單單從產能的增速快來將貴州和廣西進行對標沒有足夠的邏輯性。從人均水泥產量數據對比,貴州省2018年人均產量達到3.09噸,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58噸)。廣西地區也達到2.40噸,并不算低,但合并兩廣地區看人均產量僅有1.72噸,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水泥需求仍有一定的增長空間。
圖3:各地區人均水泥產量對比(2018年,噸)
數據來源:水泥大數據(https://data.ccement.com/)
競爭將升級,從價格戰轉向綜合實力比拼
根據水泥大數據研究院《2019年中國各省市水泥行業發展水平報告》,廣西自治區技術能力指標排名全國第二,其中大型生產線占比最高,達到72.13%。盡管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略顯落后,但廣西地區在生產線水平上當仁不讓。自2008年臺泥進入廣西市場,華潤、海螺和臺泥單足鼎立的局勢一直延續到如今,與此同時,本土企業魚峰集團,外來者紅獅、南方也都不弱。水泥明星集聚的廣西保持著供需的基本平衡,譬如今年廣西公示的某產能置換項目目的是為了技術升級和上水泥窯協同處置項目,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業升級轉型,促進良性競爭。
綜上,筆者認為依托1.6億人口,接近3億噸消費量的兩廣市場的廣西省并不會經歷貴州市場般的崩塌。產能蜂擁進入廣西固然有政府積極推動的因素,行業利潤高企才是根本原因,悲觀者善意的警示或呼吁是杯水車薪,或不能改變行業競爭即將升級的趨勢。經過2015年的全行業低谷,相信水泥企業不會愿再讓歷史重演,未來水泥行業的競爭將由簡單的價格戰轉向全面綜合實力的比拼,綠色環保、技術升級、市場把控、協同發展才是水泥企業真正的“大考”!
編輯:魏瑜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