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華仁宣布國企改革脫困的三年目標基本實現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和十五屆一中全會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時間,通過改革、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困境,力爭到2000年底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國家經貿委提供的資料表明,2000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實現利潤大幅度增長。1997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實現利潤806.5億元,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1998年減少到525億元。2000年1-11月,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實現利潤達2083億元,與1999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4倍;全年可以達到2300億左右,比1999年增長1.3倍,比1997年增長1.85倍。
大多數行業實現了整體扭虧或繼續增盈。重點監測的14個行業中,1997年有4個行業整體虧損,1998年增加到5個。到2000年底,輕工、紡織、機械、冶金、石油化工、建材、煙草、有色金屬、電子、黃金、醫藥、電力等12個行業實現利潤都有增加或整體扭虧為盈,煤炭和軍工行業凈虧損也明顯減少。作為三年改革與脫困突破口的紡織行業,提前1年實現了壓錠、減員、扭虧的目標,為其他行業探索了路子。
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實現整體扭虧或盈利增加。1997年有12個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整體虧損。到2000年底,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實現了整體扭虧或盈利增加。作為三年改革與脫困重點地區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提前扭虧為盈,對全國起到了帶動作用。
大多數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了困境。1997年,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為6599戶。到2000年11月,已減少4391戶,占66.5%。這些企業有的實現了扭虧為盈,有些通過關閉破產退出了市場,有的被兼并或進行了改制。到2000年底,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可減少70%左右。
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國務院確定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百戶試點企業以及各地選擇的試點企業共2700戶,絕大部分實行了公司制改革。列入520戶國家重點企業的514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中,有430戶進行了公司制改革,占83.7%。其中282戶企業整體或部分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實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初步建立起了現代企業制度的框架,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已基本形成,在實現政企分開、轉換經營機制、加強科學管理等方面,邁出了重要步伐。特別是一批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按照國際慣例進行資產重組后,得到國際投資者的認同,在國際資本市場成功上市,為這些企業加快改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在積極推進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與脫困的同時,采取改組、聯合、兼并、租賃、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種形式,放開搞活國有小企業,并把“放小”與“扶小”結合起來,促進了國有小企業的機制轉換和經營狀況的改善。2000年1-11月,國有小企業實現利潤25.73億元,到年底實現利潤將會繼續增加,從而結束連續6年凈虧損的局面。
盛華仁說,上述情況說明,經過三年的艱苦努力,國有企業改革與脫困三年目標已經基本實現,為國民經濟出現重要轉機做出了積極貢獻。
但他同時指出,三年來,一方面一大批企業走出了困境,實現了扭虧,另一方面又出現一些新的虧損企業,到2000年11月為止新增加的虧損企業有3000家左右,估計到年底會有2000多。
對于新增虧損企業的原因,盛華仁說,第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之下,企業虧損是不可避免的。國內國外都是如此,特別是在國際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出現一些虧損企業這是必然的現象。
第二,我們1997年底有一些所謂盈利的企業,有水分,實際上是虛盈實虧,這幾年在市場激烈競爭當中,這些問題都暴露出來了。過去曾經認為是盈利的企業,現在成了虧損企業。
第三,這三年,我們又新投產了一批企業,如四川的二灘水電站、內蒙古的一民煤電聯合企業,以及一些大型磷肥廠,這些過去主要是靠負債生產的,現在投產以后負債比較重,同時又剛投產不久,所以現在是虧損企業。
第四,由于過去重復建設造成的產品沒有市場,扭虧無望的企業需要退出市場、破產,還有一批資源枯竭的礦山需要關閉,這個數字是比較大的,但是由于我們國家財政有這個承受能力。破產關閉以后有個職工安置問題,需要從社會穩定方面來慎重考慮。這些企業破產關閉退出市場要做到有步驟地進行,要做到退而有序,所以這些企業退出市場要有個過程,我國在今后幾年企業結構調整的任務還是相當艱巨的。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