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謀:水泥業的榮譽和使命
編者按: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時,我們無不為祖國各行各業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自豪。國家為此對做出卓越貢獻的優秀人士給予榮譽獎項是眾望所歸。我們高興看到,水泥業的老前輩、老領導王燕謀與蘇慕珍女士(曾任建材研究總院副院長)獲得《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紀念章》。猶如王燕謀在有感而發的文章中所寫的,這是榮譽、這是肯定、這是鞭策。我們有充分信心,在老一輩開創的事業和奠定的基礎上,水泥業必定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繼往開來再創輝煌!
水泥業的榮譽和使命
原國家建材局局長 王燕謀
上世紀80年代,在政府部門支持下,發明鐵鋁酸鹽水泥,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在新中國70華誕的喜慶日子里,獲得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這是榮譽,屬于鐵鋁酸鹽水泥發明者、創新團隊、生產者和工程應用者;這是肯定,國家對鐵鋁酸鹽水泥新品種的肯定;這是鞭策,要繼續開發鐵鋁酸鹽水泥,努力完成新時代所賦予的使命。
鐵鋁酸鹽水泥發明團隊于20世紀70年代曾發明硫鋁酸鹽水泥,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這兩種水泥同屬一個化學系統,在性能上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之處。相同的是都具有快硬、高強、膨脹、抗滲、抗凍和負溫施工等特性;不同之處是鐵鋁酸鹽水泥耐海水和耐復鹽的性能較高、其混凝土制品表面不會起粉、不存在鋼筋早期銹斑現象,硫鋁酸鹽水泥水化液相堿度較低,可用于制作玻璃纖維增強制品。硫鋁酸鹽水泥和鐵鋁酸鹽水泥統稱為硫(鐵)鋁酸鹽水泥。
通過技術轉讓和技術入股等方式發展生產,1997年全國硫(鐵)鋁酸鹽水泥總產量近100萬噸,有15個生產企業,在中國水泥行業內形成一個新產業。與工程單位合作,采用硫(鐵)鋁酸鹽水泥開展工程應用。1978年建造了北京國家海洋局大樓;1980年到1981年間,建造了北京燕京飯店、香山飯店和長城飯店等;1982年建造了福建東山島南門海堤;1984年建造了中國南極長城站及其以后的中山站;1992年開始生產高強混凝土管樁、電桿和排水管;1994年建造了遼寧物產科貿大樓;1995年建造了北京三環路燕莎橋、蘇州橋和航天橋等;1996年建造了江蘇連云港大沙灣游樂園防浪堤。這些建筑物分別經歷了23年到41年的時間考驗,至今都在正常使用著。
20世紀80年代中期,根據中共中央關于科技體制改革的決策,硫(鐵)鋁酸鹽水泥研究組整體改制為遠大特種工程材料開發公司,實行科研、生產、應用相結合,大大加快了該種水泥的研發進程。20世紀90年代末,遠大開發公司被撤銷,從此停止了硫(鐵)鋁酸鹽水泥的研究和開發,造成在工程應用基礎上制訂各種工程的設計和施工規范工作未能進行,致使水泥產品無法在工程上普遍推廣,這個新產業的發展遇到了困難。即使這樣,水泥生產從未間斷,連續生產至今,2018年我國硫(鐵)鋁酸鹽水泥總產量為130萬噸,比1997年略有增長,說明它具有很強生命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建筑土木工程領域出現了新動向。海港碼頭、跨海大橋、海上能源、海水產業、海疆保衛的海洋工程;高速鐵道、高速公路的隧道工程;南極、北冰洋、寒冷地區的負溫施工工程;修補、接縫工程;裝配式房屋建設工程;古建筑修復、旅游區裝飾工程等等各種工程都在蓬勃興起,其數量日益增多。為提高工程的社會經濟效益,這些工程建設須采用相應性能的水泥,當前,硫(鐵)鋁酸鹽水泥是最佳選擇。滿足現代工程需要是當代水泥業的重要使命。
2014年后,水泥業由高速增長期轉入平穩下降期,產能過剩成為新常態;環境生態的制約愈來愈大;正轉向綠色、大數據、智能化的發展道路。近半個世紀以來,水泥業的創新點主要在生產技術。今后,主要創新點還應包括品種和性能,目前最具開發前景的是硫(鐵)鋁酸鹽水泥新品種。
遠大開發公司被撤銷后,人員失散,該公司創新團隊的后起之秀齊冬有同志帶領高宇、何昌毓、汪智勇和張鈺等同志進入建筑材料工業技術情報研究所特種工程材料研究開發中心,重啟硫(鐵)鋁酸鹽水泥的開發研究。建材工業技術情報所是國務院國資委所屬事業單位,由國家工信部授權為工信部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在國務院國資委、工信部的支持下和建材工業技術情報研究所的領導下,他們將自己掌握的技術轉讓給企業,發展硫(鐵)鋁酸鹽水泥生產;組織企業與應用工程單位對接,拓展硫(鐵)鋁酸鹽水泥市場;建設實驗室,開展科學試驗,增加新用途和開辟新市場;調查各應用工程使用情況,獲取水泥耐久性第一手資料;創建硫(鐵)鋁酸鹽水泥數據庫,為產業的現代化發展奠定基礎。由于各項工作都取得很大進展,在行業內外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建筑材料工業技術情報研究所特種工程材料研究開發中心已成為全國硫(鐵)鋁酸鹽水泥的創新平臺,在中國又有了研究開發硫(鐵)鋁酸鹽水泥的專業機構。本人年已古稀,對此感到十分欣慰,將不遺余力支持這個創新平臺的工作。
今后,硫(鐵)鋁酸鹽水泥的研發工作是多方面的。當前最重要的是在已涉足的工程應用領域,以制訂出設計和施工規范為目標,開展相關的實驗室試驗和工程試點工作。為完成這些工作,政府部門應給以資助;相關協會要給予支持;科研、生產、應用等方面須相互協作;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共同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貢獻,不辜負祖國的關懷和期望。
作者簡介
王燕謀,男,1932年11月生,江蘇省張家港市人。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6年畢業于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化工系本科,1958年底赴蘇聯列寧格勒建工學院留學,1962年獲蘇聯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
大學畢業后在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工作,歷任副院長和院長等職務。1982年調國家建筑材料工業局工作,歷任副局長、局長和黨組書記等職務。
曾任中共十四大代表;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建材協會名譽會長;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專家委員會顧問。
在國家建材局工作期間,主持研究制訂和組織實施中國建材工業技術政策;決策建設水泥新型干法、玻璃浮法、建筑陶瓷自動流水作業和玻璃纖維萬噸池窯拉絲等主要建材產品新技術示范生產線;領導制訂和實施建材工業“出口、節能、調整”發展方針;倡導和啟動墻體材料革新和建筑節能;重點推進水泥預分解窯新型干法的發展,決定引進水泥新型干法設備設計和制造專利技術,提出和領導實施了水泥T型發展戰略;積極推進國家重點大中型建材企業改革。
指導研究開發鐵鋁酸鹽水泥,獲國家發明二等獎;主持研究制訂中國建材工業技術政策,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著作有:著《中國建筑材料工業概論》;合著《硫鋁酸鹽水泥》;編著《中國玻璃纖維增強水泥》、《中國水泥發展史》(第1版);合編著《中國水泥發展史》(第2版)、《中國特種水泥》;主編《當代中國的建筑材料工業》和《新中國建筑材料工業的創業者》。
編輯:梁愛光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