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窯和分解爐風量的合理分配
窯和分解爐用風量的分配是通過窯尾縮口和三次風管閥門開度來實現的。正常生產情況下,一般控制氧含量在窯尾為1%左右,在爐出口為3%左右。如果窯尾O:含量偏高,說明窯內通風量偏大。其現象是窯頭窯尾負壓比較大,窯內火焰較長,窯尾溫度較高,分解爐用煤量增加時爐溫上不去,而且還有所下降。 出現這種情況,在喂料量不變的情況下,應關小窯尾縮口閘板開度(當三次風管閥門開度較小時也可開大三次風閥門,以增加分解爐燃燒空氣量,也有利于降低系統阻力)。與此同時,相應增加分解爐用煤量,以利于提高人窯生料CaCO3分解率。如果窯尾O2含量偏低,窯頭負壓小,窯頭加煤溫度上不去,說明窯內用風量小,爐內用風量大。這時應適當關小三次風管閥門開度。需要時增加窯用煤量,減小分解爐用煤量。
2. 窯和分解爐用煤分配比例
分解爐的用煤量主要是根據人窯生料分解率、C5和C1出口氣體溫度來進行調節的。如果風量分配合理,但分解爐溫度低,人窯生料分解率低,C5和C1出 口氣體溫度低,說明分解爐用煤量過少。如果分解爐用煤量過多,則預分解系統溫度偏高,熱耗增加,甚至出現分解爐內煤粉燃盡率低,煤粉到C5內繼續燃燒, 致使在預分解系統產生結皮或堵塞。
窯用煤量的大小主要是根據生料喂料量、人窯生料CaCO3分解率、
熟料升重和fCaO來確定的。用煤量偏少,燒成帶溫度會偏低,生料燒不熟,熟料升重低,fCaO高;用煤量過多,窯尾廢氣帶人分解爐熱量過高,勢必減少分解爐用煤量,致使人窯生料分解率降低,分解爐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窯的熱負荷高,耐火磚壽命短,窯運轉率就低,從而降低回轉窯的生產能力。
窯/爐用煤比例取決于窯的轉速、L/D及燃料的特性等。一般情況下,控制在(40%~45%):(60%—55%)比較理想。生產規模越大,分解爐用煤量也應按 高比例控制。
3. 窯速和窯喂料量成正比關系
回轉窯的窯速隨喂料量的增加而逐漸加快。當系統正常運行時,窯速一般應控制在3.0r/min,不過近年來又有提高的趨勢,最高已達4.0r/min,這是預分解窯的重要特性之一。窯速快,窯內料層薄,生料與熱氣體之間的熱交換好,物料受熱均勻,進入燒成帶的物料預燒好。如果遇到垮圈、掉窯皮或小股塌料,窯內熱工制度稍有變化,增加一點喂煤量,系統很快就能恢復正常;假如窯速太慢,窯內物料層就厚,物料與熱氣體熱交換差,預燒不好,生料黑影就會逼近窯頭,窯內熱工制度稍有變化,極易跑生料。這時即使增加喂煤量,由于窯內料層厚,燒成帶溫度回升也很緩慢,容易出現短火焰逼燒,產生黃心料,熟料fCaO也高。同時大量未燃盡的煤粉落人料層造成不完全燃燒,還容易出現大蛋或結圈。
?。矗★L、煤、料和窯速合理匹配是燒成系統操作的關鍵
窯和分解爐用煤量取決于生料喂料量。系統風量取決于用煤量。窯速與喂料量同步,更取決于窯內物料的煅燒狀況。所以風、煤、料和窯速既相互關聯,又互相制約。對于一定的喂料量,煤少了,物料預燒不好,燒成帶溫度提不起來,容易跑生料;煤多了,系統溫度太高,物料易被過燒,窯內容易產生結圈、結蛋,預熱器系統容易形成結皮和堵塞;風少了,煤粉燃燒不完全,系統溫度低。在這種情況下再多加煤,溫度還是提不起來,CO含量增加,還原氣氛下使Fe203變成FeO,產生黃心熟料。在風、煤、料一定的情況下,窯速太快生料黑影就逼近窯頭,易跑生料;窯速太慢,則窯內料層厚,生料預燒不好,容易產生短火急燒形成黃心熟料,熟料fCaO含量高。
由此可見,風、煤、料和窯速的合理匹配是穩定燒成系統的熱工制度、提高窯的快轉率和系統的運轉率,使窯產量高、熟料質量好及煤粉消耗少的關鍵所在。
-------來源:選自《水泥預分解窯操作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