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結球情況
我廠1000t/d干法窯自1996年開始結球,1997年最為嚴重,1998年我們在配料、工藝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后結球程度減輕,即使存在結球也能在不停窯情況下得到解決。幾年來的結球情況見表1。
表1 幾年來結球及對生產的影響 %
時間 |
結球次數 |
停窯 處理次數 |
處理料球 時間/h |
占工藝停窯 時間比例/% |
約少產 熟料量/t |
1996年 |
2 |
1 |
36 |
5.3 |
1500 |
1997年 |
7 |
4 |
132 |
25.4 |
5300 |
1998年1~10月 |
3 |
0 |
8 |
1.1 |
330 |
由表1可知,1997年我廠結球十分嚴重,這一階段結球往往連續出現,有時剛開窯一二天就出現料球,甚至同時存在二三個。其中有一次因結球太大,在窯內長時間滾不出來,結果把耐火磚砸掉后引起窯筒體局部變形,造成設備事故。
2 處理結球的方法
針對窯內結球問題,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對影響窯系統穩定運行的因素進行改造完善,試圖從根本上避免結球現象,組織有看火經驗的操作人員多次進行專題討論。借鑒濕法窯處理后結圈的方法,達到不停窯把球燒掉的目的。經過各方面的努力,基本上實現了預期目標,下面就介紹具體作法。
2.1 完善生產工藝,消除料球成因
我廠在1997年底之前按照新型干法窯的配料規律,把熟料三率值的控制范圍定為:KH0.86~0.88,SM 2.4~2.6,IM 1.3~1.5。生產實踐證明,上述率值范圍容易引發較多的工藝問題,如預熱器的結皮堵塞,窯皮過長偏厚及結球、結圈等現象比較嚴重。1998年把三率值控制范圍普遍上調,即:KH 0.87~0.90,SM 2.6~2.8,IM 1.5~1.7,如此以來,問題得到了很大改善,同時熟料標號也呈上升趨勢。
穩定喂煤、喂料是確保系統熱工制度合理和系統穩定運行的關鍵所在,它不僅可以避免短時間局部區段內因煤多料少而引起溫度過高或煤粉不完全燃燒現象的發生,而且是消除結球形成的重要因素。因為我們在處理結球時經常發現料球內包裹有煤層。穩定喂料的關鍵是如何把喂料系統各個廢氣排放點的負壓控制在一個較為合適的范圍內。由于我廠的喂料系統是采用集中除塵方式,一旦某一支路出現問題,就會引起生料輸送不穩或斷料,所以平衡各路廢氣排放量顯得十分重要。
我們參考解決喂料不穩的經驗較好地解決了喂煤波動過大的問題。
料球的形成與有害成分的富集引起少量液相提前出現有很大關系,為此要求崗位工處理窯尾上升煙道結皮時要做到勤、細、快,避免內循環帶來的危害。
2.2 燒球操作法
多數廠采取人工打球的辦法處理窯內已形成的料球,也有采用操作手段往外放球的,但放球效果不理想,而且極容易引起其它方面的問題,我們借鑒濕法窯燒結圈的操作經驗,結合干法窯特點,于1998年初提出了止料燒球操作方案,并在4月份出現的一次結球中加以運用,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后經完善補充,形成目前比較成熟的燒球操作辦法,其操作要領是:
1)停窯觀察料球所處位置及大小。
2)逐步提升窯速,視情況恰當掌握喂煤量。
3)調整系統排風量,使之處于較為穩定的負壓范圍,保持預熱器各級溫度正常。
4)調整好三通道煤管一次風的內、外風比例,保證火焰順暢,并使料球處在火焰的后半部。
5)在上述狀態下,提窯速至正常轉速的2/3左右,保持40~60min。
6)再次停窯觀察,視窯內情況,決定是否需要下一周期“燒球操作”。
一般情況下,球徑在1m左右的料球,一個“燒球操作”周期即可,球徑在1.5m左右的料球,約需兩個“燒球操作”周期。料球消失后即可轉入正常投料操作,因此,燒球不僅節約大量人工費用和材料消耗,而且為生產贏得了寶貴時間。
3 注意事項
在進行燒球操作過程中,必須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否則,很容易損壞窯皮,甚至引起紅窯及其它方面的工藝問題。
1)喂煤量。窯頭喂煤量的大小是由窯速和火焰形狀決定的,量宜小不宜大,但量太小會延長燒球過程。
2)三通道煤管內、外風比例。一次風內、外風的比例決定著火焰的形狀與位置,并直接影響到燒球效果,調整不當容易損傷窯皮或引起其它問題。
3)窯速。窯速快慢是由煤粉燃燒和物料煅燒情況決定的,提速不當既不利于燒球又容易出問題。
4)止料操作。整個燒球過程是在止料狀態下進行的,所以操作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現場看火水平和較強的處理問題能力與責任心。
4 結論
適當提高生料成分和穩定煤、料,能夠積極有效地預防窯內結球。結球后采用燒球操作法,可減少事故和停窯時間,提高設備運轉率,從而達到增產的目的。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聯系電話:0571-85871513,郵箱: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