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立窯水泥產質量的幾項措施(2)
1.3 加強設備管理,提高設備運轉率
設備管理是指圍繞設備選型、評價、維護、修理、改造和報廢處理等項任務而開展的一系列計劃和組織管理工作,其目的是要以最經濟的手段、先進的技術,使設備處于最佳技術狀態,提高設備的運轉率。因此,提高設備的管理水平是立窯水泥廠提高水泥產質量、求生存和發展的又一重要措施。
如株洲市水泥廠,改變“設備壞后再修”的傳統設備管理手段,實行全員設備管理和預維修方法。第一,建立健全設備管理條例和實施細則,制定了“固定資產設備管理”、“設備技術檔案”、“設備事故處理”等8項規章制度。第二,開展“紅旗設備崗位競賽”活動,將各崗位設備狀況分為紅旗、完好、警告、臟亂差4種,制定了具體考核標準和經濟獎懲條例,并嚴格實行。第三,建立一支擁有60多人的設備管理網絡,各車間、班組都設有設備員,每年都制訂網絡工作計劃。通過上述措施的實施,該廠已連續多年免去了以前每年20 d的停產大檢修,各車間都有能力在24 h內對全線設備進行全面的維修保養和更換;設備完好率已達到96.7%,主機設備運轉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又如白地市鋼鐵廠水泥分廠制訂了設備管理好、操作好、潤滑好、安全好、清潔整齊的《五好評比條件》;制訂了包括設備管理責任制、使用維護制、計劃檢修制、備件管理制度、事故管理制度等在內的設備管理十大制度;對設備科提出了包括主要設備完好率、運轉率、備件供應率、大修計劃實現率、設備事故處理在內的15項考核內容,相應地制訂了記分標準和獎扣分標準,并嚴格執行。該廠1994年和1995年機立窯運轉率達到了90%。
祁東縣水泥廠對維修工實行“定時設備巡檢制”與“非正常因素事故責任包干制”。每年的元月至三月期間,是水泥生產和銷售的淡季,該廠把計劃檢修放在這一段時間內,使可能出現的庫滿被迫停機時間與設備的計劃檢修時間重合,從而使設備計劃檢修對全年生產的影響降至最小。在備件管理上,該廠合理使用資金,做到長線備件有庫存,短線備件隨用隨購,這樣既不積壓備件,減少資金占用,又保證了備件的正常供應,從而確保設備的長期安全運轉。該廠1996年主機設備完好率達95%,其它設備完好率達90%,主機設備運轉率達到了92%
。
1.4 加強質量管理,提高產品質量
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特別是提高質量管理水平,這是提高立窯水泥優質高產的重要保證。如黎家坪水泥廠嚴格按照ISO 9000質量管理體系和質量管理標準生產,建立了從廠部、車間到班組的三級質量管理網絡,做到領導、機構、人員、責任、權限五落實,實行聯質聯產聯報酬的分配方案;強化職工質量意識,設立重點工序質量控制點。如對于原燃料進廠先由質管、供銷采購人員和有關領導一起對供貨方進行嚴格現場考察,嚴把進廠關,堅持質量一票否決權。嚴格的質量管理,使工廠產品質量穩定可靠,未曾發生過任何質量事故,所生產的水泥多次被評為質量信得過產品。
又如寧鄉縣水泥廠成立質量攻關領導小組,對全廠的水泥質量負責,一旦發現偏差,及時攻關,限期解決;對質量技術培訓做到了制度化,對車間原始操作記錄標準化,制訂水泥質量內部控制指標;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檢測隊伍。該廠還建立健全用戶質量信息反饋庫,建立了幾十個用戶檔案。對合同、用戶情況,用戶對產品的意見和要求,實行檔案管理,積極滿足用戶需要,加深了與用戶之間的溝通,促進了產品質量的提高和銷售額的增加。該廠水泥質量達到了五個100%,并被省建材行管辦推薦參加全國建材百佳企業評選。衡陽市水泥廠加強生產管理,廠領導和主要中層干部分別下到各車間,實行三班倒,使早、中、晚班的現場管理24小時處于受控狀態。該廠在分配上實行聯產、聯質、聯成本、保安全的噸工資含量包干制,崗位津貼向苦、臟、累和技術關鍵崗位傾斜。并積極引導工人進行勞動競賽,在重點崗位的勞動競賽以考核質量指標為重點。這樣極大地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激發了職工的生產熱情,提高了產質量。該廠獲得了1996年湖南省水泥質量五十強企業稱號。
2 結語
在當前宏觀經濟調控,行業結構調整形勢下,立窯水泥企業只要加強技術和管理,就能提高產品質量和產量,提高經濟效益,促進企業發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
參考文獻
(1) 姜煜林、蔣冬青等編著水泥熱工機械設備武漢: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6
(2) 倪文龍機械立窯江蘇: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5
(3) 蔣冬青淺談機立窯煅燒的操作要領山西建材,1997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