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泥工業輝煌發展之路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水泥作為主要的基礎建筑材料,不僅在世界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還是構筑世界物質文明的重要基石。水泥被廣泛應用到機場港口、鐵路隧道、海堤碼頭、水庫大壩、油井核電、道路橋梁和市政設施等基礎設施和城鄉建設的方方面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
70年來,中國水泥工業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天,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水泥工業功不可沒!
一、由小到大跨越發展 從弱變強鑄就輝煌
1889年,中國第一家水泥企業——唐山細棉土廠創辦,生產出第一桶“洋灰”。舊中國,始終處于腥風血雨、內憂外患、戰亂頻仍、天災人禍、水深火熱之中,民族水泥工業艱難起步,風雨飄搖,發展極為緩慢。1949年全國水泥廠有35家,產量僅為66萬噸,4.5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人均水泥不足1.5公斤,中國水泥工業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
共和國水泥工業70年的發展歷程,是艱苦創業、砥礪奮進的70年,是幾代水泥人奮發圖強、不懈努力的70年;是滄桑巨變、跨越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的70年。今天,一座座綠色環保與循環經濟的花園式水泥廠遍及祖國各地。
70年的艱苦努力,新中國水泥工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以海螺水泥為代表的一大批優質企業運營質量和技術研發能力占據世界水泥行業的前列,這既是幾代水泥人的艱辛付出和共同努力所致。通過多年的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的持續投入,今天的中國水泥行業已經走上了先進制造業和環保型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不僅在產能規模、效益貢獻、能效環保、資源利用等方面處于世界先進行列,中國水泥境外投資和海外工程建設規模也占世界水泥工業的半壁江山。70年的艱苦奮斗,70年的創新發展,展示了中國水泥工業輝煌發展之路。
水泥產能、消費量、品種,位居世界首位——中國現有水泥企業3000多家,其中水泥熟料生產企業1100余家,回轉窯生產線1681條,設計熟料產能18.2億噸,設計水泥總產能30億噸。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持續拉動水泥市場需求。2018年,中國水泥產量達到21.77億噸,占世界水泥年總產量56%,比1949年產量增長3300多倍。從1986年起,水泥的產能和消費量就一直持續穩居世界第一。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國研制發明了六大體系、七大類共60余種特種水泥品種,廣泛應用于水電、核電、煤炭、交通、石油、海工、國防等特殊工程領域,滿足了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長江三峽工程、大亞灣核電站、所有高鐵路基、所有城市地鐵、舟山港碼頭、南海油田、秦嶺隧道、粵港灣大橋、北京大興機場等國家重點工程都用上了中國生產的特種水泥。
企業兼并重組、轉型升級,兩大集團進入世界500強——2007年,中國建材集團、安徽海螺集團等大企業全面啟動市場整合,大舉收購各地民企和中小企業,迅速擴張各自的產能規模,加快市場布局。2016年,中國建材集團和
先進生產技術、裝備制造和工程服務能力,引領世界水泥發展——通過早年的技術引進消化再創新,我國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化國際先進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技術。面前,我國日產5000噸規模及以上的熟料生產線的總量占比超過60%,日產10000噸規模及以上的熟料生產線有12條,已成為全球擁有萬噸級水泥熟料生產線最多的國家。水泥生產規模的大型化帶動了我國重型機械裝備加工業的制造能力和技術水平的提升,實現了所有水泥生產主機裝備國產化,并大量出口國外市場。國內大批量水泥項目建設也造就了一批專業工程服務隊伍,一年建成一座水泥廠的速度使國外同行望塵莫及。
中國建材、海螺水泥、金隅冀東、華潤水泥、華新水泥等一批大集團已紛紛研發推廣智能礦山、智能生產技術,一批智能化水泥工廠呈現在世人面前。
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全面提升中國水泥制造技術水平——尤其是2000年以來,我國水泥行業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共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2項,其中,科技進步二等獎8項,技術發明二等獎4項。特別是由中國建材聯合會和中國水泥協會組織行業內科研機構和水泥企業,聯合進行二代水泥技術攻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已取得的科技成果中,有70%以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50%以上的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并此基礎上提出了中國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技術標準。一大批立式輥磨機裝備、鋼絲膠帶斗式提升機系列裝備、粉體計量給料裝備、水泥窯低氮燃燒、氮氧化物減排、水泥窯協同處置、燃料替代技術、高性能保溫耐火材料、智能化水泥制造、兩化融合等先進成果已廣泛在企業中推廣應用。輥壓機裝備技術亮相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大國重器》。超過百家水泥企業建設了企業級能源管控中心。
資源利用、能效環保、綠色低碳,行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水泥工業是我國最大的固廢處置和資源綜合利用的制造業,每年消納我國6億噸以上工業廢渣。中國水泥工業能耗指標世界先進,全國水泥生產平均可比熟料綜合能耗小于114 千克標準煤/噸,水泥綜合能耗小于93 千克標準煤/噸,部分重點地區水泥企業環保實現超低排放,水泥窯廢氣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指標分別為10毫克/立方米、35毫克/立方米、100毫克/立方米,環保指標世界領先。有1065條熟料生產線裝備余熱發電裝置,總裝機容量7472MW,發電能力達483億千瓦時/年。已有金隅鼎鑫、蕪湖海螺、華潤(南寧)等 39 家水泥企業入選國家工信部綠色工廠名單。世界第一套對窯尾煙氣中CO2進行捕集和利用(CCSU)裝置在海螺水泥投入商業運行,處置技術世界領先。
協同處置、功能拓展,為城鎮化建設和環境保護做出貢獻——水泥窯具有高溫煅燒、系統還原氣氛和處置能力很大等特點,在煅燒水泥熟料的同時,拓展水泥窯系統功能,增加協同處置固體廢物時突現巨大優勢。全國已有20 多個省份建成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危險廢棄物的生產線150 余條,還有一部分水泥窯被利用處置長江三峽大壩漂浮物,處置垃圾焚燒后的飛灰,處置大面積有毒土壤等有害固廢。水泥工廠已成為城市的凈化器、固廢處置的重要的環保支柱產業。北京市僅存的兩家老水泥企業已經轉為協同處置各種危廢和垃圾焚燒飛灰的環保公司。中國的水泥和環境專家已獨立研發出一系列適合中國國情的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在水泥生產的同時,也為城鎮化建設和環境保護做出貢獻。
走出國門、境外投資、打造中國水泥國際品牌和跨國公司——“一帶一路”服務新興國家基礎建設,水泥先行。海螺水泥、中國建材、華新水泥、紅獅水泥、金隅冀東水泥、葛洲壩水泥、上峰水泥等一批企業紛紛在境外50多個國家投資水泥和建材項目,其中投資建成水泥生產線40多條,水泥產能3000多萬噸。EPC國際工程業務是中國水泥服務“一帶一路”新亮點,已在70多個國家,承建了300多個大型水泥工程,并提供了工程設計、施工、安裝、調試服務,甚至是投產后的企業生產運行管理。中國的境外水泥和建材投資項目正走出一條“產能+投資+服務業”的復合型發展模式。走出國門,境外投資水泥項目,推廣了中國水泥技術和裝備、傳播了中國水泥企業文化,打造著中國水泥的國際品牌,未來中國的水泥跨國公司必將遍及世界。
70年來,我國水泥工業成功實現了由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性跨越;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從產品嚴重短缺,到產量、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一的轉變;從主要生產技術和裝備依賴進口,到國產新型干法技術裝備出口并占國際水泥工程市場份額70%的轉變;從引進消化吸收跟跑并跑,到創新發展超越、引領的轉變。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水泥生產大國,我們正向世界水泥強國邁進。
二、總結行業發展歷程 歷史經驗彌足珍貴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徹底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也使中國水泥工業走向偉大復興。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回望新中國70年不平凡的歷程,回眸共和國水泥工業跨越式發展的過往,或許能夠加深理解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引導我們開啟更為光輝的歷程、創造更為偉大的奇跡。
歷史證明:體制機制的轉變是水泥工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1949年,新中國成立,實現了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新中國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人民當家做了主人,極大地激發了水泥人的熱情,迸發出社會主義建設的干勁,水泥工業快速發展。
1978年,黨中央決定改革開放,把工作重心放到經濟建設上。隨后經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變革,從統配水泥的單軌制到雙軌制,進而完全取消雙軌制,極大地調動了企業積極性。
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確立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水泥企業由清一色的國有資本向多元化迅速發展;改革開放的步伐進一步加大,行業不僅引進了國外的技術裝備,也引進了國外的投資。拉法基、豪瑞、海德堡等七家世界水泥排名前10的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以獨資、合資、參股、控股多種方式參與中國的水泥工業建設,我國已經成為國際水泥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0年,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國家建材局上世紀末提出的:低投資、國產化、大型化,大力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的原則,取得了效果,行業掀起了新型干法水泥建設高潮。2000年中國新型干法水泥產量在總產量的比重僅為11%,2005年上升到45%, 2011年猛增到87%,2015年已經達到99%以上,新型干法水泥一統天下。技術裝備的創新,是實現水泥工業現代化的突破口。
2012年,黨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水泥行業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新的發展理念,創新驅動發展步入快車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縱深推進,走出國門一帶一路發展成效明顯,去產能、調結構、促創新、增效益,水泥行業正向高質量發展道路邁進。
歷史證明:自主研發創新是實現水泥工業現代化的關鍵所在。
新中國剛成立后的水泥工業基礎薄弱,實現水泥工業的現代化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歷史上的“土洋結合”、“大小并舉”、“調動中央地方兩個積極性”等政策是當時國情所致。水泥工業既承擔著立窯水泥的發展、改造提高的任務,又承擔著進行新型干法水泥技術開發、創新的任務。在國家實力不強,外匯儲備不足的情況下,完全靠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是不現實的,一定要走引進與自主研發相結合的道路。
2000年以前,新型干法水泥發展緩慢,主要原因是由于當時項目投資高、建設周期長、達產達標慢。對此,當時國家建材局在組織實施的水泥“2000噸一條龍“、”4000噸一條龍”技術裝備研發的基礎上,通過建設示范線,完成了新型干法生產技術的自主創新。
2006年,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十一五”期間水泥工業發展方向和結構調整的目標,引導水泥行業加快了工業結構調整的步伐,提出重點支持全國60家大型水泥企業投資建設新型干法水泥項目。至此,中國水泥工業進入了大力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的快速時代,九年時間的結構調整,實現了水泥工業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歷史證明:行業利益高于企業利益,企業利益孕育于行業利益之中。
習近平主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水泥行業擁有3000多家企業,上百萬員工的產業大軍,只有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鑄造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宗旨的愛黨愛國愛崗敬業思想,才能形成中國水泥行業獨特的行業文化。文化興則行業興。近年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和經濟下行壓力,面對水泥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的困難,行業協會倡導樹立“國家利益高于行業利益,行業利益高于企業利益,企業利益孕育于國家、行業利益之中”的理念,得到了行業的認同和踐行,廣大水泥企業遏制新增、錯峰生產、行業自律、公平競爭,維護水泥市場秩序,促使行業利潤逐年穩步提升。
水泥工業發展得益于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得益于工業化、城市化的全面推進,得益于城鄉大規模的基本建設。要充分認識水泥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先行特征,水泥工業只有與國民經濟其他行業保持協調發展,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70年水泥工業的輝煌成就,傾注著黨和國家歷屆領導人的親切關懷。毛澤東、朱德、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幾代國家領導人都曾親臨過中國水泥的國內外企業、工地、簽約儀式……,為水泥工業戰線的廣大干部職工增添了無窮的力量。這些成就的取得是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幾代水泥人艱苦卓絕、奮力拼搏的結果,它凝聚著共和國全體水泥人的心血、汗水。
共和國水泥工業70年光輝歷程,帶給我們的歷史啟示還有很多,這些演變的過程彌足珍貴,折射出我國所能工業發展與社會經濟變革的時代邏輯。我們要從中吸取營養、攝取智慧。
三、水泥報國初心似磐 助力圓夢使命如天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真抓實干,積極作為,堅定不移地推進水泥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中國水泥工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我們要堅守水泥報國的初心和使命,為國家全面小康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繼續奮斗!
編輯:余婷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